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好农村路”铺就四川乡村振兴路
深秋时节,行走天府大地,从城区到山区、从主干公路到偏远村落,一条条“畅、洁、美、安”的“四好农村路”纵横交错,如一个个毛细血管把全省城乡连接起来,极大地改善了全省民众的出行和发展条件。
有路,农民出行更方便;
有路,农业产业快发展;
有路,农村小康有希望;
……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路”建设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改善民生、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机制,整合多方资源,推动全省“四好农村路”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截至2018年底,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28.6万公里、位居全国第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农村公路建设是重中之重。打通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才能让农村更强、农民更富、乡村更美。”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底将提前一年实现全省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两个100%”交通脱贫攻坚兜底目标。
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认定第三批“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的通知,认定崇州市等17个县(市、区)为第三批四川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至此,全省共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45个。一条条“四好农村路”成为统筹城乡的纽带、扶贫攻坚的先导和产业聚集的通道,奏响了四川乡村振兴新的乐章。
一条便捷的路
出家门“抬腿就能上车”
10月19日上午,邛崃市夹关镇平临夹路旁的茶地里,夹关镇临江社区7组居民李燕飞将刚采的茶叶倒进停在路旁的车上。
看着这条蜿蜒在茶山果园中的道路,李燕飞深有感触。她告诉记者,以前村里通向镇上的道路坑坑洼洼,她想要将家里的茶叶卖出去,只有背着去镇上。“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那个时候的真实写照。“现在我们可以直接将车停在茶地旁边,采好的茶叶直接就可以运出去卖了。路修通后,村里人买车的也多了起来。”
对于“家门口那条路”带来的便捷,巴中市平昌县云台镇龙尾村村民刘知成也有同感。
龙尾村,是巴中市平昌县云台镇最偏远的一个村,距离镇上有18公里。在2013年底前,龙尾村的村民连去镇上赶场的机会都很少,背后的原因,全是因为“无路可走”。
“去镇上只能翻山,10多公里的山路要走三个多小时。”回忆起当时的情况,刘知成说,“现在路修到了家门口,我们这里到镇上,只要二十分钟就能到了。”
在犍为县,“家门口那条路”修好后,还开通了便民小客车。
“每一辆便民小客车都有一条比较固定的路线开行,沿路的村民只要有需要,打个电话他就开车上门去接送。”来自犍为县清溪镇百箩村的便民小客车驾驶员张晓均说,“车费也由县上制定了标准。”
据了解,在犍为县,已经形成“以城市为中心、乡镇为节点、村组为末梢”的农村道路客运网,城乡公交率、建制村通车率达100%。
此外,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四川省积极整合城乡客运资源,通过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客运班线延伸、开通响应式服务等方式,不断提升农村客运通达率,完善农村客运服务网络,进一步满足了农村群众乘车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累计新增通客车乡镇228个,通客车建制村8063个,乡镇和建制村客车通达率分别达到95%和92%。为加快提升全省农村特别是扶贫地区客运站覆盖率,满足老百姓出行需求,全省乡镇客运站、村级招呼站从无到有,分别覆盖率提升至81%、54%,其中扶贫地区乡镇客运站、村级招呼站覆盖率提升至84%、76.1%。物流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县、乡、村三级快递网点覆盖率分别达100%、93%和84%。城乡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效果初步彰显。无论县城居民还是农村群众,基本实现了出门“抬腿就能上车”。
一条致富的路
路为“媒”产业进了乡村
交通兴,百业兴。
“家门口那条路”的畅通,除了出行便捷外,也带动了产业的发展。
邛崃市夹关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邛崃黑茶的主产区之一。10月19日下午,邛崃市夹关镇成都市金川茶业有限公司内,工人正在加工线上紧张地忙碌着。
“这些都是‘家门口那条路’给我们企业带来的改变。”金川茶厂负责人韩军告诉记者,企业成立之初,厂设在村里,企业产品的运输成本很高。
自从2014年二级公路寿高路修好以后,企业在道路旁新建了厂房。“现在货车直接进厂区,现在运输成本要比之前少200元/吨。”
在犍为县,依托茉莉花产业基地环线路的建设,总投资5亿元、总面积1.2万亩的世界茉莉博览园田园综合体项目正热火朝天地兴建。
在平昌县,随着“三十二梁片区乡村环线公路”建成,在外打拼20多年的龙尾村村民蔡方儒回到家乡,成立秦巴云顶茶叶科技有限公司,承包了1000多亩荒山,种植茶叶,如今已逐渐形成产业。
路通了,带来的还有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
在邛崃,结合“四好农村路”,当地建设了四川首条封闭式旅游自行车高速公路,“无中生有”打造赛道,引来特定游客。
孔明乡郭山村地处邛崃南路丘区,距城区10公里。借助自行车高速公路建设的契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如今,郭山村已经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旅游“打卡地”。
“现在我们周末每天都要接待500人次以上,如果要想在这里住宿的话,还需要提前预定。”郭山村村主任叶丽萍说。
全长58公里的“三十二梁片区乡村环线公路”,串联起平昌县6个乡镇,沿途有白衣古镇、千佛山、大小石村风情小镇,洞滩湖龙井芍药花海等景点。2017年,巴中平昌三十二梁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现在只要放假,村里的农家乐都非常火爆。不少自驾游游客从成都、重庆、遂宁过来逛茶园、品新茶。”10月23日,龙尾村村民刘知成一边忙着装修自家的农家乐一边说,“争取在春节前完工,多接待些客人!”
一条幸福的路
畅通乡村发展“大动脉”
“家门口那条路”,除了让出行便捷,带动产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外,更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引擎。
巴中市平昌县土兴镇华山村,地处秦巴山连片贫困地区的核心区域。
昔日的华山村,全村816户2846人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143户445人,是土兴镇幅员面积最大、贫困人口最多的一个贫困村。
华山村7组村民、52岁的谢维仲一家就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当时一家5口人一年的收入就是我在外面打工的一万多元。”回忆起当时的日子,谢维仲说,过去的华山村没有通村公路,没有产业,想挣钱只能靠外出务工。
随着“四好农村路”的建设,这一切都改变了。
路通百业兴。华山村依托便捷的交通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花椒产业。该村积极招引种养业主4个,组建农业合作社4个,发展水产水果2000余亩、花椒600余亩、桑园600余亩,建成巴山民宿3家,培育的土兴麻花、泉莲有机甲鱼、有机红心蜜柚等特色产品走俏市场。
“现在我和我爱人在村里招商引资的桑蚕养殖场工作,每人每天70块钱的工钱,加起来总共有2万几啦。我家已经实现脱贫了。”谢维仲说,在村里像他家一样脱贫的村民还有很多。
据华山村党支部书记谢雄飞介绍,如今,华山村的14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已经全部实现脱贫。据平昌县统计局统计,截至2018年底,华山村已实现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22万元。
修通一条路,打开一扇门。近年来,平昌县以脱贫攻坚为统揽,以保障民生需求为先导,以“四好农村路”建设为目标,坚持把交通作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全力以赴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劈开“山门”、修通“出路”,畅通内循环,对接外向大通道,构建起全域通畅的综合交通网络,促进了乡村巨变和县域经济裂变。
路变了,村庄变了,老百姓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四川,被“四好农村路”改变的村庄远远不止这些。
记者从省交通运输厅获悉,目前,全省累计新改建农村公路超过16万公里,占全国总量的十分之一以上,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28.6万公里,总量位于全国第一。今年底将提前一年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两个100%”交通脱贫攻坚兜底目标。
延伸的是路,竖起的是碑,连接的是心,承载的是梦。从尘土飞扬的泥巴路到宽阔平坦的柏油路,从“步行进城”到“村口坐车”,从外出务工到“返乡创业”,“四好农村路”建设有力助推了四川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带动建成一大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
一条条农村公路,宛若一条条跃动的血脉,川流在山野和村落,成为统筹城乡的纽带、扶贫攻坚的先导和产业聚集的通道,为广大农村地区带去了人气、财气,农民群众走出了一条条“脱贫路”“致富路”“幸福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