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楚雄州妇联推彝绣产业发展 助千万妇女致富

来源:成都市妇联 2015年10月11日 18:00
摘要:“不长树的山不算山,不会绣花的女子不算彝家女”。传统的彝家女子,五六岁便开始学习挑花刺绣,到了十几岁就要自己缝制衣服和鞋子。

“不长树的山不算山,不会绣花的女子不算彝家女”。传统的彝家女子,五六岁便开始学习挑花刺绣,到了十几岁就要自己缝制衣服和鞋子。在云南楚雄,带有各种彝族刺绣图案的民族服饰多达400余种。运用当地传统的彝绣优势,近年来,楚雄州妇联推动彝绣产业发展,彝族刺绣逐渐成为楚雄妇女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能人引路,绣娘不出家门也挣钱

王玉萍和鲁翠芹从小就跟着奶奶和妈妈学刺绣,如今,她们的刺绣店已经开成了公司,她们两人已是县妇联牵头成立的牟定民族手工刺绣协会会长和副会长,正领着彝家绣娘们一针一线绣出她们的美好生活。

2003年,从云南禄劝县嫁到牟定县蟠猫乡的彝族女子王玉萍怀揣梦想,在牟定东街开了一家“牟定民间工艺店”,专门经营彝族刺绣的服饰、鞋子、包头、围腰、马甲、枕头、挎包和各种饰品。

鲁翠芹的彝绣店也在同年开办,如今已变身为杰鲁彝绣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固定工人就有18人,170多位绣娘常年为其供货,产品已经发展到120个品类,光刺绣包就有150个品种。紧跟市场流行,鲁翠芹不断推出刺绣新品,如刺绣电脑包、刺绣公文包等。“我的产品立足楚雄、面向全省、兼顾全国,年产值达50万元左右,年利润在15万元左右”。12年里,身为州级彝族刺绣传承人的她还培养了20多名刺绣传承人。

在王玉萍和鲁翠琼的引导带动下,蟠猫乡300多名农村妇女加入了刺绣行业,进一步拓展了致富门路。“彝家妇女一有空闲就做手工刺绣,一个月少的能挣七八百元,多的能挣2000多元,不出家门就能增收致富。”

政府扶持,传统手工实现产业化

“以前牟定的彝族刺绣都是自给自足,这一模式从王玉萍和鲁翠芹们开店那年开始改变,藏在深闺的彝族刺绣从此走上街头。”牟定县妇联主席夏桂琳告诉记者,经过12年的发展,目前全县从事彝绣加工销售的公司和个体工商户有150余家,2014年全县实现彝族刺绣产值1362万元,极大地促进了妇女创业就业和增收致富。

在大姚县,2005年3月成立了龙街乡塔底彝绣协会,2011年10月又成立了大姚县咪依噜民族服饰制品专业合作社,彝绣由传统手工作坊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迈出了第一步。

为进一步加大对彝族刺绣产业的扶持力度,2013年楚雄州政府编制出台了《楚雄州建设民族文化强州规划(2013年—2020年)》,每年从文产专项经费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支持其发展。2013年争取省级文产专项资金扶持80万元,州文产专项资金安排81万元,2014年争取省级文产专项资金100万元,直接扶持较有影响的两家省级重点彝族刺绣企业。

记者从楚雄州妇联了解到,截至2014年底,楚雄州有彝族刺绣协会(合作社)61个,刺绣企业(经营户)350家(户),其中,年产值超过30万元以上的有42家(户);相对固定的绣女、绣娘30000余人,加工散户50000余人;年产值超过30万元以上的42家(户)刺绣企业(经营户)2014年总产值达3670余万元。

妇联力推,发展壮大刺绣产业

走进大姚县咪依噜民族服饰制品有限公司,琳琅满目的彝绣产品让人爱不释手,公司总经理罗珺满脸喜悦地说:“我们能发展到今天,离不开妇联的帮助和国家的好政策。”说起自己的创业经历,罗珺对大姚县妇联为她提供的“贷免扶补”充满感激之情。

据悉,从2007年起楚雄州妇联每年争取到州委、州政府专项扶持资金20万元,用于彝绣培训和发展,在10县(市)成立彝绣协会和建立展销部。10县(市)妇联在妇女发展循环金的发放工作中,将刺绣经纪人、刺绣女能手、刺绣营销大户作为重点发放对象,帮助她们扩大生产规模,促进产品规模化生产,吸纳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

2006年至今,州妇联、10县(市)妇联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大大提高了绣女们的绣制水平和商品意识,激发了她们开发新产品的积极性和参与市场竞争的主动性,产品的市场价值也不断得到提升。

“发展彝族刺绣产业,既可以充分发挥妇联组织广泛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又能用小小的七彩线使广大农村妇女不用外出打工就能增收致富,还能一定程度缓解、减少留守儿童、老人无人照顾的难题。”楚雄州妇联主席孟树仙对记者说,许多妇女通过从事刺绣实现了居家创业,使得彝族传统刺绣技艺得以继承发展,使更多农村妇女增加了收入,摆脱了贫困,改善了家庭生活。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