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防治 需要全社会参与

来源:交委 2017年11月22日 12:00

雾霾经过最近几年的讨论已经不是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的新话题,在今年11月7日,中国健康城市建设高层论坛会上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基于环境经济学理论和城市发展理论,机动车数量的增长、GDP增长、第二产业占比以及城市绿化率是影响雾霾的主导因素。

从GDP方面来看,成都作为四川省省会城市,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枢纽,以全省2.5%的面积、承载着20%的人口、贡献了36%的GDP。GDP代表的是区域规模,也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有研究指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环境污染的程度较低,但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环境污染由低趋高,环境恶化程度随经济发展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即到达某个临界点或“拐点”以后,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增长,环境污染又由高趋低。这种变化反映在曲线上即会呈现出“倒U形”的形态。

据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10月,成都全市优良天数208天,PM10、PM2.5平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12.0%、9.1%,此项数据已远超2013年的优良天气天数,而在GDP年年增长、汽车保有量逐年递增的背景下,实属不易。

“首先,我们都要建立一个既紧迫又理性的认识。为何要紧迫?我们知道,大气污染具有流动性、特殊性、复杂性等多种特征,治理难度只会越来越大。因此,我们要加快步伐,抓紧落实各项措施。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治理大气污染是个长期过程,伦敦摘掉’雾都’帽子花了二三十年,我们的治理工作也不会一蹴而就,这点上全社会都应该理性对待。”对于成都生态环境塑造,成都市金沙智库首席专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杜受祜谈道。接着,他从政府、企业、个人三个角度阐释了他的看法,对政府来说,自然是要按照方案措施,根据减排目标,倒逼工作落实。另一方面,“东进、西控、南拓、北改、中优”的城市空间也是个重要信号,要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实行更加有针对性的措施。对企业来说则是要加大供给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尽管短期来看这对企业是个挑战,但长期来看却是机遇,通过结构调整实现技术创新何尝不是获得了新的竞争优势?“而生态环境也是我们市民的事,我们要从自身做起,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坚持低碳消费,坚持绿色出行,珍惜环境治理的成果。“杜受祜说。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美丽’提到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同样的高度,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这不仅是一个突破,更释放出一个信号,未来,在这份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的引领和指导下,全国上下将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起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告诉记者,持续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等都是“大有可为”的方向。他分析道,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特别体现在“快速城市化、快速工业化和快速机动化”;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方式也较为粗放,偏重工业的产业结构、偏化石燃料的能源结构和偏公路运输的交通结构长期持续且快速增长。成都也有相似特征,这使得成都及周边城市在大气环境领域面临严峻挑战。

“大气十条”实施以来,成都加大治理力度,今年相继出台实施大气污染防治“650工程”和“治霾十条”,在雾霾治理“狙击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如何保持治理成效长期有效则是关键。他建议成都进一步加大科技引领的力度,加强顶层设计,以科技创新引领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进入精准管理的新阶段。同时,他也希望全社会都积极参与其中,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