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委:创新社会治理 构建城市幸福基因

来源:成都日报 2015年07月10日 15:43
摘要:围绕中央提出的“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成都市委提出了成都的阶段性目标

围绕中央提出的“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成都市委提出了成都的阶段性目标——到2015年,在群众最期盼的改革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17年,在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到2020年,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若干领域走在全国改革前列,努力建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先进城市。

当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体现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力时,城市的治理体系和能力则是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的集中呈现。从管理到治理,一字之变,折射出成都市委、市政府对“怎样建设成都、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成都”的担当和自信。从管理到治理,一字之差已经引发社会生活各个细节的嬗变,全新的理念和举措在成都市一个个新的城乡社区网格单元中生根发芽,也构成了成都这座城市的幸福基因。

11337个网格 织就平安智慧网

2013年年底,网格化服务管理在成都还是一个新鲜词。但当全面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春风吹过,熟悉代替陌生。2014年,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在全市推开,以300至500户为标准,全市被统一划分为11337个网格,12699名网格员扎根基层,担当起服务基层群众、收集社情民意等职责。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12699名网格员已为基层群众提供服务管理136万件。网格化服务管理的生命力在基层成长中得以激发,触动了成都创新社会治理、深化平安建设的核心按钮。

按照“因地制宜、街巷定界、规模适度、无缝覆盖、动态调整”的原则,网格化服务管理以300至500户为标准,全市被统一划分为11337个网格,12699名网格员扎根基层,走街串巷为群众送去服务。前行在服务群众一线的网格员,被群众亲切地称呼为“格格”。他们手持移动终端,到院落里走访聊天、入楼栋里询问民需,带着邻居般亲切的网格员挑起了构建“15分钟便民圈”的重任。居民反映问题不再需要跑路,网格员在院落里就可以倾听和录入,“能解决的当场就解决,不能解决的交给社区里的专职人员解决。”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网格员首先让居民感觉到了态度的改变,同时也终结了“踢皮球”的现象。

除了服务,网格员承载的其他重要职责还有政策宣传、收集社情民意、入户调查统计、发现并协调处理网格内居民矛盾纠纷和应急事项,仅在过去的一年里,全市共有3103.7万条数据经过“格格”的手收集传递。整天在基层浸泡的网格员们,知道网格内住户的数量、每个住户位置和门牌号;清楚每个住户家庭成员、需求状况、工作单位;掌握网格内的矛盾和安全隐患,每个居民的思想状态和服务需求,每个居民婚嫁迎娶和生老病死。把“格格”们的日常工作记录汇总,就是网格内的一本“百科全书”。

已经实现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全覆盖的成都,改革的脚步并没有停止,未来的网格化服务管理,将是信息化支撑下的“智慧之网”“安全之网”,“打通这张网络上的每一个环节,把资源充分整合起来,各个部门都参与进来,让数据资源实现共享。”

先自治再整治 “三无院落”换新颜

历来以人居环境闻名的成都,在城市高速发展中,遇到了环境治理的难题——部分老旧院落由于居住分散、卫生设施不完善、安全防范基础差等因素,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居住是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大民生”,从2013年开始,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综合治理”的思路下,我市启动了对中心城区“三无院落”(无门卫、无物业管理、无管理组织)的整治工作,经过1年时间,一圈层(中心城区)522个院落的整治工作基本完成;2014年,在此前工作的经验上,二圈层“三无院落”的整治工作也全面完成,564个曾经的“三无院落”焕然一新;今年,三圈层“三无院落”整治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开展,年底前将基本完成。

墙上,悬挂着醒目的红五星;从住家到院子里,都铺设了好走的透水砖路;角落里四处安放着居民自制的垃圾桶,地面上干净整洁。如此舒适的环境,都江堰市柳街镇金龙社区黄家大院的居民此前根本不敢想,作为三圈层“三无院落”整治的试点之一,大院的居民真切感受到了整治带来的巨大改变。“院落的环境变美了,更重要的是,居民自主参与管理的积极性高了。”居民陈大姐笑着告诉笔者。

“先自治、后整治”,这是成都在“三无院落”整治活动中的创新举措,坚持“视群众为亲人,问需于民;视群众为老师,问计于民;视群众为裁判,问效于民”的“三视三问”群众工作法,整不整治,怎么整治,整治的效果如何,都由院落居民说了算。坚持“先自治、后整治”的原则,院落整治前就发动院落居民成立自治组织,由自治组织牵头实施整治,同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实现院落的长治久安。

“在改造过程中,我们充分借助群众力量,坚持方案制订群众参与,经费使用群众把关,整治效果群众评判。相关牵头部门和街道定期向群众通报资金使用情况,院落居民通过议事会、居民代表大会等形式,充分行使监督权力,全过程阳光操作,确保资金花在刀刃上。”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说。

从2013年起,成都市县财政两年投入4.2亿元,1440个“三无院落”变身“放心院落”,并同步成立自治组织。今年底,成都将完成全市范围内的“三无院落”整治。秉持“大城市、细管理”理念的成都,正把改善民生的重心投向城市的角落和细处,更多市民成为民生改善中的受益者。

“互联网+”助力 社会治理实现突破

服务资源分散、信息无法共享、管理部门联动难等长期制约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提升的问题,在“互联网+”时代迎来重大突破。在成都市成华区,一项基于“互联网+”,全面推进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联动”信息化建设工程正式启动实施,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互联网+”社会治理新模式正在逐渐崭露头角。

据成华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预计投资8000万元的工程,与时下知名的技术团队合作,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共同打造政务服务、社会服务、社会治理三大管理服务云平台和成华区市民服务中心。社会治理“大联动”这一全新的概念已然形成。

“距合作协议签订不到一周,区相关部门和四川省久远银海公司一道去北京拜访中搜网络,讨论双方就打造‘移动成华’进一步合作的细节。”带队赴京的成华区综治办负责人透露,目前双方已经建立了联络小组,近期将就该区“大联动”信息化建设工程明确合作的内容和技术方式。整合各项资源后打造的“移动成华”服务云平台,将网罗市民身边的衣食住行及各项公共服务信息,市民只需要动动手指,便可轻松享受服务。

“在全面推行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发现,如何系统地对上千名网格员每天搜集的零散信息进行汇总分类,以便快捷有效地查询和利用,成为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一大难点。”据成华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打通信息壁垒,实现数据共享,提高社会服务管理效率,去年该区先后在桃蹊路、青龙等街道创建了社区网格管理信息化指挥中心,构建包括人、房、危险源、重点场所、城市部件等大数据基础信息库,准确掌握社区院落动态管理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居民各种诉求。

在此基础上,今年成华区又按照“互联网+”思维,将探索区域治理“大联动”作为深化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加快构建“一个指挥系统、一套管理机制、一个服务平台、一张防范网络、一套服务体系”,推进指挥协调大统筹、社会服务大集中、管理资源大整合,建立健全集指挥、应急、排查等功能于一体的大数据应用中心、“大联动”管理网络平台体系,构建“区—街—社区”三级“大联动”中心与区公安指挥中心“双中心”管理体系,实现行政管理资源高效整合、社会治理效能全面提升。

循“互联网+”之大势,将社会治理、社会服务融入其中,成华的探索还在继续。“依托三大服务云平台,我们还建立社区服务网站、自助服务终端、手机APP等人性化便捷式信息化服务平台,积极拓展网上服务咨询、服务热线呼叫、现场自助查询等系统功能,构建网络服务、热线服务和现场服务‘三位一体’的社区高效公共服务体系。”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