守望相助中的四川担当
“我们每一次出征,都是一次重大的使命。每一份核酸检测报告的出炉,都是一份责任。”
今年以来,按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通知要求,四川省委、省政府迅即响应,立即行动,省应急指挥部紧急抽组核酸检测队伍和流调队伍,在全力做好省内疫情防控的基础上,依令四向出征支援——
北上援“吉”,全新7辆移动核酸检测车星夜兼程,从西南跨越3000公里到东北,以大爱之举为长春人民筑起坚固的“铜墙铁壁”。
东进援“沪”,四川援上海核酸检测队伍,40天来夜以继日,为上海保卫战作出了四川贡献。
南渡援“琼”,四川派出2000余名医护人员、43名疾控人员、10名卫生监督人员支援海南抗疫,在儋州搭建3个气膜实验室,全力以赴配合支持海南同仁投入抗疫工作。
西挺援“藏”,派出最精锐的疾控流调和医疗救治人员,分别奔赴西藏5市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经四向出征和多次疫情考验,树立起了“善打大仗、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川军”形象。
“9·5”泸定地震发生后,卫生应急“哈弗红”更是第一时间紧急出动,救治伤员,刻不容缓。
在救灾和战疫的最前线,国家、省级紧急医疗救援和卫生防疫队伍一边与死神较量,一边与病毒赛跑,打响了一场场“生命保卫战”。
这一切,标注的是四川力量和四川速度,凝聚的是家国情怀和四川担当。
这种情怀担当和赤忱之心,浸润在广袤的巴蜀大地上,流淌在四川人民的血液里。
一声令下
抗疫情南征北战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疫情面前,四川儿女的无私奉献,犹如“利鞘出剑”给予病毒“沉重一击”。
周易,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实验医学科临床分子诊断实验室的检验师,从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核酸检测”成为她的“战场”。而最近这五个月的时间,周易更忙了。
2022年4月初,周易随四川省援助上海医疗队奔赴上海,在浦东新区一家第三方实验室工作了近40天。
5月,周易又被派往广安邻水参与核酸检测工作。8月7日,周易再次出征,被抽调到海南。9月1日,周易又接到紧急命令,到华西医院气膜方舱实验室从事核酸检测工作,实施闭环管理。
像周易这样两省三地“连轴作战”的队员还有很多。
一声令下,“我们一定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带着崭新的核酸检测设备奔赴“疫”线,与当地群众守望相助、共同抗疫,交出了一份份亮眼的答卷——
8月6日至9月3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先后组织气膜舱实验室核酸检测医疗队紧急奔赴海南儋州、四川南充执行核酸检测支援任务,横跨两省三地连续抗疫作战,共派出气膜舱实验室核酸检测人员270人次,完成核酸检测超过100万管,累计覆盖1000万人次。
四川省人民医院气膜舱核酸检测队在海南儋州支援时,最高单日检测量达到5.5万管,累计完成61万余管检测,圆满完成上级交付的日检5万管任务。
9月1日,他们转战新都,在未休整情况下当晚即投入工作,先后承担成都(新都、金堂、成华)、宜宾、内江、遂宁等地核酸检测任务,全队战斗力不断提升。
9月4日日检达到6.8万管,9月5日江苏队51名队员加入后,最高日检提升到7.66万管,创4支川内气膜实验室检测量新高。
从理论产能5万管到实际日检7.66万管?这样高效的核酸检测能力如何提升?
“精准调度,发挥人员仪器最大效能是根本。”四川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兼核酸检测队队长黄晓波介绍,通过标本、人力、时间的精准调度,从而达到人员效率最大化,检测全链条无堵点,人力耗费最低化,想方设法确保队员“干得好,休得够”。“我们还通过集体线上生日,中秋线上赏月,线上心理咨询,加秋衣、送膏药、添夜宵、恳谈会等形式,纾解队员心中焦虑,保持团队持久战斗力。”
与此同时,在驰援儋州和蓉城疫情防控的45天,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核酸应急队单日最大检测量突破5万管,检测队在“0”感染的前提下共计完成了125万余管核酸样本检测任务;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核酸检测队跨越两省两地、连续作战,完成核酸检测标本超过135万管,累计覆盖超过1千万人次,全体队员无一人感染。
“闻令而动、‘疫’往无前”。在南充、成都疫情防控的紧要关头,凉山州核酸检测支援队携带气膜方舱实验室全套设备,支援省内疫情防控。
8月23日,他们到达南充市嘉陵区后连夜搭建气膜方舱核酸检测实验室,连轴运转,不惧酷暑,截至9月2日6时,共完成核酸检测20余万管,累计覆盖171万余人次,为南充市疫情的防控工作贡献了凉山力量。
9月2日,他们又连夜转战成都郫都、龙泉,凉山州气膜方舱核酸检测实验室于9月3日6时搭建完成,通过与华西医院的核酸检测队伍通力合作。
9月6日,上海市援蓉核酸检测医疗队到达成都,凉山州核酸检测支援队在连夜完成了郫都区的核酸检测任务后,接到新的指令,兵分两路,25人撤回凉山州,为凉山州本土疫情防控继续战斗,36人转战龙泉驿区编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气膜方舱实验室,开启了龙泉驿区的核酸检测工作。
到9月19日4时休舱,凉山州核酸检测支援队共完成了47万余管覆盖465万人次的核酸检测任务。
战中练、练中战,创下“首次协同作战”“多次跨省作战”“派出人数最多”“转战历时最长”“单日检测量最大”等多个首次和之最记录。
紧急驰援
赴震区救死扶伤
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省应急指挥部立即统筹协调、靠前指挥,做到抗震救灾和疫情防控两手抓、两不误。
地震无情,人有情。省卫生健康委紧急下达卫生应急救援指令,第一时间,属地卫生应急队伍就地迅速展开伤员救治;第一时间,临近卫生应急队伍急速开赴震中协助伤员转运;第一时间,国家和省级紧急医学救援队火速驰援灾区重构医疗秩序;第一时间,危重伤员快速转至雅安……“一切迅速行动,就是要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
9月5日13时36分,两辆救护车警灯闪烁,载着国家(四川)紧急医学救援队——四川省人民医院9人组成的应急救援快速反应小分队驰援泸定;40分钟后,又有20名队员集结出征驶向石棉县人民医院。
与此同时,国家(四川)卫生应急移动医疗救治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快速反应小分队出动两辆救护车搭载9名队员第一时间前往甘孜州泸定县得妥镇卫生院开展医疗救治。随后又派出第二梯队21名队员分别在雅安市人民医院、甘孜州人民医院参与伤员救治。
当天16时15分,国家(四川)中医紧急医学救援队——省骨科医院快速反应小分队6人跟随省卫生健康委前线指挥组抵达震中磨西镇,与当地救援力量汇合后,迅速投入救援工作。随后又派出第二梯队8名队员赶赴石棉县人民医院。
国家和省级紧急医学救援队的到来,增强了当地人们的信心。
9月5日晚,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启动转运伤员应急预案,连夜将8名伤员送到成都,组织包括重症医学科、骨科、神经外科等专家在内的救治医疗组,对地震伤员进行多学科联合救治。
9月6日下午,省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搭乘直升机前往石棉县王岗坪乡、草科乡救治转运伤员,转运途中立即展开对危重症伤员的紧急治疗。百公里之外,全省多家三甲医院启动远程会诊,通过“最强大脑”的碰撞,为伤员提供精准的救治方案。
同一时刻,四川(川南)紧急医学救援队——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四川(雅安)高原紧急医学救援分队、四川(甘孜)高原紧急医学救援分队先后相继奔赴泸定县、石棉县参与救援。
在多线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同时,省疾控中心副主任周久顺风尘仆仆从海南支援回来,又马不停蹄地投入新的战斗。省疾控中心与省卫生监督执法总队等迅即派出传染病防治、食品与饮水卫生、环境卫生等多个专业的应急处置队员,组成灾后卫生应急救援队,紧急奔赴泸定县和石棉县,开展灾后卫生防疫工作。
在抗震救灾的一线,2名队员度过了一个没有烛光和蛋糕的生日,2名队员火线提交了入党申请书,所有队员和灾区群众一起度过了一个令人难忘的中秋佳节。
义无反顾
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从8月6日到9月19日,整整45天,海南儋州海花岛到成都龙泉跨越2000公里,全队完成检测量覆盖近1000万人次,完成各类报表、日报、健康分析问卷逾万份。这一段经历,于我们弥足珍贵。”
这段文字来自四川省气膜实验室核酸检测应急队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队一名队员的日记,记录了“白衣川军”援琼、返川再战“疫”的使命与征程。
你安好,我无恙。这是“白衣川军”在疫情面前的初心。
于是他们义无反顾、逆行出征,穿上防护服,做好分内事;他们克服长时间不能喝水、不能吃东西,以及手酸、腿麻等困难;他们时刻关注队伍的核酸检测情况,不断思考最优管理方案;他们要以快制快,跑在病毒前面……
但出征在外,核酸采样久了,难免会觉得重复、单调,也想家。是什么让医护人员坚守下去的?他们不约而同说到:责任。
“抗疫是我们医护的责任和使命,只有保护好我们的‘大家’,才能保护好我们的‘小家’。”
在生命至上、救治伤员的战场上,他们更是不耽分秒。
“9.5”泸定地震震后2分钟,甘孜、雅安两支省级高原卫生应急救援队伍28名队员赶赴泸定县,40名队员赶赴石棉县、汉源县开展紧急医学救援;国家级、省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伍99名医务人员驰援泸定震中。
多方力量汇聚,全省医院先后救治伤员420余人,其中危重伤10人、重伤40人。
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英雄,有的只是心甘情愿的奔赴。
他们用赤忱之心和无悔付出,白衣执甲拼尽一生,拼来山河无恙、家国安宁;
他们用青春和热血,四向出征、救死扶伤践行新时代使命任务。
这是逆行出征的勇毅,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广大医务人员是最美的天使,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他们的名字和功绩,国家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
看度记者:唐韵
版面编辑:朱玲玉
责任编辑:雷启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