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厢古城项目进行时丨修复中的清代民居院落值得期待

来源:i青白江 2022年09月29日 11:23

近日,记者从青白江区城厢古城项目现场获悉,古城建设又有了新动态。大南街三清观原址周边的清代民居院落已经恢复一新;下北街的文庙也在最后收尾;余家湾的廖氏宗祠、奎阁巷的古建恢复和风貌重建正有序推进。

一个清代典型四合院

在城厢古城余家湾巷口,毗邻文庙的地方有一处打围的工地,这里正在修复的古建群就是清代典型四合院民居——廖氏宗祠。

廖氏宗祠工地

廖氏宗祠坐东向西,呈三重四合院分布,占地18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多平方米,原本是清代一位廖姓大户人家用来祭祖的祠堂。新中国成立后,廖氏宗祠变成了居民院落,主体建筑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廖氏宗祠里新旧交融的建筑

廖氏宗祠天井

施工现场有一位老人名叫羊志华,今年77岁的他是工地上为数不多的老工匠。羊志华家住彭州市羊马镇农村,14岁就跟着父亲学木工,专攻穿斗式房屋建造。如今虽然年纪大了,但老当益壮,在古建筑施工现场为徒弟们拿墨把关,他的儿子羊富平也在现场。虽然儿子早就出师单飞了,但在城厢古城的古建修复项目上,父子俩又走到了一起。对父亲的指点和教导,羊富平都虚心接受,他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永远都学不完的。

羊志华与儿子在安装木柱

现场,泥墙和门框雕花,工人们都是严格按照传统的技法和步骤进行施工。屋顶挡风板中央的“悬鱼”雕刻细腻,蕴含着“年年有余”的美好愿景和“清廉”的典故。

屋顶上的“悬鱼”

奎阁巷片区古建多

与余家湾廖氏宗祠项目一巷之遥的地方,是奎阁巷片区工地。抬石板的号子声、电锯锯木料的吱吱声、刨子刨木板的哗哗声,在这里此起彼伏。

奎阁巷片区工地

奎阁巷片区主要由四部分组成。一是临公安街和奎阁巷里的传统风貌院落打造,二是陈希文公馆修复项目,三是盖钟祠修复项目,四是沈家祠堂修复项目。总占地面积约16600平方米。三个修复的古建群都属清代建筑,距今约100多年历史,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陈希文公馆工地

进入奎阁巷,迈过风貌民居院落后的第一个“龙门儿”,就是陈希文公馆。这是一位名叫陈希文绅士的深宅大院,两进四合院建筑,坐南朝北。

陈希文公馆“龙门儿”

现场,几位木匠师傅专注而忙碌,有的刨木板制作“裙板”,有的在梁柱上打孔,还有的修补花窗,整个院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杉木香味。

木匠师傅在编竹墙

刨裙板的木匠名叫赖全云,今年58岁的他是城厢镇龙潭社区居民,他10多岁时就跟着父亲学木工,手艺了得。然而,如今已经没有人做家具了,技艺也就没了用武之地。刚好古建筑修复,他重新出山,“没想到我的手艺还能派上用场,我肯定会把活路做巴适。”他说。

赖全云在工作中

陈希文公馆是穿斗式结构,两个天井正好形成一个“日”字。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工人在整理地面时,在一进院的西厢房发现了一口完整的古井,清水直到井口。据项目负责人介绍,他们准备恢复古井的原貌,那将是古院中一个不错的景点。

隐藏在土层下的古井

绕过陈希文公馆往奎阁巷里走,是一大片古建筑群,这是城厢古城有名的“盖钟祠”。

盖钟祠工地

“盖钟祠”坐南朝北,主院中轴线对称布局。这里最大的亮点就是东西厢房顶的“月形”板。据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在勘察时,就发现了这一古建特色,但糟朽严重,为了恢复其原貌,工匠们按照原件的样式,重新复制出来,并与原件完美结合。

盖钟祠里的“月形”穹板

“盖钟祠”与其他祠堂不一样的地方,还有就是在东侧跨院里修建了一座小型的古戏台。如今,工人们已将台柱、屋顶及吊檐、围栏等修复一新,古朴、典雅的气质可见一斑。“盖钟祠”是融家庙祭礼和戏娱休闲为一体的古建群,不仅为研究城厢清代民俗提供了很好的实物资料,也是将来奎阁巷片区最有看头的旅游打卡地。

盖钟祠内的古戏台

与陈希文公馆和“盖钟祠”相对的古建群是公安街沈家祠堂。整个建筑群由前厅、天井、正厅、东西厢房及附房组成四合院,木质穿斗抬梁混合梁架,悬山顶,小青瓦屋面,单脊屋顶,是一处具有清代特色的川西建筑。

沈家祠堂

此外,槐树街的余家大院(流沙河故居)、何家大院(何元普故居)项目也在有序推进中。(记者 邹世进)

编辑:黎艺璇

版面编辑:陈轻语

责任编辑:谢敏珊

0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