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走进每个成都人的生活

来源:文广新局 2015年06月19日 17:23
摘要:近日,最新一期《小康》杂志推出“文化成都”封面报道,对成都“国际范儿”背后的文化支撑力量进行了剖析。这些“力量”包括成都的“文化历史”“文化传承”“创意文化”“公共文化”等。本报今日转载《公共文化篇——文化,走进每个成都人的生活》《天府画派——成都绘画艺术的集成》两篇文章,以飨读者。

近日,最新一期《小康》杂志推出“文化成都”封面报道,对成都“国际范儿”背后的文化支撑力量进行了剖析。这些“力量”包括成都的“文化历史”“文化传承”“创意文化”“公共文化”等。本报今日转载《公共文化篇——文化,走进每个成都人的生活》《天府画派——成都绘画艺术的集成》两篇文章,以飨读者。

近几年,成都市在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方面累计投入20多亿元,成为中西部唯一获得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资格的副省级省会城市。政府主导、强化公共文化服务的顶层设计,正在全面提升成都市民文化生活水平。

打造现代博物馆之城

据悉,2014年成都全市的博物馆共吸引1037万人次的游客参观,其中境外观众37万人次,预计今年人数仍将超过1000万。

一走进博物馆,《小康》记者就看到在5米高的“大花楼”上,小伙子靳洪涛手起手落,麻利地提升经线——织机共有12000多根线,他要在正确的时间和位置,用正确的力度拽出其中正确的线。这是手工织造蜀锦的18道工序之一 “挽花”。坐在机下的,是投梭工许贵兴,他在丢梭织纬,这叫做“投梭”。上面挽花一次,下面就投梭一次。一经一纬循环往复,一幅红底金花的蜀锦渐渐显现。据悉,博物馆中展示的4台织机,有一台是复原的清代织机,另外3台是据此仿造的。

位于青城山脚下的华希昆虫博物馆,则为大众展示了昆虫世界的神奇:令人讨厌的蛾子,夜间也能绽放炫目的光彩;最美丽的蛾类翅膀图案靓丽到让人陶醉……博物馆举办的“妖蛾子的世界”展,用上千个观赏蛾类的标本,科普如何与蛾类昆虫相处,展示夜间活动的蛾类被人忽视的美丽。

这座名副其实的“博物馆之城”,如何以更加开放的思路鼓励更多的博物馆发展壮大?成都市文广新局博物馆处冯晓枫认为,政府部门在政策保障方面需要创新管理、超前服务,建立融合发展,共同保障的协作机制;资源结构上应做好资源摸底和结构分析,深度调整发展框架,产生更多的文化推动力。以开放的思路鼓励更多的博物馆走出去,除了走向国内外,还应当走进社区、乡村、学校,鼓励更多博物馆搞特色收藏、专题收藏;还要扩大包容性,建立“泛博物馆”概念。

成都文化的亲民是有目共睹的,以至于连续多年,成都都被权威媒体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龙泉驿区市民艺术学校是由龙泉驿区政府全资兴办,免费向全区城乡居民敞开,无偿向本地居民提供以艺术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培训服务。建校以来,学校已经培训学员55000余人次,服务城乡群众80000余人次。该校校长解婕向《小康》记者介绍,目前学校的专业课设置共有10个门类61个科目和224个班。古筝、二胡、小提琴、琵琶、古琴等教学乐器免费向培训学员提供,每年学员人数都呈不断增长的趋势,真正实现了农村、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一条龙。“我们希望进入城市生活的农村居民不仅能在生活上适应城市环境,更应该从精神层面上融入到城市的文化中来。”

在学校的钢琴排练室,72岁的退休教师黄阿伯正在排练老师前天布置的作业《九儿》。因为不懂五线谱,老人的曲谱用简谱做了调整,弹到动情处,老人情不自禁哼起了小调。

解婕介绍,像这样的老少组合在龙泉驿区市民艺术学校有很多,都是以家庭作为纽带促进家庭内部的文化交流,这对市民文化的普及十分有利。“我们的宗旨是希望让艺术走进老百姓的生活,让老百姓吸纳美、享受美、创造美,让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