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之城,成都自带基因
天的外面是什么?还有没有其他生命?人类很早以前就在思考这些问题。而距离我们最近、肉眼能清晰看见的月球是承载最多想象的地方。不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嫦娥奔月,还是最先看到月球真容的伽利略,他们都各自想象着月球上的场景,月球上的生命,这些也都成为无数科幻作品的基石。
说到科幻,就不得不提近日成功申办2023年世界科幻大会的成都。在这座拥有4500年文明史与2300年建城史的城市,也从来不缺乏神话、传说与想象。
古蜀文明的想象
凸眼、巨耳、宽鼻,一脸严肃,三星堆出土的“人面”看起来诡异,神秘,又帅气。加之高大的青铜神像、青铜神树,精致的金面罩、金杖等明显具备“域外”文明特征的文物,三星堆成就了很多人对于外星人的想象,甚至觉得这就是外星人在远古时期在地球建的基地。
距离三星堆50公里左右的金沙遗址,同样有着神秘让人充满幻想:太阳神鸟金饰,以周而复始运动彰显古人对太阳与鸟的崇拜,十节玉琮雕刻极其精细,堪称一绝。
李白曾在《蜀道难》中发出,“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人或成鱼鳖”的感叹,只因古代成都平原水旱灾害非常严重,而这种惨状的终结,归于一座水利工程的兴建——都江堰。都江堰水利工程,巧妙利用自然条件,工程设计巧夺天工,充满理性的想象力,至今仍润泽乡里,造福桑梓。
数千年来,从三星堆、金沙文明到都江堰水利工程,从蚕丛鱼凫神话到青城剑仙,这些古蜀文明给科幻创作提供了不少素材。在科幻作品《雾中山传奇》中,成都开化寺、邛都夷石棺墓、南方丝绸之路一一登场。王晋康、杨国庆的《血祭》中,成都平原和川北山地之间有了另外一种迁徙的可能性,围绕金沙太阳神鸟和三星堆金杖的悬疑叙事与基因科学阐述时相交替。
不断地融合与包容
成都平原自古就是一个兼容并蓄的地区。
今年三星堆遗址首次出土了青铜方尊,这座方尊主体腹部纹饰名叫饕餮纹,对称鸟的装饰是长江流域的特点,最早见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陶器和玉器上,也见于中原殷墟遗址的青铜器上。据了解,金沙遗址发掘出土的文物也有中原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本土文化的元素。另据成都宝墩文化考古发现,良渚文化的玉琮在距今五千年左右就已经出现在四川。这些足以证明,古蜀时期,成都平原的先人们就和外界保持着频繁的交流。
再往后发展,成都开放的特征愈发明显。公元前316年,秦灭蜀之后,成都来了个秦国人——李冰,这位蜀郡太守在后来修建了都江堰。在教育方面,秦汉时期的成都也开先河,汉代安徽人文翁任蜀太守,在成都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地方官办学校,直接推动了蜀学的勃兴与飞跃,出现了蜀地学术与儒家发源地山东学术并驾齐驱的局面。
在唐代,一位河南人在逃亡中也选择来到成都,在浣花溪畔盖了一座草堂,并在此写下了大量灿烂而伟大的诗篇,他就是杜甫。
历史上类似这样的“蓉漂”还有很多很多,成都自古以来就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物产、深厚的文化不断地吸引着各地的人民汇集于此。比如元末明初的“湖广填四川”;抗战爆发,华东华北大量人口和各种机构、学校迁入成都;建国后的“三线建设”,也有大批工厂和技术工人进入成都……
这一批一批的移民,不断丰富着成都的本土文化,造就着成都的城市性格和创作的精神土壤。在一些科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四川大学物理学院高能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现实存在揭开了“萤火”团队的冰山一角;鱼龙混杂的九眼桥酒吧区隐藏了“萤火”头目汪海成的行踪;闹市区中空阔的武侯祠适宜用来做构造体“造父”激活实验的场地,而近旁繁华的洗面桥横街又适合发生一场争夺“造父”的混战……
天生具有科幻基因
葛剑雄在《简明中国移民史》中指出,移民城市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上具有创新性,这些特征成都显然也有,比如武侯祠。
武侯祠是外地游客来成都必然会拜访的地方,这是纪念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祠堂,但也是汉昭烈帝刘备的陵墓。放眼全国甚至是全球,除了在成都,哪还能看到帝王陵墓隐藏在臣子祠堂中的“奇观”?
当然了,古蜀人的创新肯定不只是在这里,在其他方面也敢为天下先。
北宋时期,一种叫“交子铺户”的店铺最先在成都出现。交子铺户类似现代的银行。存款人把钱存入交子铺户,铺户就给开具出一张印着红、黑两色标记有秘密记号图案的纸,以后这张纸的持有人就可以用它来取钱,创新性地解决了古代商品流通的瓶颈。
在宋代,成都还是全国著名的印刷科技中心,成都的雕版印刷术独领风骚,有着“宋时蜀刻甲于天下”的美誉。当时的成都汇聚了大量雕版印刷的技术人才,逐步形成了家刻、官刻、坊刻三大体系。
成都人的智慧还体现在生活当中,他们爱扎堆,爱“冲壳子”,爱摆“悬龙门阵”,试问哪位朋友小时候没听过在“望仙桥”可以吹“神仙风”;在路边“讨口”的“讨口子”可能是观音菩萨呢?在成都土生土长的“看度童谣”脑子里就装着无数千奇百怪的故事,大都是从大人们日常闲聊中听来的。
“‘科幻’拆开来看不就是‘科学’跟‘玄幻’嘛,这些成都都有”,“看度童谣”表示。在她看来,成都就是天生具有“科幻”的基因。
参考文献
[1]李劼.风物传说:神话时代的地理志及其思维方式〔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01).
[2]邱硕.城市与科幻的双向赋予:科幻文学的成都书写〔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20,(03).
[3]吴傲寒.龙门阵里的成都“新响”〔EB/OL〕.2020-10-03.
[4]蒲薇,王嘉,段祯.开放包容:成都绵延3000年的城市气度〔N〕.成都日报,2021-03-27.
[5]董小红,李倩薇.跨越千年向未来:一座城市的创新基因图谱〔N〕.新华每日电讯,2020-06-03.
文字:邓海燕
版面编辑:何佳昕
责任编辑:何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