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幸福城市丨铺开五年蓝图 看成都如何建设“城市大脑”智慧生活
春节前夕,成都市“两会”上,“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被纳入“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提请审议,成为一项重要议程。2月18日,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成都市召开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动员大会,动员会上,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各专项推进组发布了详细计划。这些计划将给成都人带来怎样的幸福美好生活?2021年成都又将有什么样的幸福变化,一起来了解一下“智慧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工程”,看成都如何用“智慧大脑”,推动城市治理、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建设智能便捷的城市管理系统
全面部署交通运输、生态环境、安全生产、治安防控、气象监测等智能感知设施,推进监测感知网络建设,形成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城市感知体系。迭代完善“城市大脑”信息系统,做强全域感知、全局洞察、系统决策、精准调控的“城市大脑”体系。
加强智慧社区建设,推动智慧养老、智慧物业、智慧交通、生活服务等智慧服务场景在社区落地见效;建设智慧急救信息系统和智慧应急平台,提升突发事件指挥调度、模拟仿真、安全保障水平,实现城市安全运行管理领域重点业务系统和数据资源接入融合。
建设高效及时的灾害防治系统
优化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成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完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实施地质灾害工程治理、排危除险和避险搬迁工程,新建、改造地震监测预警台站,地震预警终端覆盖人员密集场所及重点区域,实现地震监测预警信息覆盖率达到80%以上。
开展抗震设防专项审查,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全面达标。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逐步消除城市排水不畅和路面积水问题,最大限度减少“水淹停车场”“城市看海”现象。实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重点工程,全面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加快建设国家西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实现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
规划建设23个一类应急避难场所和一批简易应急避难场所,确保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不低于2平方米。建设成都市应急物资保障大数据平台。今年,完成地震监测基础设施现代化改造,地震监测预警信息覆盖率达到65%以上;推进岷江、沱江流域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和中心城区防内涝能力提升工程,畅通城区微小水系,基本实现大雨不积水、暴雨不内涝;出台《成都市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办法》,完成23个一类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划。建成直观展示各类自然灾害以及预警情况的“一张图”决策支持系统。
建立牢固坚韧的城市安全防线
强化能源安全稳定保供,提升电力中断应急抢修响应处置能力,实现中心城区用户年度供电可靠率99.99%;加强成都市特种设备数据资源中心数据清理和审计,完善校准96933成都市电梯困人应急服务平台数据;升级成都市化工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管控监测预警平台,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运输等环节安全风险监测监控率达95%;科学布局加油站点,形成覆盖全域、安全便捷的成品油零售网络体系。新建城市消防队站20个,提高消防站响应、救援、指挥能力。
强化食品、药品安全风险防范,重点食品品种可溯源率达100%,本地生产国家基本药物抽验合格率达99%以上;推进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十有四清”建设,实现镇街综合性救援救助队伍全覆盖。
营造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严厉打击各类经济犯罪、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传统盗抢骗犯罪,健全完善风险预警评估、联席会议、数据化导侦、合成侦查等机制。强化社区矫正和社会适应性帮扶,促进犯罪服刑人员适应回归社会;加强民商事案件审判工作,妥善审理涉及教育、就业、医疗、养老、消费、住房等各类民生案件,实现民商事案件诉讼周期缩短20%;深化执行“一体化”改革,完善执行工作机制,规范执行办案。
建立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信息通报预警机制,构建网络安全综合防御体系;持续开展“净网”专项行动,加大对网络黑灰产业打击整治力度。建设天府中央法务区,提升涉外法律服务能级;深入推进市域信访矛盾风险治理体系建设,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更加畅通;严格落实命案、个人极端暴力等重大恶性刑事案件侦防工作机制,积极推动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遏制减少案件发生。
版面编辑:陈静
责任编辑:张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