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南首个元宇宙数字文旅产业园落地成都青白江
9月4日,在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成都市青白江区人民政府与北京当红齐天国际文化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签订《项目合作协议》,双方将在青白江区城厢古城合作共建元宇宙数字文旅产业园。这是双方项目合作取得的务实成果,标志着中国西南首个元宇宙数字文旅产业园正式落地青白江。
布局新赛道,打造新场景 西南首个元宇宙数字文旅产业园虚实待现
元宇宙是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交互的重要平台,作为全新的产业,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与多行业发展深度结合,逐渐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产业结构、改变全球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被称为“万亿级虚拟蓝海”。
元宇宙线下场景(效果图)
沉浸式街区
此次当红齐天在中国西南战略布局元宇宙产业,落户青白江城厢古城。元宇宙数字文旅产业园占地面积约347亩,总投资人民币50亿元。将以科技赋能文旅,沉浸式、场景化展现天府文化、新丝路文化、三星堆文化等独特文化资源,融合区块链、5G、VR、AR、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前沿数字技术,打造元宇宙数字化空间,建设元宇宙主题乐园、沉浸式精品酒店、沉浸式街区等线下场景,不仅是以文化链接科技构建出的新型文化旅游综合体,也是数实融合的全新消费场景,为青白江区新商业模式的兴起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勾勒出清晰的注脚。
城厢古城——“活着的历史博物馆”
项目共分三期推进,首期将重点打造元宇宙主题乐园、元宇宙主题沉浸式精品酒店、元宇宙沉浸式街区等,拟于2023年完成。项目投运后,将与三星堆、金沙共同构筑成都北部黄金三角文化旅游目的地。
元宇宙线下场景(效果图)
“元宇宙与文旅产业的关联度极大。文旅活动能满足当下人对于感官体验的享受,而元宇宙打破时间和空间界限的特性,可能会将文旅产业带向更大的空间,创造更多可能性。”集团负责人官齐笑表示,将依托技术优势,把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遗存与时代青年喜闻乐见的体验方式相互融合,让历史迸发出活力的回响。
元宇宙主题乐园
5G智能体育电子竞技中心
“我们将以最快的速度、最优的内容,提高资源整合效率,促进项目成果加快落地,带动全产业链的创新创造,让城厢古城再现芳华,早日建成中国西南首个元宇宙数字文旅产业园。”齐笑表示。
运用元宇宙,依托新丝路 讲好中国故事并助推中国文化从这里走向世界
“青白江文旅资源十分独特,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经过多次的现场考察后,我们最终决定将元宇宙数字文旅产业园项目落户到这里。”齐笑表示,当红齐天在文化科技领域具有显著优势,希望立足青白江特色资源,打造出独一无二的、独具魅力的、文化与科技相融合的全新文旅体验场景,助力青白江文旅开发全面升级。
青白江区文体中心
青白江作为成都中欧班列始发地,拥有亚洲最大陆港枢纽,战略地位显著,发展动能澎湃,对外交往频繁,是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富矿之地”。是全国唯一依托铁路港设立的自贸试验区,获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和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青白江区老工业基地转型成果作为全国城市转型唯一案例入选联合国《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特别版》。
成都国际铁路港
在齐笑看来,选择投资青白江,是基于三方面考虑:一是这里文化繁荣璀璨,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丰厚的巴蜀文明、天府文化内涵,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条件,是传播中国文化的对外交往窗口。富有“古、今、中、外”的文化特质,可探寻上溯宝墩文化、中继三星堆文化、下接金沙文化的历史足迹,有可领略冠绝西南、独树一帜的工业文明,有可感知融通世界、珠联璧合的丝路魅力;二是地理位置独特,既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交汇点、“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又是三星堆—金沙文旅走廊的重要节点;三是千年古城魅力,古城城厢始于两汉,兴于宋元,盛于明清,延于当今,是老成都的活沙盘、活着的历史博物馆。
城厢古城—“老成都的活沙盘”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元宇宙数字文旅产业园的建成投运,这里独特的文旅资源将被深度激活,必将深刻影响青白江的文旅产业发展和城市对外影响力。”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北京国际文化贸易服务中心IP资源开发中心副主任巩强表示,运用元宇宙,可以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推动中国文化和现代科技双向赋能,交汇融通世界文明,面向“一带一路”和泛欧泛亚传播中国文化,也有利于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更加有效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中国文化自信,让中国文化“活起来”、“走出去”。
蓉北“金三角”文旅环线
“接下来,我们还将持续探索与互联网头部企业开展战略合作,携手推动元宇宙技术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机融合,共同助力企业在元宇宙时代与消费者建立新连接、开拓新场景。”青白江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全球元宇宙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元宇宙概念与传统产业的跨界融合,在青白江发展元宇宙数字文旅产业,将对深化“一带一路”国际文化交流、讲好中国故事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黎艺璇
版面编辑:叶升芃
责任编辑:李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