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纪录片《大国建造》(第二季)聚焦武侯区这个重大项目,一起来看!
11月1日,央视财经频道播出的纪录片《大国建造》(第二季)《地下之弦》,用近6分钟的时长,聚焦位于武侯区华兴街道南桥社区的全国首座2000吨全地埋垃圾压缩转运中心——武侯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心项目。
作为成都市主城区之一的武侯区,人口密度高,垃圾日产生量大。武侯区的垃圾经过分类,在这座转运中心完成压缩中转。
“改造前,日处理能力800吨的垃圾站早已超负荷运转,承担起近两倍的垃圾处理量,垃圾收集车一天有300车次,如流水般运转,依然力不从心。”南桥垃圾压缩站中转站工作人员说。
如何针对城市发展带来的垃圾处理问题,从地下寻找空间,武侯探索出绿色答案。
紧邻老垃圾处理站的地下 生长出一个超级垃圾处理工厂
走进武侯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心,只见地面上有办公楼、草坪,完全看不出地下竟“暗藏玄机”,埋着一个“超级工厂”。
“项目占地约3.2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7.6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一座日处理垃圾量2000吨的垃圾压缩中转站、日处理污水量300吨的污水处理中心、污水检测和固体污染物检测室、数字化城管、数字化环卫作业、数字化综合调度等大数据指挥调度中心以及综合配套用房的土建、安装、装饰工程;设施设备、附属配套、室外总平及景观绿化等工程。”中国五冶集团项目负责人说。
地面上的两栋建筑,一栋为垃圾压缩中转站,一栋为办公楼。其中,垃圾压缩站采用全地埋式的建筑形式,地下两层,局部有夹层,其基坑深15米,相当于5层的深度。
“垃圾转运车辆体型庞大,考虑到在有限空间掉头、拐弯等因素,项目把桥梁技术用到垃圾站建设上。”项目负责人介绍说,“这一技术减少了柱子的数量,大车进出方便,而且结构安全稳定。”
与传统垃圾压缩中转站不一样的地方是,项目压缩中心巧妙运用地下空间,采用全地埋的建筑形式,上部形成坡地城市公园,将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结合。
“全地埋垃圾压缩转运中心将把每天上千吨垃圾处理成除臭去污的‘压缩饼干’,再封闭运送到填埋场或者发电厂。”武侯资本公司工作人员说。
项目建成后能极大地提升武侯区垃圾中转处置能力,花园式、开放式的设计能极好地改善区域环境条件,改变人们对传统垃圾站的认知。
据了解,武侯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心建成投用后,将成为内含垃圾压缩中转站、污水检测室、污水(渗滤液)处置中心、智慧指挥中心、固体污染物检测室、环境治理科普教育中心等功能的城乡环境一站式综合体。(记者 李明)
编辑:邓莎
版面编辑:叶升芃
责任编辑:谢敏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