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 青春追梦人③ | “95后”经济学高材生怀着“磐石心”扎根向山村

来源:看度新闻 2022年10月14日 18:23
摘要:“集约化种草莓,这是实实在在的增收!”

开栏语:到基层磨砺,在一线成长!近年来,成都一批又一批年轻的乡村干部在希望的田野上锻炼成长,在基层大展身手,为公园城市、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了强大动力。努力奋斗,方不负时代,不负青春。为了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成都市广播电视台·看度联合公共频道推出“喜迎二十大·青春追梦人”系列报道,展示成都各地基层青年干部的青春面貌与奋斗故事。

青春向党 追梦心语:要拜我们向山村的老百姓为师,真正把工作做到心坎上、做到关键处。

小心地驱车穿过一条悠长而狭窄的乡间小道,我们来到了位于天府新区籍田街道东部的向山村,这条路,也是“90后”驻村干部李俊杰每天上下班的必经之路。

今年元旦刚过,在成都市委统战部工作了两年的“90后”李俊杰就来到向山村,开始了为期两年的驻村工作与生活。新年伊始,这个拥有2550亩耕地面积的向山村,也迎来了一次输入新鲜血液,调整发展方向的机会。

扑身向山村 入户知民情

胡实军是地地道道的向山村人,也是村里懂技术、有田地的种植能手,光种草莓这件事,他就已经在村里干了许多年,被村“两委”与村民们亲热地称为“胡队”。但令他烦恼的是,村里种植业的发展总是差着一口气,村民们的营收情况并不理想。如今头发已有些花白的他,还心怀着一个理想,就是将村里的田地彻底盘活。

留学归来、经济学高材生、年轻干部……李俊杰身上的“世俗”标签,老村民胡实军统统不在乎,“这个小伙子,能不能给我们村带来什么新技术或者新项目?”才是他彼时最强烈的心声。

来自宜宾的李俊杰今年27岁,两年前,他进入成都市委统战部工作,来到向山村则是他第一次扎根基层。“正式驻村后,我就扑下身子,协助村‘两委’开展工作。”李俊杰走遍村里的每家每户,对向山村的了解也越发深入。

向山村属于典型的丘陵村,距离籍田街道办事处8.5公里,未通公交,这也导致该村难以分享街道辐射带动红利。已经老化的村道两旁,不少挂满柑橘、柚子的果树零星散布,村民们知道如何栽树育果,但却对规模化生产知之甚少。在这里,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基本为零、农业发展水平低、三产融合发展欠缺、现代乡村治理欠缺、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空心化严重……种种问题摆在眼前,不仅是村民胡实军圆梦的阻碍,更是亟待解决的发展困境。

“我们数次向天府新区文创局副局长与民建主委丁红雨同志请教,了解到我们村的规划仍有变动,加上成都市正在实行乡村国土空间规划,主委建议我们优先发展农业,尤其是根据新区的未来设想,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产业。”以往,制约向山村发展的最大障碍就在于规划,通过对接统战资源,李俊杰帮助向山村理清了发展思路。

集约化生产 补发展短板

由于向山村集体经济的基础薄弱,通过村“两委”与工作队讨论研究,围绕天府新区明确的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定位,李俊杰积极接洽资源,最终确定了“推进草莓集体化规模种植”的方案。

5月,向山村开始了种植草莓的动员活动,经过多方对比,只有向山村三组,也就是万家沟一带地势平整,水利资源便利。于是,向山村在此划定了40亩地,打算“试试水”。

7月,项目正式动工,但两轮本土疫情的袭来却放缓了项目推进的脚步。李俊杰一边向企业争取更多时间,一边积极与村民沟通,向山村一手抓防疫、一手抓发展,种种努力让项目尽快迈上了正轨。“我们的模式是‘企业+种植户’抱团发展,由企业实行规模化的标准制定,统一安排大棚、钢架的建设,以及机器化开沟,构建生产、加工、收储、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形成投入稳定、利益共享的现代循环农业。”李俊杰回忆称,经过企业培训后,参与农户们按照其技能标准进行种植,生产出的草莓再由企业统一收购、销售,最终为村民增收。

其实,这不是向山村第一次种植草莓了,村民胡实军回忆,“最初我们有300多亩草莓,后期就不行了,为什么?因为草莓致使土壤带菌,过去村民们的种植模式分散随意,但是企业带来了规模化种植的新技术,也让土地实现再利用。”在胡实军看来,集约化生产恰恰解决了向山村的发展“短板”,也为种植户打开了市场,“每亩地大概能增收三至四千元,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农村发展作为“天府粮仓”品牌的支撑,应该在乡村产业发展、优化农业结构、提高粮食产能上做出大胆的探索和尝试。但李俊杰经过考察,了解到向山村有其独特的政策环境、地理条件,发展不能一蹴而就,必须沉下心来,寻找出一条符合向山村实际的发展路径,“我所能做的,也只是在现有条件之下每天能干好一点是一点,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为我们村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今年11月,草莓集约化规模种植就要迎来第一批成果,“欢迎大家来咱们向山村吃草莓!”李俊杰笑着说。

他有“三颗心” 为民办实事

入投行,进大厂,当曾经的同窗坐在光鲜亮丽的CBD里时,李俊杰正顶着烈日帮助村民们在田间地头搞种植。试问,在许多个忙完工作,独自回家的深夜里,他是否有过迷茫?对此,这位年轻的驻村干部给出了答案:“我选的路,就不会后悔,就一定要走下去。”经济学出身的他,将所学专业知识与工作经验运用到向山村的发展中,并见证着这里的发展变化,令他十分兴奋。扎根基层对于尚且年轻的他而言,是一次宝贵的人生历练,更是一次不留遗憾的尝试。

因此,在天府新区、籍田街道党工委的支持下,李俊杰与当地领导结成了“导师帮扶”对子,积极主动学经验、摸规律、掌民情、解民忧。学习的近一年时间,他将“三颗心”放在了向山村。首先是一颗真心。只有以诚待人,将心比心,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才能得到大家信赖和认可;其次,是一颗“七窍玲珑心”。李俊杰认为,农村工作不仅要讲原则,还要讲灵活性,“村民各有各的性格,各家的基本情况也不同。在各种政策实施时,要针对各家的情况做灵活性处理,切切实实为村民们着想”;最后,是一颗“磐石之心”。驻村工作,需沉下心来为村民办实事,光坐在村委会办公室里“两耳不闻窗外事”可不行,得走村入户,和村民们面对面唠唠家常,才能了解实际情况。

李俊杰说,让青年人扎根基层,既是一种鼓励,又是一种鞭策。一方面,因为年轻,所以可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贡献自己的青春活力,另一方面,因为年轻,所以经验不足,要多听、多看、多学,“要拜我们向山村的老百姓为师,善于和我们的老百姓打成一片,真正把工作做到心坎上、做到关键处。”

往期回顾

喜迎二十大 青春追梦人① | “90后”村干部的公园城市筑梦路

喜迎二十大 青春追梦人② | “90后”驻村干部解锁基层治理“新密码”

看度记者:唐韵 叶升芃

编辑:叶升芃

责任编辑:雷启枝

审核:李程

0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