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城市启示录(上)丨以“形”铸“魂” 快慢间的城市变革

来源:看度新闻 2022年02月11日 20:07

发展是每一个生命体上升的动力,新时代中国,如何走出自己的城市发展之路?众多探索中,成都被确定为公园城市示范区,成都以公园城市作出了新发展理念的城市表达,促进了人类城市文明的全新升华,更是一次绿色低碳发展的特色路径探索。

公园城市首提地

近五年来,成都每年新出生婴儿在20万左右,共同的未来将他们和这座城市连接在一起,他们是这座城市全新的希望。

2020年,成都常住人口达到2093万,是中国第4个超2000万人口的城市,全市经济总量跃升至全国第7位,全球城市综合实力排名第59位,连续13年蝉联“中国幸福城市”榜首。而定位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成都,还将迎来更多高光时刻。这也意味着千万级的人口与庞大生产力还将向成都汇集。

时代机遇风云际会,挑战和考验也接踵而来。高速发展的成都,怎样守护天府之国的宜居宜业本底?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的理念。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进一步赋予了成都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以公园城市为形态,积极探索新时代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的历史使命。

“成都进行公园城市(建设),意义非常重大。它是真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的理念来去发展和建设城市,走一条完全不同于过去城市发展道路。”全国政协常委、清华大学发展规划研究院院长杨伟民表示。

从2018年2月至今,四年时间,四川省和成都市主动担当公园城市建设先行示范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以新发展理念为“魂”、以公园城市为“形”,积极开展公园城市理论探究和创新实践,通过优化调整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满足多元需求,升级城市品质,创造美好低碳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探索出一条绿色成为普遍形态的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从“两山夹一城”到“一山连两翼”

九天开出一成都,4500年文明史洗礼、2300年建城史磨砺,成都城名未改、城址未迁,始终在西部龙门山脉和东部龙泉山脉之间保持着“两山夹一城”的空间格局。怎样才能打破地理局限,将山河融为城市本体,打开面朝未来的生长空间?

在成都规划馆或许能找到答案。“成都市着眼于大城市病的现实需要和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优化城市空间结构,重塑产业经济地理,推动从‘两山夹一城’到‘一山连两翼’。”

公园城市落子一盘大棋,棋盘的天元之位,就是龙泉山。在新布局中,原本担当东部生态屏障的龙泉山,被全新定位为“城市绿心”。千年格局,一举打破,跳出两山,天地一宽。龙泉山森林公园,1275平方公里绿意绵延,相当于374个纽约中央公园,接近两个新加坡的国土面积,在全球超大型城市中实属罕见。

多名世界级专家,全球景观设计理念和领先技术,让龙泉山森林公园变身“世界品质的城市绿心”和“国际化的城市会客厅”。四年来,成都正在用超大的城市绿心重新布局一个城市的未来发展格局。

率先布局“碳达峰碳中和”

城市就像生命体,有了绿色,就变得鲜活,有了永续发展的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向国际社会庄重宣布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作出系列安排部署,为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2年前夕,成都出台《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优化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定》,加快推动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的更高质量发展。

“锦江春色来天地” 背后的付出

徐玢是锦江城区河段的一名河长,进入汛期,她和同事们要随时掌握负责区域内的水情。5G智能无人船搭载着精密仪器,对沿途水质实时监测分析,徐玢将数据及时汇报给总部。

在成都,7469名河长,每年巡河逾100万人次。他们身后,是一套科学高效的河长制管理体系,正是这些网格化信息化的管理,让锦江和整个成都的水系统在短期内获得质的提升。

2018年,成都水生态治理得到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此后,成都“一年治污、两年筑景、三年成势”。这条母亲河完成了从护城河到景观河,再到生态河的迭代。

“锦江春色来天地”,2021年,“点亮锦江”惊艳世界,天府文化底蕴与现代艺术碰撞、融合,成都像巴黎一样拥有了一份滨水景观。

“天府绿道” 家、城市、自然的串联者

在成都,天府绿道正在以每天3公里的速度延伸。2035年,它们将在成都形成“一轴两山三环七带”的规模,总长将达到16930公里。2022年1月1日,成都环城生态公园全环贯通,昔日城市和乡村的边界线融入其中,总面积133平方公里的环城生态区被重赋功能。

未来,天府绿道将逐步建设成网,形成覆盖全域的区域级、城区级、社区级三级绿道系统,串联起全部城乡社区、川西林盘、大地景观等各类公园场景,将城市空间整合成景观化、景区化,可进入、可参与的完整生态。

“公园城市它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基于公园的城市,更加强调就是要为老百姓、为居民营造出一种更加良好的公共环境的品质,让人们能够回归自然,在自然中拥有现代的生活,进行着更加天性和创意的释放。”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城市管理系主任王伟对公园城市的价值意义深表认同。

中央公园标定了纽约的生态坐标,而成都“青山绿道蓝网”所拓展的公园城市更是将山水林田湖城连为一体,融入到全域化的绿色空间。到2035年,成都的绿化覆盖率不低于百分之四十五,超过新加坡对花园城市的定义。

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 城市空间布局的巨大变革

在这样一个山水平原构筑的巨大棋盘,成都以大尺度生态廊道建设为引领,不仅为城市空间布局带来巨大变革,更有对城市点状圈层扩展模式的反思和突破。

在这样一种变革中,成都该如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如何转变生态空间中人和城、人和人的交往关系呢?

古今中外,城市布局往往要服从于一种刻板的秩序。唐代的长安城、明清时期的北京城,皇城、宫城、外城,层层展开。莫斯科以克林姆林宫为核心,纽约以华尔街为核心,不断扩张。这种点状圈层扩展模式俗称“摊大饼”,作为全球大城市病之一,越来越制约城市和人的发展。今天的成都,直面问题,用全新的思路将城市空间重新优化布局。

以主体功能区战略为指引,推进“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城市空间优化思路,构建多中心网络化空间布局。围绕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优化,推动城市空间结构向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转型,全域统筹、差异管控、精细集约,构建与城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空间格局。

向东,沿龙泉山东侧,规划建设天府国际空港新城和现代化产业基地,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开辟城市永续发展新空间。

向南,建设天府新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培育高新技术和新经济,强化国际交往、会展等功能。

向西,发展高端绿色科技产业,保持生态宜居的现代化田园城市形态。

向北,提升生态屏障,加快城市有机更新,聚焦开放型经济布局产业,重点支持国际商贸物流产业。

回到市中心,优化中心城区功能,降低开发强度、建筑尺度、人口密度,提高产业层次,提升城市品质。

成都告别“摊大饼”,以城市功能为导向优化空间、配置资源,打破单片区域、单个体系布局的发展模式,着力破解基础功能不完善、核心功能不突出、市域统筹不充分的问题,推动城市内涵发展、区域差异发展、城乡融合发展。

“建圈强链” 公园城市里开出的产业之花

在成都的天府明珠公园,有一群跑步爱好者,同时他们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附近企业的员工。快节奏、高强度的职场拼搏中,仍然保有一份从容,恰恰展现出公园城市的内涵。

公园一侧就是新津区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聚集了格力、华润、中粮、中车等众多知名企业。为了打造宜居宜业环境,新津区在规划之初就建设了这个公园,周边配有人才公寓,学校、医院等设施。

像这样,在公园区域周边以12个产业生态圈为引领,推动20条重点产业链提能升级,成都正实施建圈强链行动,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筑巢引凤,花开蝶自来。成都产业结构和营商环境不断优化,305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成都,逐渐形成和崛起一批极富竞争力的创新集群和优势产业集群。

以城聚人、以人聚产,以产兴城,实现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宜居宜业,重组人和城市生活、生产、生态三者之间的内在结构,从“产城人”向“人城产”的逻辑转换,提升人在城市生态中的地位,这就是公园城市最根本的转变。

更发达的交通体系 更便捷的通勤

当公园城市不再以单点为中心无序蔓延,而以不同的功能引领形成“多中心化”的生态格局,便捷发达的交通系统如何对城市空间进行高效链接,成为关键。

更大的城市空间,更多的城市人口,如何实现人城境业和谐统一,考验着成都的交通体系。

每天清晨,成都地铁18号线,从始发站火车南站向东,经过市区8个站点,35分钟后,穿过龙泉山。这是东进战略实施后,轨道交通引领城市格局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列车穿越的不仅是地理上的屏障,而且引领了一个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

18号线的终点站是新落成的天府国际机场,这条城市快行道一端连接着高铁站,一端与机场无缝接驳,便捷的交通,让时间和空间无限拉近,让城市与世界加速交融。2020年12月18日,成都轨道交通五线齐发,一年开通216公里地铁线路,地铁运营总里程一举达到558公里,在国内仅次于北京上海两座超一线城市。

今天,成都平均每天有超过700万人乘坐地铁,三个市民中就有一个选择轨道出行。在公园城市的视野中,不断延伸的地铁线,愈加绵密的交通网,驱动的不只是绿色出行。

TOD 交通干线旁的现代家园

在越来越方便的交通设施周边,成都还以公共交通为纽带,集合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众多功能区,规划一个个庞大的商住综合体,这种模式叫做TOD。

成都轨道城市投资集团副总工程师王华文和他的团队,目前就正在设计一个新的地铁TOD项目。他们要将学校、医院、社区养老,以及消费休闲、娱乐等等设施都植入到TOD里面,一站式满足老百姓的所有生活需求。

TOD模式源起日本,这种由公共交通引领城市发展的方式,让日本有限的城市空间和高密度人口繁荣有序发展,领先于世界的经验为众多国家学习。

成都在借鉴日本的同时,更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环顾全球TOD经典案例,各具特色,所改变的,却只是城市的一隅。成都得益于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公园城市得天独厚的优质土壤,策划优先,全域铺开,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

成都的TOD模式探索,也得到了来自日本的成都TOD开发总顾问总建筑师渡边庄太郎的认同,“我认为成都目前正在进行的TOD的规划和建设可以称得上世界最高水准,以中国、成都现在的经济实力,集中起来用20年就可以完成东京用100年时间逐步完善起来的地铁系统。”

未来397个TOD将遍布整个公园城市。

轨道交通将引领公园城市发展,促进中心城区加密成网、产业功能区加速覆盖、都市圈加快成环,带动人口产业科学集聚、城镇体系有序布局。

绿色出行、简约高效。让上班的路、回家的路、休闲的路、消费的路,脚步不再匆匆,行程不再漫长,让每一段路途变成对城市风貌的品味和阅读。

当快慢相宜,快就是效率,慢就是品质。

运行动脉的通畅,带来了活力,也增强了实力。

成都正在以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着力提升经济引领力、综合承载力、可持续发展力、门户枢纽辐射力、美好生活吸引力和现代治理能力,让公园城市保持持久的生命力,不断进化成长,给这座城市的人们带来更加宜居宜业的幸福感。

践行新发展理念,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成都的经济动能和营城模式将在这一变革中发生怎样的转换?更多的探索,正在徐徐展开。

新闻多一点>>

公园城市启示录(下)|以“形”铸“魂”一场通向未来的城市大变革

版面编辑:邓海燕

责任编辑:蒋月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