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度评论 | 牢记初心 根植人民 让文艺创作更具生命力

来源:看度新闻 2022年05月23日 20:33
摘要: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

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在延安杨家岭召开,毛泽东主席发表讲话,为中国革命文艺指明了正确方向;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回答了新时代事关文艺繁荣发展的一系列带有根本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时隔72年,两次座谈会进行了精神的延续,强调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方向。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之际,2022年5月23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办,中国视协演员工作委员会、成都市广播电视台承办的“我心中的人民——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特别节目隆重播出。节目用优秀作品展映、创作者采访以及诗朗诵串联,揭晓了经典文艺作品永葆魅力的秘密。

牢记初心 才能有不竭的创作源泉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艺究竟应该为什么人服务?1942年5月,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回答了这个问题:“无论高级的或初级的,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在此次座谈会上,毛泽东主席鲜明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思想。

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习近平总书记的“文艺观”,同样是“人民”二字。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在2021年召开的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重申坚持“二为”方向——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他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能够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在“明灯”的指引下,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数十年的经典之作中我们也看到了两个《讲话》的理论光辉,也深刻理解到只有牢记初心,才能有不竭的创作源泉。

根植人民 才能不断获得前进动力

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强调,文艺工作者要到人民中间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于是解放区文艺工作者纷纷奔赴抗战前线,深入农村、部队、工厂,创作出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荷花淀》,民族歌剧《白毛女》,民歌《东方红》《翻身道情》……直到今天,这些红色经典仍给人启迪。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于是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长津湖》、电视剧《山海情》《觉醒年代》、长篇小说《人世间》《主角》、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一批有温度、有力量的优秀作品层出不穷,让观众接连“泪目”。

“我们的劳动为人民提供了精神食粮,是时代的真实写照,是中国发展前进历程的记录,被人民记忆,被人民传扬,是我们事业的光荣。”著名主持人陈铎是新中国最早的一批电视工作者,见证了中国电视的发展繁荣,在他看来,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也是历史的见证者,人民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人民也是历史的“剧作者”,只有根植人民,才能不断获得前进动力。

立足本土 才能让文艺更具生命力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文艺来源于生活,特别是当地的生活。那些扎根本土的文艺工作者们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创作出的作品不仅能够给个人带来更深层次启迪,无形中也更具生命力。就如巴金以成都为背景发表的《激流三部曲》,不仅描绘出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掀起的改变旧生活的伟大力量,我们还能从作品中窥探到成都生活的模式以及城市居民生活理念的变化。

在成都这座诗情画意的城市里,出现过很多优秀的作品,暂且不说“诗圣”的大作,“文豪”的巨著,仅是过去五年,就有《大熊的女儿》《拯救天才》获第十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蛟龙逐梦》荣获第十四届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成都的文艺正在蓬勃发展。

时常回“家乡”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刘劲认为,成都在文艺创作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管是古蜀古都的历史底蕴,还是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都是文艺创作的丰厚土壤。“你看这城市里遍布了大大小小的画廊,还有不少的音乐厅,硬件打造得非常好。”“中国文联、中国诗协很多活动都搬到成都来举办说明了大家对成都文化氛围的认同。”刘劲对成都文艺发展的“硬件”和“软件”赞不绝口。

成都的艺术家们如今也在积极地走进群众中去,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成都市文联副主席姚叶红表示,每年他们都要送文化到基层,跟普通百姓交流,最近围绕着雪山下的公园城市,还组织到龙泉山、到新机场写生、通过深入生活更真实地反映出成都城市的变化。

而不久前召开的中国共产党成都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提出,坚持以文化人涵养城市时代精神,实施文艺“再攀高峰”工程,培育更多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推出更多彰显中国精神、时代精神的文艺精品,更好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

究根到底,伟大的作品离不开人民的“创作”,80年来,在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的与人民的实践中,涌现出一大批具有思想内涵、感人艺术的优秀作品,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复兴事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历史经验也充分表明,“文艺服务人民”的真理始终闪耀着耀眼的光芒,照亮着我国文艺事业发展正确的方向和道路。

文字:邓海燕

版面编辑:叶升芃

责任编辑:雷启枝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