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20丨活力有韧性的成都经济背后是什么?

来源:看度新闻 2020年12月25日 09:35

2020,快要结束了。

这一年,战疫情、保民生、抓发展;危机中,我们逆风破浪。

这一年,守初心、凝共识、勇担当;摸索中,我们砥砺前行。

疫情一度按下了我们的暂停键,但努力没有停止。“爱成都,迎大运”不断升温;公园城市愈发美丽;经济动能更加澎湃,成渝CP热度持续升温,人民的生活更幸福了。当下,我们迎来了“十三五”的完美收官,开启了“十四五”的崭新起点。

12月24日起,看度策划推出年终系列盘点,回望2020。今日就一起来看看韧性、活力的成都经济背后是什么。

成都今年1至11月的经济运行情况近日引发关注。数据显示,前11月,成都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等多项指标增幅均较前10月进一步扩大,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78.4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6566.4亿元,全市经济稳扎稳打,处于上升期的基本特征明显。

疫情对于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仍未消弭,在世界经济形势巨变的环境下,中国经济能乘风破浪,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成都亦展现出了强大的经济韧性与发展活力,交出了一份令人民满意的答卷,为国家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活力迸发开新境,今年注定不平凡,让我们用这些关键词,回顾成都经济逆风前行、机遇涌动、硕果累累的2020年。

复工复产

2020年新年的寂静被载入史册。成都,在经历了年初两周最艰难的疫情防控时期后,在全国率先开始为市场主体创造复工复产条件,“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要想实现疫情防控下城市和经济的平稳运行,就必须要帮助市场主体挺过重重困境。

随后,2月6日,成都出台《有效应对疫情稳定经济运行20条政策措施》,在有力的政策支持下,风雨中最为飘摇的中小企业得到了30%的贷款损失补助、为抗疫作出巨大贡献的医疗防控物资生产企业获得了2000元/人的吸纳就业补助……疫情期间,因为要迅速为武汉火神山医院批量提供医用空气消毒设备,成都企业老肯医疗公司遇到了资金短缺、难以完工的难题。困难时刻,成都银行开启绿色通道,快速为公司提供了200万元贷款,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随着“20条政策”、“33条意见”等步步落实,成都经济如同渐临蓉城的春日阳光一样,温暖而有力,整座城市重回忙碌与充实。

 

业生态圈

战“疫”不仅是一场疾病“战争”,也是对城市经济与产业韧性的考验。众多企业意识到,“独狼式战斗”将不再适用,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紧密合作的行业性联盟和利益共同体才是真正具有竞争力的发展模式,城市中最具竞争力的空间载体便是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产业功能区和高效协同、开放共享的产业生态圈。

疫情前,成都对112个产业园区进行整合,构建了66个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产业功能区,形成了14个高效协同、开放共享的产业生态圈,为产业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基于“人城产”逻辑下的产业沃土,具备生产要素聚集和产业配套同城化等特点,为成都孕育了一批优秀的电子信息企业。面对疫情爆发后产业链、供应链的不稳定,京东方、英特尔等企业在疫情中稳定运行,订单逆势增长。

今年全年,产业功能区成为新兴市场主体落地生根、增产增值的“避风港”,愈发成熟的产业生态圈产业生态圈对经济发展的引领性支撑性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同时,成都进一步明确了产业生态圈建设路径,推动产业功能区精准化定位、协同化发展、动态化布局。

3月,《优化调整后的成都市产业功能区名录》发布,成都产业功能区总数保持66个不变,产业生态圈数量由17个调整为14个。

6月,天府新区以商业生态圈建设和首店招引为目标到上海招商,发布天府新区总部基地、中粮大悦城等商业项目机会清单100个,促成10个首店品牌与商圈内商业载体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7月,《成都市产业生态圈人才计划实施办法》出台,聚焦重点产业细分领域和产业链关键环节,每年遴选近300名产业生态圈领军人才。

8月,为加速构建产业生态圈,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集中开工23个重大项目。

9月,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集中签约成都市先进材料产业生态圈和彭州市重大项目共21个,计划投资606.89亿元。

12月,成都轨道交通“五线齐开”,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建设成效卓然。

……

产业发展是城市经济的命脉,是城市竞争的力量源泉,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产业生态圈正在蓉城铺开。

科技创新

2020年,成都全市有效高新技术企业预计突破6000家。从第一个万亿级产业英特尔起步,

曾为成都开辟了一方新天地的高新技术产业,到今天已经成为成都经济澎湃的主力军。

疫情期间,成都之所以能成为全国感染率最低、复工复产复市最快、活力秩序恢复最好的特大城市之一,离不开“科技创新”这个好朋友。检测试剂、在线问诊、无人工厂、健康代码、线上经济、云端商务……新产品、新应用、新场景、新业态保护着市民生命安全,同时为社会恢复生机活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020年初,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在今年6月的成都市科技创新大会上,备受瞩目的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战略规划发布。目前,西部(成都)科学城已初步构建起以中科系、中核系、中物院等“国家队”基础研究为核心,天府实验室建设为引擎,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支撑的创新策源动力体系。

据今年10月中国(成都)人工智能产业CEO大会现场发布的《成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报告2020》显示,成都今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200亿元,关联产业规模达2000亿元。预计到2022年,成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突破500亿元,关联产业规模将超5000亿元,其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正加速形成。

创新是成都的城市基因。随着《成都市建设高品质科创空间行动方案》《成都市建设高品质科创空间政策细则》等出台,成都高品质科创空间加速成势。高品质科创空间是产业基础能力和公共服务平台的主要承载区,也是未来产业生态功能和新市民生活空间的集中展示区。

如果说如今渐成体系的产业生态圈是支撑成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骨骼,科创便是其中流淌的血液,如今,它正生生不息、源源不断地滋养着这座城市。

消费中心、户外经济

作为一个拥有超过2000万人口的城市,内需在成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自古因商而立,因商而兴的成都,如今正将天府文化全面融入现代消费之中。

近年来,成都持续发展各类消费经济形态,积极拓展下沉市场,首店经济、户外经济等颇具引领性与开创性的形式,在2020年又有了新的增量。

面对疫情打击,成都坚持柔性执法,在3月出台了“五允许一坚持”,允许商贩临时占道经营,直接为城市增加了超10万个就业岗位;依托近年来重点打造的公园绿道体系,开展“公园城市体验消费季”“游绿道公园、品时令佳果”等活动。

 

2020年,成都发布了《成都市以新消费为引领提振内需行动方案(2020-2022年)》,计划每年引进各类品牌首店200家以上,发展特色小店300个以上,打造夜间经济示范点位100个。10月底,成都凭借多元的夜间消费选择和出色的夜间经济实力,获得“2020中国夜间经济二十强城市”第三名的好成绩。

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消费,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亦是消费。户外经济促进消费回补、释放消费潜力,既丰富了消费经济形态,也重燃了市民的消费热情。因此,成都在今年1至11月实现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78.4亿元的好成绩。

如今,无论是在街头巷尾还是公园绿道、成都人的生活都被丰富的消费场景覆盖。正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成都,希望不只做消费的“发生地”,更将目光放在了场景、业态、模式、生态的打造上。

场景营城

如上所说,消费场景是成都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独有标识和竞争优势,同样也是市场供需双方交流合作的平台。今年来,成都深化“场景营城”,通过发布新消费领域新场景新产品机会清单,为企业提供新消费发展的城市机会。

从今年3月以来,成都持续举办系列新经济“场景营城、产品赋能”发布会,全年面向全球持续发布1000个新产品、1000个新场景。8月20日,成都东部新区发布的“天府国际机场”等生态开放新场景,吸引了30多家企业,达成意向投资150余亿元。12月,成都发布《成都市关于持续创新供给促进新消费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从供给侧为企业创造更多新机。由此可见,成都在新消费的发展上以供给侧改革为动力,不断从“给优惠”向“给机会”转变。

 

020年的成都,我们在“中国版魔比斯环”的网红大桥五岔子大桥下打卡、在天府绿道上吃火锅;在西南首个赋能电商的网易联合创新中心感受数字经济的魅力。这里有“可感知”的场景、“可呈现”的业态、“可参与”的项目,有最具成都特色的优质国际营商环境。

以上这些关键词,是今年成都经济工作的重点成果。站在“十四五”的起点,基于“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成都将凭借更具效率和活力的经济组织方式与更重人本化和生态化的城市发展方式,在世界城市体系中争先进位。

文字:叶升芃

编辑:邓海燕

版面编辑:何佳昕

责任编辑:何静

0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