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成都女孩 放弃高薪创建“小笼包” 让残障人士“直达”就业岗位

来源:成都市妇联 2016年11月15日 12:00

3年前,她在上海一家公关公司从事设计工作,底薪8000元;3年后的今天,她公益创业,成为成都小笼包助聋公益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小笼包”)执行长,月薪只有2000元。她,就是成都90后女孩曾婕,为了帮助更多残障人士就业,前行在公益路上。

成都公益组织里唯一做“直荐就业”的助残机构

今年26岁的曾婕,一头齐刘海,圆圆的脸上有些许婴儿肥。在上海工作时,她常在公益组织里当志愿者,接触到了不少残障朋友,“他们虽然不爱说话、内向腼腆,但内心却充满热情,有一种对生活的渴望,就像‘小笼包’一样,皮很薄,咬下去却汁水四溢。我想要帮助他们,改变他们的生活现状”。2013年10月,曾婕回到了成都,作为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第三期孵化机构,成立了“成都小笼包助聋公益服务中心”。2014年6月,正式在市民政局注册备案,从事残障人士就业服务。

“小笼包”的就业帮扶项目叫“蒸笼计划”,也就是“直荐就业”,作为一个沟通桥梁,一方面了解残障人士的信息,帮助他们完善简历;另一方面获取招聘单位的信息,向招聘单位推荐残障人士直接面试。目前,“小笼包”是成都公益组织里唯一一个做“直荐就业”的助残机构。

曾婕说,其实,“直荐就业”的成功率不高,一是匹配难度低,求职的残障人士很难找到与之匹配的工作;二是前期沟通耗时长,基本上完成一次“直荐就业”至少要花4天时间,与残障人士沟通2天,与招聘单位沟通2天。但是,“小笼包”却一直坚持做“直荐就业”。

“要嘛不做,既然做了,就要把事情做好。”曾婕说,残障人士就业困难是社会问题,社会问题还是要社会解决。她认为“残障人士始终要融入社会,一个好的工作,能让他们回归和我们一样的生活”。成立“小笼包”之初,曾婕花了一年多时间多方奔走,对接政府、企业、媒体资源等,为“蒸笼计划”做准备。去年9月,“蒸笼计划”正式开始,至今共收集70多家企事业单位的招聘信息,帮扶对象270多人,推荐面试167次,陪同面试82次,成功就业30人。

多赚多花少赚少花 收入减少快乐翻倍

今年35岁的周应强,患有一级听力障碍,一年前,他还在四处找工作,且四处碰壁。如今,在“蒸笼计划”的帮助下,成功到“四川基因格司法鉴定所”上班,担任档案管理员一职。

去年1月底,周应强结束了1个月2000多元、经常加班的“焊接工”工作,因为公司业绩不好,老板让他自己出来找工作。从此,周应强开始了长达一年多的找工作生涯。

周应强从18岁开始出来工作,做过清洁工,杂工,装配工,焊接工等。其中,焊接工做了4年多,经验丰富,但没有一家公司愿意用他,也不同意试用,理由是他患有听力障碍,担心以后工作不好交流,也不好沟通。家里生活来源主要就是父母的退休工资和他的工资,一年多的时间里没有找到工作,他心急如焚:“我太需要一份工作了。”

后来,他通过社区办事处了解到“小笼包”专门服务助残就业,就参加了“小笼包”的“蒸笼计划”。曾婕先是详细了解了周应强的个人情况、工作经验和工作需求,然后选择了4家与之匹配的企业,和同事李芳陪着周应强一家一家的面试。最终,获得了“四川基因格司法鉴定所”档案管理员一职。周应强说,那次面试,他很紧张,因为他迫切需要一份工作,有了“小笼包”工作人员的陪同,他自信多了。而且,他表达不清楚时,曾婕也会帮他表达。至于工作后与周应强的沟通问题,“四川基因格司法鉴定所”的负责人表示,听力障碍不成问题,可以用纸条和QQ来交代工作内容。

帮助周应强找到工作后,“小笼包”还不定期进行了回访,了解周应强工作的情况,用人单位是否满意等。在回访中,周应强说,残障人士并不是要社会的怜悯,而是通过自身劳动获得尊重。

如今,除了“直荐就业”的“蒸笼计划”,“小笼包”还开展了“小笼包平面设计”项目,通过设计平台网站接单,让残障人士承接平面设计工作;“无声课堂”项目,邀请专业老师,对残障人士进行为期3个月的电商、店招设计、漫画等就业技能的培训。

随着“小笼包”名气的增加,可以承接的项目也越来越多,但“小笼包”只坚持做上述项目。曾婕说:“我不想把自己安排得特别满,项目做得少,更可以做得精、做得细。”

从放弃高薪到公益创业,曾婕已经“创”了3年,收入比之前相比少了4倍,每次这样做比较,曾婕就会哈哈大笑,她说:“以前多赚多花,现在少赚少花,其实一样。再说,‘小笼包’能够‘挺住’3年,已经击败了90%同期创业的公益组织,很不容易了。而且,从事公益,还能看到残障人士走上新的岗位,开始新的生活,我觉得很自豪,这也是我一直坚持下去的动力。”(记者罗昊)

0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