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阴后为何感觉累?“阳康”后还要戴口罩吗?一文了解
“阳康”后要还继续戴口罩吗?如何选择口罩?转阴后为何感觉累?感到疲惫、虚弱,会是长期后遗症吗?……一文了解。
“阳康”后要继续戴口罩吗?
26日,北京市疾控中心传染病地方病控制所所长张代涛提示,市民在“阳康”之后也要继续坚持佩戴口罩,做好个人防护,既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
张代涛解释,人体感染新冠病毒后,免疫系统在通过细胞免疫和炎症反应清除病毒的过程中,会导致人体呼吸道充血水肿,甚至会出现出血点等损伤。“这时人体的呼吸道黏膜非常脆弱,对于新冠病毒之外的其他病原体抵抗力不足,因此需要通过佩戴口罩来保护呼吸道,避免重叠感染其它细菌和病毒。”
目前,很多人是通过抗原检测阴性和自觉症状减轻来判定自己“阳康”,而抗原检测的灵敏度要低于核酸检测。张代涛说,这类“阳康”并不代表体内完全没有了病毒。佩戴口罩可以有效减少身边人群,尤其是老年人及患有慢性基础病脆弱人群的感染风险。
你戴的口罩具有防疫功能吗?KN95口罩可以防疫吗?
拿到口罩,首先要看外包装上的文字和图片,在外包装寻找“产品标准”。例如:产品标准YY 0469开头,那么它就属于医用外科口罩,适合公众使用。
能达到防疫要求的有五种编码:
医用防护口罩(GB19083-2010)
医用外科口罩(YY0469-2011)
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YY/T 0969-2013)
日常防护型口罩(GB/T 32610-2016)
儿童口罩(GB/T 38880-2020)
除了信息列出的根据5种标准生产的口罩外,还有不同材质、不同花纹的口罩。很多口罩从外观看,很难看出差异;但通过包装上标注的执行标准,可以区分它们究竟能否发挥防护作用。未采用相关标准的口罩很可能只有美观或保暖作用。
KN95、N95口罩,完全可以用于新冠病毒防护。但它们有别于上述5种标准对应的口罩类型,属于“颗粒物防护口罩”类型,对应的标准有我国国家标准“GB 2626《呼吸防护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美国NIOSH(美国职业安全与卫生研究所)认定”“欧洲EN149”等。目前,KN95或N95口罩与“医用防护口罩”“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等不同,不作为医疗器械进行监管。但对于它们的防护作用,许多权威机构均给出正面答复。
比如,中国疾控中心明确表示,颗粒物防护口罩的阻隔能力与医用防护口罩相同。在紧急情况下可作为医务防护口罩的补充,但对于手术室等有卫生学要求的区域不能使用。可适用于较高风险暴露人员,如急诊科工作医护人员、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人员等。
普通口罩打结能变N95口罩吗?
网上流传一则视频称,将普通口罩对折,把两侧耳带打上结后再佩戴,就可以使得口罩的密闭性增加,达到N95口罩的效果。这种说法存在夸张成分。
从材料和防护等级看,N95口罩的过滤能力会比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日常防护型口罩等高一些,其区别在于不同口罩种类中使用的熔喷布有差异。将口罩耳带打结虽然可以提高口罩与面部的贴合性,但不能改变口罩本身的材料,所以不能实现“普通口罩变N95口罩”的效果。
但要肯定的做法是,佩戴口罩时确实要将口罩尽可能贴合面部。不论何种口罩,佩戴后都要注意压紧口罩鼻梁处的鼻夹,并注意口罩四周与脸部的贴合性。如果耳带太长,可以通过打结的方式缩短;如果口罩太大或太小,可根据脸型选择不同规格的口罩。
同时戴两个普通口罩,能发挥双倍防护效果?
佩戴两层口罩不仅不能增加安全性,而且可能会因为口罩之间互相摩擦造成佩戴移位,反而影响口罩的气密性。
在日常防护中,根据自己的脸型选择大小合适的口罩,注意口罩与面部的贴合度即可。
口罩的正确佩戴、摘取、存放方式?
转阴后为何感觉累?
很多人新冠感染转阴返岗后,总是感觉非常疲乏。对此,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高燕介绍,虽然病人烧也退了,抗原也转阴了,但人体整个体力和功能恢复大概需要2~3周慢慢恢复,不用太焦虑。这段时间适当注意休息,加强营养,促进恢复。
感到疲惫、虚弱,会是长期后遗症吗?
据媒体报道,尽管奥密克戎毒株相比之前的版本,带来后遗症的几率已大大降低,但社交媒体上仍有人反映自己疲惫感很强等问题。
2022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牵头完成了目前全球最大规模的新冠后遗症研究,通过对120万新冠确诊患者长达一年多的追踪调查后发现,新冠后遗症的消失速度,其实比早先预计的要乐观得多:在得新冠12个月后,仍受长新冠影响的非住院患者仅为0.7%,而在得新冠3个月时,有5.7%的人受此影响。
这意味着,如果你没有因为新冠而住过院,那么就不用太担心后遗症的问题。即使刚转阴时身体有疲惫感,症状也会逐渐消失。
康复后可以做运动吗?
根据刊登在《英国医学期刊》上的一篇针对新冠感染后恢复体能活动的研究指出,得新冠后,一部分人会经历长期的运动恢复期。贸然恢复高强度的运动,不仅无益于身体恢复,如果碰上了病毒性心肌炎,反而十分危险。
所以,即使你感染新冠后只是轻症,但因为在病程中,身体恶化的风险通常出现在症状出现的 7 天后左右,运动医学专家强烈建议,至少要在 7 天的无任何症状后,才能开始做运动。
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北京日报
编辑:陈静
责任编辑:叶升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