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成都实践 | 第三集:转型之路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全景回顾十年成都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成就亮点,真情真感见证新发展理念实践伟力。成都市广播电视台精心策划、倾力制作十集融媒体综述报道《非凡十年 成都实践》。
今天的中国,正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自主可控、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成为大国之间实体经济竞争与博弈的焦点。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高质量发展中装备制造业是重中之重,高质量发展创新很重要。只有创新才能够自强,坚定走好这条道路,再接再厉更上层楼。”
产业升级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在城市能级全方位提升,发展方式全方位变革的时代趋势之中,成都,将如何推动传统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如何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以秒为单位”的生产节奏
力推汽车产业跨入第一方阵
5秒一块钢板冲压成型
51秒成功焊接起汽车骨架
60秒一辆崭新的捷达VS7驶出生产线
这是充满律动之美的
汽车制造“交响曲”
从每一个零件到整车总装都在成都完成,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生产的捷达VS7代表了成都汽车制造工业的“硬核实力”。从试车场到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的总装车间,短短6分钟的时间里,就有7辆捷达VS系列车型从这里驶出,驶向全国各地。
从2009年落户成都经开区,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每年产量不断攀升,今年,公司将全力冲刺46.7万辆产量任务。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秘密武器就藏在这个超级工厂的核心车间里。
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的焊装车间在行业里算是自动化率最高的车间,有780台机器人实现焊装生产,除了焊装自动化以外,运输零件也是自动化的,全部靠的AGV机器人,目前自动化率可以达到95%,后续自动化率要提高到100%。
95后技术工程师薛勇负责“后门窗框自动供件系统”的技术研发工作。这项技术可以改变焊装机器人的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节奏。目前,他和团队已经突破了最复杂的供件设计和编程工序。
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焊装车间生产维修工程师 薛勇:通过转台加滑道的形式进行更多的零件储备,员工可以一次性的把零件放上去,机器人通过上面的磁力吸盘把零件吸起夹紧放到对应的工位上,就可以把剩余员工优化掉。我们焊装车间每年都有30-40个创新成果,并且是不断增加的趋势。
创新引领
推动“制造”向“智造”转变
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推动“制造”向“智造”转变。在成都经开区的另一家整车企业——神龙公司成都工厂里,一批刚刚下线的凡尔赛C5X车型即将踏上欧洲之旅,这也是“成都造、全球销”的又一款重磅车型。
经过了十余年的发展,成都经开区的汽车产品呈现逐年攀升的出口态势,今年成都经开区的汽车出口预计达到1万辆,这个出口量也再次刷新了成都经开区的出口记录。
近年来,成都汽车产业主动融入国际汽车产业分工合作,加快布局海外市场。去年,成都经开区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57亿元,其中面向德国、俄罗斯、加拿大、英国等168个国家出口整车4万余台。更多具有“高含金量”的先进制造业正在成为城市新的品牌。
建圈强链
轨道交通产业的“成都力量”越来越有力
在成都不仅是以汽车制造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加速发展,“十四五”时期,轨道交通产业也成为国家大力支持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轨道交通产业也是成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明确的20个重点产业链之一。轨道交通如何彰显成都先进制造业的“硬核实力”?我们一起去新津区看一看。
在新津区的四川发展磁浮科技有限公司,3.6公里的中低速磁浮模拟商业运营试验线上,一款刚刚研发成功的120公里中低速内嵌式磁浮试验列车正在进行测试,而这款试验列车从设计制造到机电系统均实现了“成都造”。
据四川发展磁浮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唐林介绍,这类内嵌式磁浮试验列车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内嵌式的结构。车头的动力部分完全嵌入轨道里面运行,像是贴在轨道里面飞行的状态。此外系统设计完全把轨道、 车辆 、供电以及控制系统一体化,杜绝了有脱轨、颠覆情况的发生。
整个磁浮车辆要在7毫米悬浮高度稳定运行怎么保持稳定?跟随该项目的悬浮架设计师刘旭,我们来到了列车最核心的部分,“这就需要难度非常大的悬浮控制系统,这个系统是同济大学和西南交大合作一起研发的。”
噪音低、安全性好、智能化程度高,这款“成都造”磁浮试验列车最核心的悬浮控制技术已经实现了我国自主研发,同时,磁浮交通所使用的其他技术也是国产技术,其供应链不受国际环境变化影响。
当“成都造”磁悬浮列车还在紧张测试的时候,距离新津30多公里的新都区中车成都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成都轨道交通19号线二期列车已正式亮相,这款最高运行速度可达160公里每小时,是国内首创时速160公里的市域A型车。
目前,成都地铁机车的配套率1号线从只有0.36到目前最高的配套率达到了56%,机电的配套率从8%到现在翻番达到了16%,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也找到了产业链发展中的短板和软肋,就是机电的细分产业链上面还需要精准的补链强链。
根据近日印发的《2022年成都市轨道交通产业建圈强链工作要点》,成都计划在2022年,全市要实现轨道交通新开工项目车辆本地配套率达到60%,控制、信号等机电系统本地配套率要突破25%,以进一步提升产业链竞争力。
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变革,带来的是价值链的惊喜回报。数据是最好的证明。
2013-2021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1%。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3754家,是2012年的1.2倍;规模以上工业营收16451.7亿元,是2012年的2.2倍,制造业“压舱石”作用充分凸显。
今年8月,成都明确提出要把把制造业作为“立城之本、兴市之要”,要持之以恒实施制造强市战略。
未来五年,成都将坚定不移地通过推动产业“建圈强链”,加快构建竞争优势突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壮大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万亿级产业集群,突出发展新型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立志在高端芯片、新型显示、智能汽车、卫星互联网等领域培育新优势。这也意味着,成都正为新一轮产业发展做好准备。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 朱森第:制造强国是国家战略,这个战略的实施和战略目标的实现要有若干个制造业集中的城市率先实现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成都的制造业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赋予了成都更多的使命。成都有基础、有能力、 有机遇 、有决心,我衷心期望成都勇当制造强国排头兵,加快建设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中国融入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选择,也是迎难而上、在逆风中求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全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中,成都将肩负时代使命,强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挺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 “脊梁”,为大国制造贡献更多“成都力量”!
版面编辑:朱玲玉
责任编辑:雷启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