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交警一分局民警邵军涛:钉在人民南路23年的“螺丝钉”

来源:成都市交管局 2018年12月26日 03:00

冬日的太阳落在人民南路上,一片阳光之中,地面车流滚滚,两旁高楼鳞次栉比,行人脚步匆匆。城市的中轴线向南延伸,一路银杏金黄,雪松苍翠。

一个身影近了,他骑着警摩,胸前警号4199,靠前的数字表明他是个老警察了。事实也是如此,入警23年,他从没离开过人民南路,像一颗“螺丝钉”牢牢钉在了这里。

他就是交警一分局民警邵军涛,从22岁到45岁,从青年到中年,时间仿佛在人民南路定格了。邵军涛将自己的23年划成了两截。

“前21年我是颗‘老钉子’,从去年开始,我又是颗‘新钉子’了。”

这一老一新,从何说起呢?

冬日的清晨,城市并没有因为寒冷而推迟醒来,早起的人们开始了新一天的奔忙,地铁、公交、小汽车……伴随着喧嚣,城市的早高峰来了。

清晨的风刮在脸上有些疼。7点30分,邵军涛准时出现在跳伞塔路口。人民南路和一环路在这里交汇,来福士广场、省体育馆、电脑城散布两侧,大量的人和车聚集,离不开交警的疏导。

“往前开,到我脚下这个位置。”邵军涛一边大声向驾驶员喊着,一边打手势,口里呼出的白气瞬间消失在空气中。“早晚高峰最怕路口‘搅死’,会影响整个主干道。”这是他在一线总结的经验,也总结出了应对之法“眼勤、手勤、嘴勤、腿勤”八字诀。“眼勤”就是善于观察,“手勤”就是多打手势,“嘴勤”就是多喊,而“腿勤”则是多走动。

1995年,邵军涛成为一名交警,工作的第一站便是人民南路。“那时的人民南路和现在比起来是两码事,双向4车道加两根非机动车道,交通压力小。”他说,城市的发展速度超出了他的想象。

持续一个半小时后,早高峰结束,冬天的气温像赖床的小孩,没有那么容易起来,记者不停地搓手,拉紧了衣领。邵军涛则戴上头盔,发动了警摩。

每天必不可少的巡逻开始了,“这里不能停车,请立即驶离。”在省体育馆门口,一辆刚停下的小汽车被邵军涛劝离。“摩托车是最便捷的,我每天有几个小时都在车上,来回巡逻。”多年来,邵军涛在一线巡逻骑报废了3辆警摩,总里程超过35万公里。在夏天在冬天,在风中在雨中,总能看到这位“骑警”的身影。

春去秋来,人民南路旁的银杏树黄了又绿,绿了又黄,只有邵军涛像那苍翠的雪松,把根扎在了人民南路。

这么多年扎根基层,年轻时靠的是一腔热血,年长了凭的是职业操守。因为表现优异,邵军涛有多次机会可以告别一线,走上管理岗位,但他却放弃了。时间的脚步不断向前,新的动能不断出现,催人奋发。

去年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今年市委召开十三届三次全会……一个又一个值得被铭记的瞬间,“三治一增”“科学治堵”“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一个个新理念,一个个新要求,通过多种方式传递给了邵军涛,冲击着他,激励着他,让他对交警的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

“交通问题不再是简单的车和道路,而是和宜居、和公园城市、和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联系在了一起,上升到了另外一个高度。”邵军涛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他的工作很重要也很有意义。

交通是城市的血脉,是破解城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关键一环,更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基础支撑。

邵军涛更加投入了,更加细致了。打破常规,在路口增设左转车道,大大提高通行效率;疏导巡逻,从来都是第一个来,是“科学治堵”的标兵;纠违治乱,从白天到黑夜,他都奔忙在一线。交管部门更是深入实施科学治堵,用“以绿定行、规划统筹、静态提质、智慧交通”等公园城市理念,建设超大城市绿色交通体系,实现了城市交通拥堵指数、城市拥堵排名的持续下降。

我市汽车保有量480万辆,在建地铁里程超过400公里,占道施工折减道路资源近20%,在如此巨大压力下,交通拥堵指数同比下降9.15%,在全国所有城市中排名30位之后。

择一城终老,择一业始终,人民南路的这颗“螺丝钉”,始终在发光发热。

0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