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绿色成为城市发展的永续动力
对工业污染贡献率较高的川化集团和攀钢成都公司两家“擎天柱”企业在两年间关停,但青白江区的GDP不降反增,仅2016年增幅就达到8.7%,这是该区全面关停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带来的“减”与“增”的变化。巅峰期占全区工业产值近七成的两家“巨人”企业带来的工业污染“减”了下来,“增”的却是高于全国、全省、全市的GDP增幅。
一“减”一“增”之间,是成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全面落实在各项改革和制度建设中。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让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建成碧水蓝天、森林环绕、绿树成荫的美丽中国典范城市。为全面贯彻中央绿色发展理念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关于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决策部署、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积极回应市民关切问题,成都正式打响“铁腕治霾、科学治堵、重拳治水、全域增绿”战役,用绿色发展理念构建城市核心竞争力,成为引领城市转型增长、永续发展的新动力。
绿色生态,一直是成都的“烫金”名片。如今的成都更是深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经济繁荣,才是真正的绿色发展”之道。在其引领下,成都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壮大节能环保产业,让生态资源发挥更大效益,努力走出一条低碳环保、集约高效的绿色发展之路,经济正澎湃着强大的绿色发展动力。与此同时,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也渗透百姓生活,网约出租汽车、共享单车等新业态,也正深刻改变着经济形态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绿色理念引领——
严格环保准入制让GDP更“绿”
走进位于成都经开区北拓区的成都中法生态园,只见厂区蓝天白云,绿草如茵,而车间内绿色工艺,污水粉尘重金属通通零排放。
“新的项目想要进来,必须按照指标体系的要求,严格达到节能环保的标准后才能入驻,这也是未来园区发展的一条‘绿线’。”自筹划之初,成都中法生态园就以自然生态、产业生态、社会生态“三态合一”建设发展为主线,明确了“绿色低碳的生态之城、开放协作的国际之城、兼容并蓄的文化之城”的发展定位,对于如何保障入驻企业达到绿色环保“标准”这个问题,经开区国际合作园区推进办主任周灵如此表述。
理念是先导,制度是保障。正因为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才能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难题,引领和推动经济发展,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而成都已经从制度上谋划出了实施路线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深刻洞悉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跃升的发展大势,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将“绿色”上升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
成都,从未将绿色发展理念停留于口号,而是通过空间资源配置、制度保障、产业体系支撑和生态产品的有效供给等一系列攻坚破难的绿色行动来有力践行,将生态优先作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内在要求。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作出部署,成都将奋力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是其中重要内容。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构建绿色发展制度体系,加快推动生产体系、生活方式、生态环境绿色化,明显改善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基本建成碧水蓝天、森林环绕、绿树成荫的美丽中国典范城市,让市民在大都市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为当前一段时间的奋斗目标。“实施最严格产业准入和环境保护制度,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也成为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美丽家园的关键。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城市发展新目标,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构建城市永续发展的驱动机制和支撑体系,在重塑城市空间布局,引导经济地理合理分布的同时,建设和谐宜居生活城市,塑造城市新的竞争优势,而营造的城市环境定位要突出“法治化、国际化、绿色化、品质化、便利化”等特征。
这不是成都首次将“绿色”写入发展规划。成都相关方面负责人介绍,为推进经济绿色发展,加快产业绿色化转型,此前成都出台的《成都制造2025规划》《成都服务业发展2025规划》《成都市统筹城乡2025规划》等,都融入了绿色发展理念,绿色贯穿在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
特别是在《成都制造2025规划》中,提出了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建设绿色工厂,发展绿色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探索开展绿色评价,实现生产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等内容。到2020年,成都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要初步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成长型产业和新兴先导型服务业比重要明显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要翻一番。
绿色产业主导——
“加”与“减”做好绿色生产“算术题”
推进绿色生产方式、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成都正在破题。
东风标致4008在神龙汽车成都工厂正式下线。除了高度自动化,还有让人惊叹的“绿”:走进冲压车间,听不到嗡嗡的轰鸣声,全球最先进的工艺、全封闭生产和防尘降噪措施,让这里的噪音控制在83分贝以下;进入涂装车间,基本闻不到漆味。车间主任李景华说,新风从车间顶部送下来后,被吸入底部排风系统,残余漆雾被碳酸钙粉末吸附净化后形成新风回用。采用这种干式喷漆室技术,85%以上的送风可循环使用,能耗降低60%,废漆渣回收利用,污水实现零排放。
摆在眼前的事实让更多人认识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并不矛盾,也终能找到一种相对默契的相处模式,协调发展。而达成那份“默契”的基础,正是“绿色生产”。
神龙汽车成都工厂只是成都破题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的一个缩影,越来越多在成都生根发芽的企业在发展中进行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找到新的“绿色动力”,不难想象,如神龙汽车成都工厂一样,更绿色环保的生产方式,将在成都迅速主流化。据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将重点抓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培育低耗高效产业,实施传统产业低碳转型升级,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国家“十三五”期间对大气、水、土壤等污染治理的契机,加大重点节能环保企业培育和节能环保产品推广应用,力争到2020年,成都节能环保产业实现总产值过1000亿元。
目前,《成都市节能环保产业2017年发展重点》已经印发,市经信委明确了2017年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全市节能环保规模以上企业增至330户,1-4月,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7.56亿元,同比增长1.54%。
除了“新来的”在改变产业格局,做产业的“加法”,“原有的”也在发生深度变革,要做“减法”。
“工业绿色发展,必须下决心化解过剩产能,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速迈向中高端。”在市经信委看来,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才能为新兴产业发展腾挪空间。
改变传统粗放的生产模式,是工业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十二五”期间,成都重点对电力、钢铁、铅酸蓄电池、建材等行业310户企业的落后生产能力实施了淘汰和关闭,实现节能244.78万吨标准煤。目前,全市已全面淘汰了小水泥、小火电、小石灰窑,整体退出了煤炭生产、烟花爆竹和钢铁长流程冶炼。
“今年,成都计划完成100户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计划,涉及炼钢、炼铁、建材、造纸、砖瓦轮窑等行业。”市经信委印发的《成都市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实施办法》中明确,将通过完善综合标准体系,严格常态化执法和强制性标准实施,促使一批能耗、环保、安全、技术达不到标准和生产不合格产品或淘汰类产能,依法依规关停退出,做到应退尽退。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6月底,75户企业实施落后产能设施(设备)的拆除工作。
可以期许,未来,成都将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新格局。
绿色生活融会——
低碳节能成新风尚刷新绿色新生活
城市发展在新常态下开启了新的模式,而作为城市主体的成都市民,也正被绿色低碳刷新着新生活。
走在成都街头,你会发现共享单车随处可见,快捷、低碳、节能,“轨道交通+共享单车”正成为市民日常出行的重要方式和潮流。
家住光华大道附近、在市中心上班的刘晓阳,每天都乘坐地铁4号线进入市区,然后骑共享单车,从家里到单位总共耗时不到半个小时,而这样的情景放到过去地铁没有开通时简直不敢想象。“原来从家到单位公交少线路少,基本都是开车,路上要花1个多小时。”如今,刘晓阳的生活习惯也在悄然改变,“地铁通车后,无论去上班还是进城逛街,我们都会首选地铁。”
低碳出行给市民带来的是方便,对于一座特大城市而言,则意味着更为科学的绿色发展理念。
为了引导公众绿色出行,实现城市交通向绿色、低碳转变,成都市近年来大力推进轨道交通加速成网,强化城市间快速交通联系,规划到2022年地铁开通运营里程达到600公里以上,基本形成半小时轨道通勤圈。“这为缓解交通拥堵,让市民绿色出行,城市绿色发展,优化城市空间找到了根本之策。”市交委相关负责人如是说,到2020年,我市中心城区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将达65%以上,其中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的比例将达到60%以上。
悄然走红的“共享模式”,让低碳生活成为新的风尚。
今年3月,我市《关于鼓励共享单车发展的试行意见》公布实施,成都成为国内首个以政府规范性文件形式出台鼓励支持共享单车发展的城市。其后迎来了飞速发展,仅半年多时间,成都已拥有50余万辆共享单车,注册超过460万人,日均骑行300万次。公开资料显示,成都共享单车骑行次数和时间等均居全国城市第一。
电动汽车分时租赁被不少人称为共享汽车,“根据测算,1辆分时租赁汽车可有效替代5-8辆私家车,因此这种出行方式还是很绿色环保的。”市交委负责人表示,网约出租汽车、共享汽车等新业态,正深刻改变着经济形态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清洁、便利、花钱少,越来越多的成都人在选购汽车时也更青睐新能源。而这种绿色消费新势力,也正在深刻影响着行业生产和发展。四川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去年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已达1.45万辆,产值达100亿元。今年,这一数字有望突破2万辆,产值突破200亿元。
从严格市场准入红线、打造绿色产业格局,到用绿色倒逼产业升级,提升绿色实力;从共享单车到共享新能源汽车,成都已经谱下了绿色发展的新篇章,绿色发展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从每一件小事抓起,把绿色低碳理念渗透进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营造绿色发展社会风尚,成都势已成,风正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