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欲在2017年率先实现农村全面小康

来源:成都日报 2015年07月09日 13:22
摘要:当前,结合我市已无国家和省级贫困村、贫困户的实际,以“低保保生活、扶贫促发展”两轮驱动,成都开始迈入到2017年率先在中西部实现小康为目标的精准扶贫时代。

“樱桃节之后,游客少了些,但今年一个月的樱桃节,就赚了20万元,现在我们正在想法让淡季不淡。”盛夏,蒲江县光明乡金华村,农家乐老板王文林正在跟村支书苏炳华商量农家乐提档升级的事。过去,她家曾是金花村远近闻名的贫困户。“几年前,全村只有两条3公里的碎石路,85%农户住的是低矮破旧的泥砖房,种田一年就只有1000多元的收入。”现在的生活是她不曾料到的。

一颗小小的樱桃能产生多大的价值?“2014年全村人均年收入14080元,比2009年人均增收7690元,增长120%,实现并超出了全乡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565元的目标。”苏炳华直言,农业与旅游扶贫的有机结合,让金华村实现了从贫困村到乡村旅游“田园之星”的蜕变。

以基础扶贫、产业扶贫、新村扶贫、生态扶贫、能力扶贫为主要抓手,我市从2013年开始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短短两年,成都相对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325元,增幅高于全省全市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水平,全面消除了国家和省级农村扶贫开发对象,已无国家和省减贫目标任务。为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结合我市已无国家和省级贫困村、贫困户的实际,以“低保保生活、扶贫促发展”两轮驱动,成都开始迈入到2017年率先在中西部实现小康为目标的精准扶贫时代。

增强“造血”功能我市已全面完成

国家和省减贫目标任务

2013年9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加快建成农村全面小康的意见》,提出成都将力争到2017年,实现农业高端产业倍增、农民人均纯收入倍增;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率先实现农村全面小康。

实现全面小康,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无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如何尽快补上这块短板?

“目前,全市帮扶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全面完成国家和省减贫目标任务,这为如期完成第三轮扶贫目标打下了好底子,然而要在2017年率先实现农村全面小康,扶贫开发工作还需要更为精准有力。”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结合成都市无国家和省级贫困对象的实际,经请示省扶贫移民局同意,我市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制定并印发了《成都市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

这意味着成都农村扶贫工作已经担负起了新的使命,进入新的阶段,农村扶贫开发的目标已经由消除相对贫困转变为缩小发展差距、促进社会和谐。

“扶贫不是一次性就能解决问题的办法,关键还是要带动当地农民持续增收。”市农委扶贫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扶贫工作,支持相对贫困村因地制宜地发展种植、养殖、乡村旅游等产业项目,完善利益连接机制,形成了一批效益高、带动性强的优势特色产业,有效地增强了当地‘造血’功能和内生动力。”

为此,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扶贫资金5000万元,引导100个相对贫困村“造血”式发展,构建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协同推进的大扶贫开发格局。据悉,今年4月初,就已下拨市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325.1万元,占年度资金的86.5%,增强了我市财政扶贫资金的时效性。

目前,全市第三轮第一批100个相对贫困村均培育和建立了各自的优势特色产业。而这100个相对贫困村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319元,同比增长18.1%;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325元,同比增长27%,全面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民生工程目标任务。

精准到村到户年底全面完成

100个相对贫困村脱贫

在第三轮扶贫工作中,市委、市政府确定了精准扶贫的工作思路,其要解决的问题是:谁是贫困户?它的基本标准是什么?采用什么样的机制实现精准帮扶?

对此,我市根据经济发展确定了标准:二、三圈层14个区(市)县及天府新区成都片区将收入低于本区(市)县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60%,综合劳动能力、发展意愿、健康、教育、住房、资源资产等困难状况,作为识别相对贫困户的主要标准,共精准识别相对贫困户9374户28896人。

而在帮扶方式上,我市进一步强化了市级领导挂点督查、市县两级帮扶部门、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三帮一”的定点帮扶制度,力图解决帮扶精准到村、到户,实现共同发展的问题。同时,确定每个相对贫困村有1名干部驻村帮扶,每户相对贫困户有1名帮扶责任人,增强扶贫对象的自身发展能力。

市农委扶贫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市委、市政府要求精准扶贫工作同样要按照挂(领导挂点)、包(部门帮包村)、帮(干部帮户)的要求进行。一是市级领导负责督查和总协调相对贫困村的发展;二是帮扶部门积极落实相关政策、资金惠及相对贫困村,着力提升当地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水平;三是发挥好驻村干部的桥梁纽带作用,驻村干部要身体力行,深入调查研究,在摸清村情民意的基础上,善于分析总结、找准对策。同时,要明确自身工作定位和职责,积极参与事务,有针对性地做好协调、帮助、引导工作。

全方位动员的第三轮农村扶贫工作正如火如荼。“目前,全市共有44位市级领导挂点督查,122个市级部门(单位)、129个经济较发达区(市)县级部门(单位)以及100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第三轮第一批农村扶贫开发。”

据悉,今年年底,我市将全面完成第三轮第一批100个相对贫困村2015年底顺利脱贫的目标。“下一步,我们将学习借鉴上海、广州等经济相对发达城市扶贫开发工作经验,研究提出我市下阶段(2016-2020年)扶贫开发工作方案。扎实抓好相对贫困户的精准扶贫和精准减贫工作。”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典型案例

崇州市五星村:  

生态建设牵手产业发展

五星村升级“五星级”幸福美丽新村

走进崇州市稻香旅游环线上的白头镇五星村8组B区的居民新村安置点,一排排白墙黑瓦水墨风的建筑错落有致,墙边草木点缀着青瓦,疏密有致,让人瞬时心生幽静安闲之感。走出屋子,放眼望去,就是百亩稻香。

这样的体验,如果放在几年前,很多村民是想都不敢想。那时的五星村,因交通极度不便、产业结构单一,一直无法摘掉贫困村的帽子。

2013年,五星村被纳入扶贫对象,在成都市、崇州市多个部门全力支持下,开始了一场精准扶贫战略下的新村建设。两年过去了,通过生态建设牵手产业发展,一个“五星级”幸福美丽新村已然建成。

村民搬进小别墅 致富路在家门口

“从来没想到,可以住到这么好的房子。”昨日,在五星村5组村民龚学贵家中,笔者看到,一家五口居住在建筑面积240平方米的新居里,楼上楼下共两层,门口还带小花园,“简直就是别墅级别。”龚学贵说道。

在五星村,并不乏“龚学贵”们。2013年6月启动新村建设以来,全村751户、2825人参加新村建设,参与率达96%,并规划了3个农民新居点位,采用川西民居风格,公共配套设施齐全(包括水、电、气、路、绿化、健身广场、民俗广场等)。目前,新居主体、风貌工程已全面完工。

“晴天一把灰,雨天一把泥”是过去五星村道路的真实写照。每到下雨天,6组村民伍小青就一肚子的苦水,不想出门。如今,这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3年6月,随着五星村启动道路建设工程,新规划建设崇王路白头五星村段和稻香旅游环线五星村段两条高等级乡村道路。崇王路白头五星村段由安仁连接线经湿地公园至新村小区到王场,贯穿全村,路面宽18米,砂石路面。稻香旅游环线五星村段由成温邛高速路口经五星村村民委员会至五星循环养殖场到光华大道,贯穿全村,路面宽18米,砂石路面。如今,两条道路已全线建成投入使用,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出行和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三互融”促发展 两年收入翻近两番

新村建设推进过程中,五星村成功引进了“盘古”和“柏萃”两个农业项目,流转了当地上千亩土地发展现代农业,开始了产业的转型。项目的进入,也解决了当地不少农民的家门口就业问题,村民劳务收入大幅提高。

2012年,全村人均收入仅为4800元。而到2014年,这个数字变成了12000元。

通过成立“五星土地股份合作社”,实现全村入社面积1100余亩,耕地规模经营率达100%,农民组织化程度达90%;建成高标准农田2000余亩、高端草莓设施种植基地200亩、稻田养蟹养鱼示范基地100亩、种养循环示范场1个、智能化育秧中心1个、粮食烘储中心1个。合作社以优质粮油为主要产业,大力发展认养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等创意农业,并成功打造了“五星品牌”这一特色农产品品牌。

此外,五星村段桤木河湿地公园按照“生态湿地、健康湿地”的理念,以绿道串联镇域产业和新农村聚居点、林盘、湿地景观,形成翡翠项链般的景观生态系统,打造桤木河畔的水韵田园小镇,也成为另一个聚集人气,带动增收的亮点。

大邑县虾口村:

修道路建产业基地

驻村干部带领贫困村脱贫致富

“修这条路,做梦都没想到。”如今,大邑县雾山乡虾口村2社的社道已经修通,村民朱福清还不时感叹。“常干事真是帮了虾口村大忙。2011年的时候,村上准备修2社的路,由于资金缺口大,大家都不抱希望了。2014年,常进从市级相关部门争取到了资金,当年9月,搁置三年的修路计划终于实现了。”

朱福清口中的常干事,是市总工会下派驻大邑县雾山乡虾口村干部常进。虾口村地处大邑县偏远山区,是市级贫困村。2013年6月14日,32岁的常进来到雾山乡虾口村驻村。常进刚到虾口村不久就和当地群众打成一片,所以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常干事”。

最初驻村的3个月内,常进通过18次的进山实地考察后,与村支部书记侯泽其、村主任朱俊清等村“两委”的干部一起探讨发展路子。3个月时间,走完11.3平方公里的虾口村后,常进和村“两委”得出结论,虾口村要脱掉贫困村的帽子,就一定要变“输血”为“造血”,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通过找专家确定了发展天麻种植、石蛙养殖。

说了就定,定了就干,干就干好。常进和虾口村“两委”分工行动。他跑市级部门争取资金和政策,村“两委”一班人配合他积极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发展天麻种植基地、石蛙养殖基地。

“从2013年到现在,常进通过市级部门,共争取资金371万元。”村支书侯泽其算了笔账,2013年争取市级资金167万元,2014年争取市级资金204万元。他争取回的资金不断地投入到虾口村的道路建设和产业发展中。

两年来,虾口村修建道路10.1公里,其中村道4公里,社道6.1公里。被虾口村村民寄予厚望的两个产业基地也建了起来。2013年,天麻试种成功;2014年,投资20万元的天麻种植基地建成,石蛙养殖基地建成并投入使用。目前,虾口村一家农家乐也已建好,预计近期就能对外营业。

“常进这个小伙子,棒!你看,这天麻基地、石蛙养殖基地,都是他争取资金发展起来的项目。”提起常进,今年60岁的村监事会主任牟家奎竖起了大拇指。牟家奎说,在这些资金的帮助下,虾口村是一天一个变化,这让曾经对虾口村发展不抱希望的群众看到了未来。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2年虾口人均收入5300元,2013年人均收入达到了7240元,2014年人均收入达到了9700元。对于这个数据的变化,侯泽其十分高兴,认为今年人均收入突破万元没有问题。

“今年6月,常干事驻村期满离开,但他在虾口村的两年,带来的不仅是收入的变化,还有大家思想观念的变化。为帮助群众解放思想,常进和村‘两委’专门组织了一批群众前往双流学习,开阔眼界。”侯泽其说,现在大家都干劲十足。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