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锤一敲,缝缝补补就是39年

来源:成都东部新区 2022年12月12日 15:20

寒冷的冬天,街上的行人比平时少了许多。在成都东部新区石板凳街道石板西路和双扁桥街交叉处的路边,一个精悍的师傅坐在小马扎上,耳朵上挂着蓝牙耳机,正摇头晃脑地听着歌,脚尖还一晃一晃地打着节拍,十分悠闲自在。在他的面前,一张方正的塑料布上整齐地摆放着各式工具:刷子、剪刀、锥子、线卷……旁边还有被磨得锃亮的“鸭脚板”和一个锈迹斑斑的补鞋机。没错,这是一个补鞋摊,师傅名叫胡平安,今年54岁,是这个摊上的修鞋师傅。

已经上午10点,老胡的摊子还没有客人上门,他却一点不着急。坐久了身寒体冻,老胡站起来朝手里哈着气,转身走向旁边的羊肉店和老板摆上了龙门阵。“胡师傅,帮我补一下这个鞋哦。”不一会儿,顾客一声招呼,老胡又麻利地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开始忙活今天的第一单生意。

“怎么不等天暖点再来哇,今天好冷哦。”已经接过鞋子开始观察的老胡和客人拉起了家常,“今天要出来办事,顺路就过来了,等你收摊的时候我再来拿哈。”第一位顾客是老胡的老街坊了,来修鞋的次数虽然不多,但对老胡的手艺是很信得过的,把坏的地方给老胡一指,就匆忙离开了。

“鞋跟脱了,这个好整。”一双鞋坏的问题可以各种各样,鞋底磨损、鞋跟脱落、鞋面开缝、掉漆、断裂……修了近40年的鞋,什么问题该怎么整,什么材质的鞋该用什么材质的线、什么材质的面料,需要多长的时间,老胡心里都有谱。只见他左手拿着鞋,右手拿着钳子,干脆利落地拔下已经快要脱落的鞋跟,然后从铁盒里找出一个大小合适的新鞋跟,把鞋子固定在“鸭脚板”上,一阵敲敲打打之后鞋跟完好如初。这样一气呵成的动作,老胡重复了快40年。

老胡的修鞋手艺是跟着哥哥学的。“我哥比我大12岁,我小的时候他就在石板凳摆摊修鞋了。”30多年前,十五岁的胡平安便没有读书了,成为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之一。为了找个能养活自己的活路,胡平安去担过石头,挑过灰桶,但毕竟年纪小,力气跟不上。后来,胡平安就跟着哥哥学修鞋的手艺,在哥哥的修鞋摊上打下手。

修鞋的技术难度不高,学了两个月的胡平安就开始出来自己摆摊了,一边修鞋,一边熟练技术。摆摊的地方就在现在的石板西路,“那时候沿街摆摊修鞋的就有几十个。”为了提高收入,除了这个固定的摆摊点,胡平安还把工具箱装上自行车,踩着自行车去“转乡”。那时候的路还是泥巴路,一遇上下雨天,车就只能推着走。“那简直不是人骑车,而是车骑人了。”在胡平安的工具箱里,除了修鞋的工具,还常备着一根用来撬泥巴的竹片。路虽然难走,但石板凳和芦葭的大小村落都留下了胡平安的足迹,一听到“补hai子、换拉链咯”的吆喝,大家就知道是修鞋的胡师傅来了。“以前大家都穷,一双草鞋坏了都需要补,太久没去转乡大家还要问我嘞。”

后来人们生活好起来,路也好走了,大家上街赶集的时间也多了,胡平安的二八大杠也换成了摩托车,但更多的还是去街上摆摊。出现在摊上的,不再是解放鞋、水胶鞋、布鞋,更多的是皮鞋、运动鞋,“材质比以前好多了,做工也更讲究了。”老胡说,“一般拿来修的都是比较贵的鞋了,便宜的坏了也就直接扔了。”

但老胡现在修鞋也不是为了赚钱,“现在补鞋子可赚不到啥钱,干这行的人也越来越少咯。”在老胡的补鞋摊上,开胶的鞋子粘一下,2块钱,补个鞋底换个鞋跟,5块10块,遇上熟识的老顾客,老胡甚至分文不取,常常摆一上午摊的收入也只有几十块钱。老胡说,“干了这么多年的手艺,丢掉也舍不得,闲下来呢,我也不习惯。”老顾客杨大爷说,“老胡的手艺好,人也好,我是巴不得他能多修几年哦!”

如今,虽然来补鞋的人少了,但每到逢场的时候,老胡的补鞋摊始终摆在这个角落,几十年未曾改变。摊子上的生意可能没几个,但是聚在一起唠嗑、拉家常的熟人却很多,小小的摊子上从来不缺热闹。

“我从小学这门手艺,靠着这门手艺养活了自己,养活了家庭,还供大了两个娃娃,即使现在没几个人来修鞋了,我也是愿意继续干下去的。”对老胡来说,摆摊的时候和大家一起唠唠嗑,还能为附近的居民解决点缝缝补补的问题,不摆摊的时候出去钓钓鱼,这种简单知足的生活就是他的快乐和幸福。(记者 卢平)

编辑:邓莎

版面编辑:朱玲玉

责任编辑:李玲

0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