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轨道交通 产业不断扩容
在成都地铁6号线观东站深达17米的地下,巨大的盾构机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着隧道挖掘;在位于新津的产业园区内,地铁3号线二三期和有轨电车蓉2线的列车正在加班加点地生产……作为我市公共交通支撑的地铁建设项目,正朝着“到2022年开通运营里程达到600公里以上”的目标,加速推进;而与之相关联的轨道交通产业,也正按照“全市五大突出发展产业之一”的定位,提速发展。
向广处扩容
地铁多线推进
建设规模和强度全国第一
观东站,地铁6号线二期项目的终点站。就在本月5日,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成,该站成为全线第一个主体结构完工的车站。而其15天浇筑完成车站11块板,创下全国同类型建设速度之最。
“观东站是6号线的终点站,同时也是11号线的起点站,为了给11号线提供盾构始发条件,主体结构工期临时由8月30日调整至8月5日。参建单位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确保封顶节点,终于提前25天实现封顶。”成都轨道交通集团建设分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在车站深达17米的地下,盾构机24小时作业。“每天两名驾驶员两班倒,一个人12个小时。”驾驶员张德龙告诉记者。在小小的驾驶室里,各种仪表、仪盘“监督”着盾构机的运动轨迹,确保它按照参数设定前进。“今年10月,左线隧道要实现贯通。”
作为重点交通建设项目,成都地铁呈现出“全面开花、多线推进”的建设局面。“今年是成都实施轨道交通加速成网计划的攻坚年,目前在建14个项目全部兑现工程节点目标,在建里程超过400公里,建设规模、在建强度位居全国第一。”该负责人表示。
按照计划,1号线三期将于年内基本建成;3号线二三期、5号线一二期、6号线一二期、18号线一期、有轨电车蓉2号线正加速推进建设;8号线一期、10号线二期、9号线一期、17号线一期正在进行前期工程施工,逐步进入主体工程施工阶段。到今年年底,我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达到179公里,其中129公里目前已建设运营;将开通运营10号线一期和7号线。
向高处扩容
千亿产业集群
培育核心技术占领制高点
位于新津的成都中车长客轨道车辆有限公司生产车间,3号线二期的地铁列车和蓉2线有轨电车正在加速生产组装之中。“以蓉2线有轨电车为例,有3组人在不同作业面同时推进:车门系统安装、落车调整、车体总组。下个月首批电车就将交付。”装配车间主任燕伟康告诉记者,光在他所在的车间,就有上百号人在为成都轨道交通的订单而忙碌。
“目前公司具备年产800—1000辆城际车、地铁车(相当于100公里线路用车)和500组现代有轨电车、轻轨车(相当于250公里线路用车)的生产能力,并将通过后续投入形成包括区域动车组等在内的高端装备制造能力,带动本地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公司有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
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提出,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增强西部经济中心功能;将大力支持轨道交通等产业作为五大优势产业领先发展、规模发展,加快形成经济增长的新支撑;要强化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大力实施轨道交通加速成网计划,在轨道交通等领域加快布局一批重大科技专项。
对此,成都轨道交通集团把“智力投资”作为“扩容”的产业板块之一。“我们将与中国中车、西南交大等开展合作,加快组建成都轨道交通产业技术研究院,在第二代中低速磁悬浮、全自动无人驾驶、人工智能等方面培育核心技术能力,积极融入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同时,年内还将成立成都轨道交通设计(咨询)院,抓紧筹办成都轨道交通技师学院,快速占领行业技术和智力制高点。”该集团负责人表示。
资料显示,成都现有轨道交通规模以上企业91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5户,产业基础良好。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与政法学院院长陈光表示,作为成都市重点打造的科技含量高、竞争能力强、辐射带动面广、具有话语权的千亿级产业集群,轨道交通产业将是成都实现工业转型倍增的中坚力量。未来3到5年,这里将集聚300家轨道交通高科技企业,汇集3万余高端人才,打造成为国家级轨道交通产业创新中心和西部轨道交通硅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