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绿道 西郊河综合改造示范工程 全面建成开放
家住青羊区德惠公寓的赵阿姨如往日一样,到附近的百花潭公园锻炼身体。她发现,过去日子里整个公园所围起的围板已经拆下,焕发“新颜”——沿河的人行步道更宽了,步道一侧的紫薇、盆景、老树纷纷在向大伙儿招手;虽是八月,但行走在河边,丝毫感受不到酷暑的气息;河也清了,岸边的柳树随风摇曳,轻柔地抚摸着水面。
随着百花潭公园、文化公园“退门而治”,昨日,由成都城投建设集团实施的全长14公里的锦江绿道西郊河综合改造工程全面建成开放。今后,成都市民便能沿着这条绿道漫步,沿途看清水绿意、赏四季繁花。一路串联起的青羊宫、琴台路、宽窄巷子、浣花溪、杜甫草堂等10多个成都文化景点,将给市民们的绿道漫步带来更丰富的体验。
在过去,由于滨河道路未完全贯通,滨河绿化也是呈现碎片化分布,缺少滨水开敞空间与景观节点,沿岸景观风貌杂乱。同时,河道也存在着不贯通、水面被遮盖、局部断流的问题,河水水质不佳,其飘散出的异味常常让周边的市民“避而远之”。
此次开展的西郊河综合改造工程,则是针对这些“病症”下“药”。去年4月完成总体方案设计后,市建委会同成都城投建设集团广泛征集了市民建议意见,进一步完善设计方案,最终确定西郊河综合改造工程河道全长7.4公里,起于槐树街,止于二环路西一段清水河桥,包含西郊河区段、干河区段、南河区段和浣花溪区段,串联杜甫草堂、浣花溪、文化公园、宽窄巷子等成都著名景点。工程将对西郊河1.7公里、南河1公里、干河1.6公里、浣花溪3.1公里4条河道改造,包含河道治理、水利设施、建筑风貌整治、桥梁提升、绿化景观、光彩照明、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等改造建设内容。
经过1年多建设,河道的清淤截污工作已于今年初全面完成,随着近日最后一段绿道完工,7.4公里河道如今已“重获新生”,两岸盎然绿意中有繁花点缀,便捷通达之外还有文化添彩,景观和功能等多方面提升,让市民们在“家门口”就能进入游赏的一条带状公园。
据介绍,西郊河综合改造工程的建成,标志着锦江水生态治理和锦江绿道建设取得第一个阶段性成果,是对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期望的积极回应,唤起了成都记忆、展示了天府魅力,成为打造人城境业和谐统一的大美公园城市的生动实践。
亮点一
打通岸线 一路畅游 沿河绿道24小时开放
“在过去,百花潭公园每天晚上10点就落锁,市民在穿行过程中难免绕路。”成都城投建设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百花潭公园将原大门24小时打开,管理门庭撤到沧浪桥后,同时公园围墙后退5米,采用绿篱方式,拓宽出一条2.5米宽的休闲步道。“这过程中,我们保留并梳理了沿河高大黄桷树,并以海棠作为骨干花乔树种,还原苏东坡诗中的‘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据介绍,此次西郊河综合改造工程,还着重梳理了该段河道存在的断头路,打通了岸线,使得市民们能畅通无阻地一游到底,尽兴而归。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多方协调,文化公园、百花潭公园进一步敞开,穿越公园的沿河绿道得以24小时开放,使得市民们能畅通无阻地一游到底。
同时,为了保证绿道的畅通,建设方与公园管理单位协调,文化公园也拆除了原公园大门铁栅栏和临河门禁,需要隔离管理的地方则新植了绿篱和景观围墙,成了透绿的绿化围墙。这样,文化公园的临河步道也已实现了24小时开放,更多的开敞空间留给了市民。市民们从蜀都大道到文化公园,不再需要从琴台路绕行,沿着河边走就可直达了。
亮点二
水质提升 多维复育 沧浪湖水质由劣五类变三类
站在浣花溪公园的沧浪湖边上,远远望去,只见湖岸红花翠柳,湖面波光粼粼,湖水看起来就像九寨沟的海子。再走近看,你会发现湖水十分清澈,阳光透过湖水,洒在湖底,水草随波逐流,在水中来回摇曳,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究竟是什么显了奇效,让湖水变得如此清澈?
原来,在湖面下,一套“食藻虫-水下森林-微生物”共生体系的生态自净系统正在悄然运行着——先用“食藻虫”吃掉湖水中的各种藻类和有机碎屑,迅速提高水体的透明度;再种植恢复水下植物,并投放鱼虾螺贝等水生动物,让水体形成健康、完整的清水生态系统。
据介绍,通过构建“食藻虫-水下森林-微生物”共生体系的生态自净系统,可以增强其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改变水体氮、磷营养盐循环模式,提高湖区水生态系统对各类污染物质的自净能力,从而实现水生态系统修复多维复育,形成城市湖泊自然生境,使项目水体水质得到显著改善。据了解,在过去,这里的水质为国标劣五类水,经过净化,水质已经达到了三类水。
除了沧浪湖,整个工程沿途的水质问题,也在此次工程完工后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沿线河道今年3月已全面完成了河底清淤工作。同时全段沿河都设置了截污管道,实现无污水下河,另外还通过增设水闸、水坝等措施,提升水位,再现水城交融的生活气息。
亮点三
四季繁花 文化展露 绿道化身天府文化体验长廊
树更多了,水更清了,锦江绿道西郊河综合改造工程还成为了市民们体验天府文化的一条长廊。
在二道桥-实业街段,沿河既有高大黄桷树得到完整保护,同时还补植了垂丝海棠、梅花等花树和多种宿根草花。而在浣花溪段,则以梅花为骨干花乔,依据陆游“二十里路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的诗篇,再现成都赏梅的盛况。
“春赏海棠、夏观草花、秋看银杏、冬望茶梅,让绿道四季皆有看点。”该负责人介绍,工程全线都依照了这样的景观设置,让市民们可看到四季繁花不断,重现“花重锦官城”的盛景。
位于中心城区的两江环抱区,少城文化、琴台文化、仙道文化等元素融入到绿道中的小品、景致中。同时因为该段紧邻宽窄巷子,设计上便引用了大量少城文化元素——供市民休憩的座椅台座是用仿明青砖瓦砌成的,地砖中镶嵌了整齐排列的瓦片,十分别致。
而浣花溪段的地砖刻着鼎纹、百花潭边上的绿道则采用了体现仙道文化的云纹,绿道中时不时出现的小品,也是吸纳了太师椅、青花瓷、青瓦、石磨盘等传统元素,段段不同,让市民得以一步一步慢慢游览天府文化,感受不同区段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亮点四
海绵城市 智慧城市 新型理念让绿道更具时尚气息
西郊河片区嫡传着老成都的血脉,延续着老成都的文化。此次改造中,在保护原有风貌的同时,也不忘引入“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等新型理念,让我们的老城也能持续发光发热。
“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利用自然的力量排水,并通过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从而实现‘渗、蓄、用、滞、净、排’的海绵六字方针。”该负责人介绍,海绵城市理念是此次工程的重要一笔,沿河步道全部采用了透水混凝土铺装,雨水落到地面上,顺着路面缝隙瞬间即可渗透入土。而这些地表水通过步道旁的植草沟收集、储存、输送入渗,净化后可直接浇灌沿河植物和冲洗园区道路,多余的雨水排入河道,补充河道水量。
除此以外,还引入了“智慧城市”的场景——一些特别的路灯杆也将在这里得到进一步应用。路灯杆上,有一套监测系统,通过屏幕实时显示气温、气压、风速、风向甚至PM2.5指数。据介绍,届时将建设一套完整的数字化系统,对河流防洪、清洁度、污染度等进行监测。这套系统还能控制沿河灯光,“人走近时灯光亮起来,远离时灯光暗下去。”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样低碳的节能化照明,通过夜景变换强化人与空间的互动交融、功能和视觉深度感知,以水岸的夜景灯光来充分表现成都温婉闲逸的气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