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有故事 | 大熊猫国家公园里 有一群“守山人”

来源:看度新闻 2021年09月28日 20:10
摘要:守护大熊猫国家公园,他们在路上。

9月,秋老虎的余威虽在,但连续几天的降雨,位于彭州白水河的回龙沟却甚是凉爽。紧邻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回龙沟山峭河深,夏凉冬长,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这里降水量充沛,常年雨雾多、日照少,湿度大,珙桐、红豆杉、银杏等珍稀植物生长其中,良好的森林植被覆盖也让这里成为大熊猫、羚牛、川金丝猴等野生动物的天堂,大熊猫国家公园彭州管护总站回龙沟管护站就设立在这片区域里。

彭州回龙沟管护站红外线相拍到的金丝猴

不久前,回龙沟管护站巡护员对糖桶岩线路进行红外线相机数据收集时,发现了大量的金丝猴活动图片和视频,种群数量大约在50只左右。这一发现一度让成都“美猴王”登上热搜。而这在巡护员宋自强看来,其实并不是什么大事儿,毕竟在这山里巡了30年,他提取过超过十万张红外照片资料。

宋自强,男,今年52岁,大熊猫国家公园彭州管护总站回龙沟管护站的巡护员。1989年进入彭州市国有林场工作,2001年从林场借调到四川省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始从事以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监测为主的工作。他曾参加全国大熊猫第三、第四次野外调查,累计野外工作总行程超过1万公里。

宋自强在野外健步如飞 邓海燕/摄

初遇宋自强

9月中旬,彭州市连续下了好几天的雨。9月15日晚,原本已经开始转晴的天又淅淅沥沥下起雨来。宋自强望着外面越下越大的雨,隐隐有些担忧,“雨要是明天还停不下来,这次巡山计划怕是又要推后了。”

宋自强口中的巡山是指对管护站所辖的6条线路,每月进行两次最基本的巡护,眼看之前定好的巡护日子就要到了,这雨还是下个不停。

“雨下大了,河沟里面就会涨水,路也会变得特别难走,为了巡护人员们的安全,下雨天我们一般不会进山巡护。”担忧归担忧,宋自强收拾行李的手却没有停下。

临行前夜 宋自强做出发准备 邓海燕/摄

红外相机、GPS定位仪、望远镜、记录表……一件件野外作业会用上的工具都被他整整齐齐地塞进背包,当拿到睡袋时宋自强自己突然笑了,“哦,搞忘了,这次线路比较短,一天就可来回,用不着睡袋。”面对初次见面的记者,宋自强略微有些紧张,以至于收拾东西的时候有些手忙脚乱。

野外巡护的一天

“穿这个上山要不鞋子报废 要不哭着下来”

9月16日早上8点左右,下了一夜的雨停了,回龙沟管护站的巡护队员们这时已经收拾好行装,整理好鞋袜。看到记者脚上的马丁靴,站长张宣直说,“你这鞋子不得行,上不了山。”问其原因,张站长答道:“山陡,路滑,你穿这个上去要不鞋子报废,要不就是哭着下来。”一边说着,一边给记者拿来了护腿的长袜和防滑的胶鞋。“你摸一下嘛,这个袜子很厚的,不仅可以防毒虫叮咬,还可以避免被有刺的植物刮伤”,张站长介绍,这是他们野外巡护的必要装备。

山上满是泥泞的“道路” 行走困难 邓海燕/摄

一切准备妥当,5名巡护员背起塞满的背包,拿上弯刀,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此次要巡护的线路位于九峰山,从回龙沟管护站需先驱车半小时才能到达山脚。到达山脚后,宋自强先拿出GPS进行定位,“这个GPS和大家平常使用的手机导航不同,进山前先输入进山位置,那么进山以后也能看到个位置在哪个方向,大概有多远,也就不怕迷路了。”

上山之前宋自强用GPS定位 邓海燕/摄

巡山三十年 早已练就闻声识鸟的本领

9点出头,队员们正式向苍翠的大山进发,刚开始大家还有说有笑,大约10分钟后,明显的道路开始消失,最窄的地方只能容下一只脚。“抓好旁边的树枝,不要摔倒了”“这些石头不要踩,滑得很”……经验丰富的巡护员们一路提醒着记者。

转角之后就是难走的山路 邓海燕/摄

宋自强一路倒是轻松自在健步如飞,还不时向记者介绍,“你听,这是红嘴相思鸟的声音。”没过两分钟:“这个声音是山斑鸠的”,在山林中工作三十多年来,宋自强早已练就了一身闻声识鸟的本领。

进山一小时后,在海拔1670米的树林中,宋自强有了发现,“快来看,这是松雀鹰的羽毛。”据他介绍,松雀鹰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通常栖息在山地针叶林、阔叶林和混交林中,冬季时则会到海拔较低的山区活动性机警,人很难接近,常单独生活。宋自强一边介绍,一边在GPS中做下标记。

宋自强在GPS上做下发现标记 邓海燕/摄

继续向上走,山势变得越来越陡,望着近似于垂直的山体,大家不得不开始手脚并用,“抓好旁边的树根”“脚不要踩太光的地方”队员们在不断地提醒着。大家越爬越高,呼吸声也越来越重。大半个小时候后,走在前面的宋自强放缓了脚步,因为他发现“行动迟缓”的摄像记者已被远远地抛在了身后。于是巡护队员们开始清理身边杂乱的树枝,观察是否有野生动物出没,再拍下自己不认识的植物。待摄像记者赶上大队伍时,他满身稀泥地感叹到“我从来没走过这么难走的山路”。事实上,这已经是巡护员们平常走的最简单的路。

队员们在林中穿梭 邓海燕/摄

红外相机怎么安装 要看拍什么动物

一路攀爬一边观察,队员们没放过身边每一条“蛛丝马迹”。临近中午,在一处较为平坦的地方,队员们放下了背包,因为这里有一个红外相机。本次巡山,队员们除了要沿途观察记录物种生存变化的信息之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取回上次安装在山上的红外相机储存卡,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宋自强检查红外相机 邓海燕/摄

“有拍到毛冠鹿和藏酋猴”,听到宋自强的声音,大家都围了过去。红外相机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毛冠鹿和藏酋猴三天两头就会到相机跟前走一走、蹲一蹲。换上新的储存卡后,宋自强对红外相机进行了再次检查,“比如说它的间隔时间、分辨率、海拔高度等信息需要逐一确认,以保证拍摄的精密度。”

当天红外相机拍摄到的藏酋猴

在重新固定红外相机时,宋自强还不时地往相机前面蹲。据他介绍,相机安装的高度需要根据拍摄计划调整,比如在这个区域要拍毛冠鹿、藏酋猴、大熊猫之类的中小型动物,那么相机安装的高度就是离地60公分左右;如果要拍羚牛、野猪、黑熊之类的大型动物,那么相机位置就会相应向上调整。“拍动物你得拍到它全貌嘛,如果位置不合适可能就只能拍到局部”,宋自强一边说着,一边在相机前来回跑动。等相机固定好以后,队员们还用弯刀将相机前面的树枝、杂草等遮蔽物清除干净,以保证拍摄效果。

巡护员用弯刀清除相机前的遮蔽物  邓海燕/摄

20年3次直面大熊猫 期待下次的相遇

待到红外相机都检查完毕,时间也不知不觉来到了下午1点30分,在一处空旷的山地,大家围在一起拿出了当天的午餐——饼干、面包、矿泉水。“在山上我们都是吃这些,简单应付一下就是了”,宋自强说到。据队员们介绍,这种一天来回的巡山任务还算轻松,有时候走得远,一个星期甚至是十天半个月才出得来。在山上渴了就喝山涧水或是植物汁液,饿了就吃干粮或是把随身带的食物煮一煮,睡觉也很简单,直接钻进睡袋就行了。

巡护员在山上摘的能吃的野果 邓海燕/摄

在“午餐”空闲时间,大家围坐一起其乐融融,巡护队员们也趁着高兴劲,讲起了自己在巡山过程中遇见的或惊险或难忘的事。

自2001年6月到四川省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宋自强已经在保护区工作了20年整。20年间他一共遇见了3次野生大熊猫,“2003年3月5日,我跟踪检测了一只成年大熊猫3天,它一点也不怕人……”“2005年7月15日,我在野外检测的时候听到了大熊猫的叫声,顺着声音找下去正好看见一大一小2只熊猫坐在树上……”“2009年9月6日,我在竹林里发现了大熊猫的咬痕,然后又看见一堆新鲜的粪便,可把我激动坏了,果然没走多远就看见熊猫实体……”一说起大熊猫来,宋自强就手舞足蹈声情并茂。

宋自强在巡护过程中有说有笑 邓海燕/摄

据了解,自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大熊猫的栖息环境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近年来看见大熊猫的机会比以前少了一些。尽管如此,宋自强每次巡山,还是会特别留意大熊猫生存环境的变化,也希望能有机会再与它们相遇。

做巡护员是一种什么体验?

“累”“孤独”“还可以”“开心啊”,面对这个问题,回龙沟管护站巡护员们都笑着给出了不同答案。但在一天多的相处中,我们知道了曾经不止一个人掉落过山崖;几乎每个人都有膝关节磨损亦或是肌腱韧带拉伤;在工作中受点小伤更是家常便饭。“有很多事情,其本身就很危险,让人很害怕,可别无选择,必须去做。”这是宋自强日记本中的一句话,也是众多森林保护人的心声。

宋自强在林间做记录 邓海燕/摄

他们以山为伴,与水为邻,他们白天巡护,晚上整理资料,长年累月的坚守,换来的是生态环境的改善。截止2020年,宋自强他们共发现大熊猫活动痕迹位点10余处,其它野生动物的活动痕迹位点近300处,鸟类活动痕迹200余处。拍摄到红外照片103377张,视频20600个,拍摄到大熊猫、金丝猴、牛羚等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10多种。

如今,大熊猫国家公园彭州区域面积318.60平方公里,这里是岷山大熊猫种群的关键走廊带,已发现现有7只野生大熊猫,国家Ⅰ级保护植物7种、Ⅱ级保护植物15种;国家Ⅰ级野生保护兽类7种、Ⅰ级野生保护鸟类4种、Ⅱ级野生保护兽类14种、Ⅱ级野生保护鸟类22种。宋自强们说,周边社区房前屋后也经常能看到水獭、黄腿渔鸮、黑熊、四川羚牛、猴子等动物的身影。当濒危物种开始重现,森林覆盖面积不断提高,人们赞叹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时,请不要忘记这一群默默守护绿水青山的——巡护员。

新闻扩展

2017年1月,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式启动。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规划范围跨四川、陕西和甘肃三省,总面积为27134平方公里,涉及3个省12个市(州)30个县(市、区),整合各类自然保护地80余个,是我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两屏三带”的关键区域。2021年10月12日,中国公布第一批国家公园名单,大熊猫国家公园名列其中。

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目前总共有1459平方公里,包括了彭州、都江堰、崇州、大邑四个区(市)县。该区域是邛崃山,岷山两大山系大熊猫种群基因交流的关键性走廊带枢纽,根据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显示,片区内的野生大熊猫数量已经达到了73只。

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是公园城市建设的“生态绿肺”,是营造“山水生态场景”“熊猫野趣场景”的核心承载。近年来,片区内除了大熊猫外,还频频出现雪豹、羚牛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踪迹。

据了解,按照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相关要求,成都熊猫分局积极建立完善管理体制机制,科学整合范围内原有16个保护地及其管理机构,完成都江堰、彭州、崇州和大邑4个管护总站和28个管护站组建工作,构建 “管理分局—管护总站—管护站”三级管理体系。推动功能完善、标准统一、数据互动的生态智能监测系统建设,不断加强所属片区内生物监测和生态保护修复力度,逐步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域、生态价值实现先行区域、生态教育展示样板区域。

海报:舒晴

看度-公园城市频道记者:张鹏远 邓海燕

版面编辑:朱玲玉

责任编辑:何静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