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轨道交通——以新基建“排头兵”之势 交出优秀“半年考成绩单”
今年,在疫情影响之下,成都轨道交通建设却力克困难,克服“建设强度创历史之最”的巨大压力,以科学防疫、复工复产“两手抓”“两手硬”的巨大定力与战斗力,以全市新基建“排头兵”之势,在“半年考”中喜获“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佳绩!
与此同时,以工程建设为重要支撑,带动产业链企业在成都落地,做大轨道产业圈“蛋糕”,为成都经济发展提供助力。为进一步体现公共交通的支撑、基础作用,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匹配成都“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的“十字方针”,成都轨道集团加快推进第四期建设规划项目、城际铁路研究。
A
“保开通”项目力克疫情影响
确保年底前7条线路“井喷式”开通
2020年,对于成都地铁建设者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2020年预计试运营7条线路,包括6号线一二期、6号线三期、8号线一期、9号线一期、17号线一期、18号线一期、18号线二期共216公里,包括车站113座(换乘站71座)、车辆基地9座、主所12座。这样的建设强度再次创下历史纪录,特别是18号线一期、二期工程最高行车速度可达160公里每小时,是目前国内首条快线进城的地铁线路,可谓是“前无古人”,成都轨道集团副董事长、成都轨道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朱俊平这样形容今年的建设压力。而如此大的保开通压力之下,还遭遇了突如其来的疫情,可谓“雪上加霜”。
面对疫情压力与建设压力的双重叠加,上半年还依然取得“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成绩,原因是什么?
“就一个字:干!”他的回答分外简短,却又掷地有声。
翻看朱俊平的朋友圈,更像是看一个内容扎实的“工作日志”,里面记录的,都是复工复产的各个节点——
2月6日,第一个工点取得《准予复工通知书》。
2月13日,首批4个项目的7个工点全部达标复工。
2月16日,歇了很久,这才是最动听的声音——配图是世纪城站铿锵有力的破碎机声音。
2月19日,火力全开!短短13天,实现管理人员到位3733人、一线作业人员到位3426人,共计355个工点(总共382个工点)取得市住建局《准予复工通知书》,复工取证率达到93%——这就是:成都速度!
2月28日,复工复产,我们是认真的。截至昨天,成都轨道交通工地382个点位管理人员到位6586人,工人到位17250人。
3月5日,再过两天,3.3万劳务大军就该全部到齐了。
3月17日,截至昨天17∶00,现场管理人员+工人=50683人。
5月1日,每天,6万余名建设者,战斗在400多个工地!答案永远在现场……
这些体现“成轨速度”的数字背后,包含了太多故事——
地铁工程点多人多,人员是保证施工进度的重要因素。为尽快复工,根据现场施工进度,成都轨道集团借助“春风行动”,按照“分标段,分工序,分步骤”的原则,合理安排劳务人员分批、有序、错峰返程返岗。第一批次返岗人员为在成都市区域内生活的人员,按要求办理成都市统一规定的健康情况申报卡、五色卡返岗;第二批次为四川省内成都市外人员;第三批次为四川省外非疫情较重地区人员。返程方式采用自驾、包车等形式,采用“家——工地”一站式方案,确保疫情防控安全。
期间不是没有困难。“我们一直以来的信念就是:办法总比困难多。”成都轨道集团总工程师、成都轨道建设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时亚昕介绍道,市、区(市)县各级政府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全力支持;施工总承包单位不讲条件地全力以赴。物资紧缺——除了市上调拨,利用一切资源进行采购;工期紧张——延长作业时间,将原来每天12至13小时的作业时间,调整为24小时……
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成都地铁382个工点仅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就实现了全部复工。其后更是快马加鞭,加大人力、物力投入,24小时不间断作业,以空间换时间,以超常规的拼搏精神,谱写出一曲磅礴有力的建设“交响曲”,保证了半年目标的顺利完成。
B
以地铁建设为基础和先导
做优产业链做大产业圈
最高时速160公里,从舒适性到安全性,拥有多项“全国首次”——2019年6月13日,成都地铁18号线列车在中车成都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正式对外亮相。“目前,成都地铁18号线一、二期车辆已经进入批量化生产阶段,部分列车已在公司内启动异地调试。”中车成都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向当天到场的媒体介绍道。
随着成都轨道交通线路的不断延伸,成都轨道产业圈也在不断发展。以中车成都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已经为成都地铁7号线、10号线、6号线、17号线和18号线地铁提供了车辆。
“以地铁建设为基础和先导,聚焦轨道交通车辆、牵引、信号、综合监控等关键系统领域,成都轨道集团积极引入一批效益好、带动性强、拥有核心技术的项目落地,已持续引导推动中车四方、中车长客、卡斯柯、北京交控、阿尔斯通等30余家企业在成都设立研发、生产基地。”成都轨道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
“成都轨道交通企业从2015年34家起步,现已发展至279家规模。”据该负责人介绍,我市先后四期建设规划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获批线路总里程692公里,投资总额约4633亿元。“土建市场不仅是大头,而且可以说是后续市场的基础和先导——没有如此大的建设规模,就没有如此大的市场;没有如此快的开通速度,就没有轨道产业链和生态圈的快速发展。”成都轨道集团副董事长、成都轨道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朱俊平表示。
加快建设、加速成网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预计到2035年,成都将形成8000-10000辆的车辆大架修市场需求。目前,全市轨道交通已形成整车年产能2000辆以上,具备地铁、有轨电车的整车制造能力和维保能力。其中,3、4号线B型车及5、8、9号线A型车已在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实现本地化生产,已形成年产地铁或有轨电车800辆、维修300辆的能力;6、7、10、17、18、19号线A型铝合金列车已在新都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本地化生产。后续在国铁市场方面,成渝中线高铁、川藏铁路、成南达万高铁、山地轨道交通、成格高铁等系列重大项目在“十三五”“十四五”期间实施,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成都轨道集团还在以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高能级高品质特色化产业生态圈为工作目标,由“引产业”向“建生态”转变,统筹推进全市轨道交通产业发展。
C
深入践行“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
第四期建设规划项目加快推进
除了确保今年年底将要开通的7条地铁线路能够如期开通,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为己任,成都轨道交通仍在加快织网,推进新线建设。
“第四期建设规划共8条线路176.6公里。首批5条线路,包含10号线三期、13号线一期、17号线二期、18号线三期及19号线二期,共119公里,已于2019年底开工建设。”指着手中的线路图,成都轨道建设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蒋岿松介绍道。
今年5月19日,19号线二期工程首台盾构机从天府新站顺利始发,标志着成都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正式进入盾构施工阶段。作为我市的又一条机场线,以后19号线二期可在天府新站并线进入18号线,实现双流国际机场与天府国际机场直接连通,这也是成都地铁首个并线运营模式。乘客在19号线天府新站并不用换车,就可以通过18号线直达天府国际机场。
10号线三期是10号线向市中心的延伸线,起于人民公园站,止于10号线一期太平园站(已建成运营)。“10号线三期工程与城区轨道交通线网形成众多的换乘点,减少了换乘次数和单个换乘站的换乘压力;能够兼顾中心城区的快速出行和机场线功能,与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功能层次划分清晰,便于从全市域角度统筹考虑,形成市域快线网络;强化和满足中心城区与双流、新津外围区域的交通需求,是实现综合交通一体化、网络化、优化交通结构的需要。”项目相关负责人指着线路图作了进一步介绍。据悉,目前该线4个车站及站后配线已打围,正在开展绿化迁移及管线迁改等前期工作。
截至目前,第四期建设规划首批开工项目中64座车站及4座场段均已打围;其中,35个车站已开始围护桩施工,17个站点开始土方开挖施工,8个车站进入主体结构施工阶段;4座场段进行场地平整及三临建设,2个进行围护桩施工,1个进行土方施工,1个进行结构施工。第二批开工项目正常开展进场前的准备工作。其中,19号线二期首台盾构机已于5月22日下井始发,累计掘进349米,目前7台盾构机下井。
第二批3条线路,包括8号线二期、27号线一期、30号线一期,共59公里、车站53座(其中换乘站26座)、车辆基地4座、主所5座。目前正开展进场前的准备工作。
后记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这是著名作家冰心散文诗《成功的花》中的句子。
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成绩单”背后,是面对疫情运筹帷幄的勇气与定力,是面对压力科学施策的智慧与锐气,是发挥国企使命的责任与担当。
当引领大家“绿色出行”的地铁线网成功密织后,我们不要忘记,那些曾经坚守与付出的身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