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不误农事!新都区“收割”工作有序推进
一边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
一边又是收割水稻的关键时刻
当居家遇上水稻成熟,怎么办?
记者带着疑问,走进田间地头
探寻特殊时期的水稻收割情况
现场:水稻长势喜人丰收在望
不远处的稻田里正是一派繁忙的景象。伴随着隆隆的机器声,来自新都区清流镇天丰农机作业合作社的代绍兵正在驾驶收割机穿梭于金色的稻田。
一行行整齐的水稻被切割卷入脱粒仓,一束束饱满的稻穗被送进机器中,“吃”进的是金黄色稻穗,“吐”出的是粉碎的稻秆。而干净的谷粒便通过收割机的出粮口自动倾泻到农户早已准备好的小货车里面。
农户将收割完的稻谷通过小货车运回家中,倾倒在宽敞的坝子里进行晾晒。
“现在谷子已经到了收割的时候,再等几天就更老了,容易烂在田里,那就可惜了。”水稻田的农户一边忙碌着手上的活,一边说。农民一年的收成关键就看收割的这几天,农时不等人,“趁着天气晴好,早点把谷子收割了才安心。”当天这家农户的水稻田共计3.1亩,收割机只用了半个小时就完成了收割,产量在4000斤左右。
据了解,虽然今年受高温和干旱影响,但是水稻的长势却非常良好。军屯镇昌平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陈道松告诉记者,合作社今年的水稻栽种面积达到630亩,预计在几天后也将陆续进入收割期,预估今年的产量将达到37.8万公斤。
困扰:进不来出不去的尴尬
趁着收割机在自家田里忙碌的空隙,这家农户告诉记者,疫情期间不能出家门,之前,因为担心请不到收割机,眼看自家稻谷熟透却没办法收割,这让他们心里很着急。
采访中记者发现,这样的担忧不仅只发生在梁家村这家农户的身上。
据了解,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升,机收是水稻收获的主要方式,新都区大部分的水稻田都是靠机收。
新都区农业农村局农业机械科负责人告诉记者,一台收割机正常工作的话,每天能收50亩以上,效率大大高于纯人力收稻。往年大春水稻收割的时候都会有外地的收割机跨区作业,区内的收割机也能流动到区外,能很好弥补区内收割机的缺口,平衡各区域之间需求,水稻机收的压力较小。但是今年受疫情影响,区外的收割机进不来,而区内的收割机也出不去,造成了收割机在短时间内出现供需矛盾。
“进村和出区的道路都实行了交通管制,收割机跨区作业存在困难,更不能到区外进行收割。”代绍兵说,他们合作社主要是从事农机作业,受到疫情的影响,原本到温江区进行作业的计划也被临时取消,这也让他们受到不小的损失。
昌平农机合作社也是在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取消了区外作业的订单,积极利用合作社内的11台收割机,尽可能满足区内的水稻收割需要。目前已经在区内完成了2000亩的订单作业。
破题:打通水稻收割信息屏障
“新都区现有100多台收割机,通过合理调配,完全能够满足区内水稻收割需求,只是在信息的衔接和沟通上存在不畅,需打通供需的信息渠道,在区内各镇、街道形成良好的流动,就能完全解决当下大春水稻收割遇到的问题。”何青良告诉记者,作为行业主管部门,新都区农业农村局已经在工作中发现了问题,并积极制定应急预案,主动破解当下的难题。
从9月5日开始,新都区农业农村局已经着手对辖区内未收获水稻面积、可用联合收割机数量、预计收获时间开展调查摸底,对规模种植户收获所需的联合收割机、粮食田间转运机械的落实情况进行重点核实。同时,收集汇总疫情期间,居住地为低风险区、有跨镇(街道)开展对外作业服务需求的联合收割机、粮食田间转运机械的工作人员信息,并在保证疫情防疫不松懈,人员安全的前提下,将其纳入新都区疫情防控“四保人员”管理,出具《新都区疫情防控“四保人员”通行证》,要求全区在低风险区设置的卡点,按疫情防控要求在落实体温测量、查验健康码、行程卡、24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扫场所码等疫情防控措施后,对持通行证明的机具和人员应予放行。
“一边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一边又是收割水稻的关键时刻,两者都不是小事,两件事儿都得做实办细。既要保证农户的水稻能按时收割,又要确保疫情防控不放松。”何青良说。
今年新都区水稻种植面积20万亩,散户种植面积约为13万亩,种植大户约为7万亩,目前已经收割过半,预计剩余的水稻将在国庆节前后收割完毕。当前,新都区水稻收割所需的收割机已经在新都区农业农村局的协调下逐步调度到位,助力水稻收割,确保粮食颗粒归仓。(记者 陈兆刚)
编辑:黎艺璇
版面编辑:何佳昕
责任编辑:李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