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师大李松林教授做客新川外国语:怎样才能上出一堂有深度的课?

来源:新川外国语学校 2020年07月22日 10:35
摘要:在7月20日的演讲中,川师大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李松林教授,提出了这两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幽默风趣的演讲,生动的教学实例,引发了台下听课者的共鸣和思考。听众是新川外国语学校50多名新岗老师。

“高三考生考完后为什么要扔书、抛书?”

“如果不是因为要中考、高考,还会有多少学生愿意坐在教室里,安心听老师讲课?”

这是两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在7月20日的演讲中,川师大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李松林教授,提出了这两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幽默风趣的演讲,生动的教学实例,引发了台下听课者的共鸣和思考。听众是新川外国语学校50多名新岗老师。

川师大李松林教授

这次演讲,是新川外国语学校为50多位新岗老师,举办的一次“星程起航训练营”,学校特别邀请到教育大咖李松林教授,跟老师分享教育教学经验《核心素养需要什么样的课堂学习》。

李松林教授就“核心素养需要怎样的课堂、怎样的知识才更有深度、怎样才能高质量地设计学科问题”对老师们进行了具体有效的讲解和指导,通过设计“习题式问题”“课题式问题”“项目式问题”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有深度地学习。

课堂现状:缺乏深度的学习和思考

“前几年,每当高考结束,太多学生大量扔书抛书,为什么?因为过去的3年,他们早就受够了,学得累,心累。因为他们觉得没意思。如果不是为了考试升学,还有多少人愿意坐在教室里听课?因为我们的课堂,缺乏深度,让学生们觉得学习没有意义。”

“现在的课堂模式是,老师先讲知识点一、二、三,然后刷题,然后考试。这样的学习,不是学生们内心想要的,会制约学生们的核心素质发展。”

什么样的课堂、什么样的学习,才是学生们想要的?才是符合核心素养培养的?

20年的课改,课堂还是老样子

李松林教授认为,半个世纪来,我们的课堂注重双基培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为中国人喜欢好事成双,为什么不是三基、四基、多基?这背后有问题。

演讲厅

到了2001年,第八次新课改启动,强调三维教学和学习: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是一个立体,开始强调学生的全面培养和整体发展。但现实是,三维被拆分了,课堂里还是看不到‘人’。”

2014年,国家提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既不强调双基,也不再提三维,而是强调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关键的能力、必备的品格、基本的价值观。分析中、高考,都是在考察学生的这三个综合素养。

核心素养,关键字是“养”。我们养的是生命,希望有好收成、更好的效果。但是,我们的课堂,问题很多。

学生为什么学得累?因为课堂没有深度

作为老师,你的每一节课,应该有什么不同?什么样的课堂,才是与核心素养对路的课堂?

李教授说,一定是引导学生学习,去养成核心素养。课堂45分钟,老师的角色,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

李松林教授在演讲

但是,我们在引导上,做得并不好。中小学老师的课堂有哪些问题?一个最普遍、最致命的问题是,学生缺少情感的体验、思维的碰撞和深入的思考、深度的理解,所以,课堂难以让学生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象。

“我们的课堂,不缺少难度,独独缺少了内涵和品质,缺乏了深刻性。课堂没有深度,就缺乏生命活力,情感没有得到共鸣,智慧没有活跃,思想没有挣扎,这样的课堂,对学生没有意义,学得累。”

课堂没有深度的第二个后果,是严重制约学生的核心素养。太多的学生,有知识没能力,有能力缺品德。知识没有变成身心的一部分,融化进他的生命。

“你去分析下高考题,全部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但是,如今的课堂不利于核心素养的培育。”

新川外国语学校的课堂

课堂变革,要往三个方向转变

第一、让学习动机有深度。是什么原因让学生心累?是靠短浅、直接、裸露的动机,在支撑他们12年的学习,学得如此之累。课堂的罪过,就是学习动机的罪过。当学生靠浅层次的动机参与课堂,他不会得到高分。因此,要让学生的动机更纯、更有深度。

第二、让学生学习过程更有深度。“如果你想闪婚,就一定闪离,因为没有体验到刻骨铭心的恋爱过程。当我们告诉学生的多,他自己发现得少;当学生被训练得多,自己理解得少,这样的学习,也没有深度,学到的只是知识的表面、定理、公式,没有多少能力和价值观。”

第三,要让学生学到更有深度的知识。提高数学、语文、体育、音乐学习的深度,而不是难度,这是课堂改革的核心。“我们今天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课堂教学,要有价值观和品格,一定要提高课堂学习的深度。”

图片5.png

新川外国语学校

怎样才能上出一堂有深度的课?

“好的课堂,一定要把课上到学生的心里,让他们身心都参与到课堂里来,引发他们去思考。”李松林教授认为,老师的课堂设计,一定要有三条技术线路。

李松林教授在演讲

第一、让学生带着问题,在问题解决中学习。老师要把学生的困惑和冲突点找到,引导他们高层次的思考。靠什么激发学生的思考?只有找到他们的新奇点、困惑点、共鸣处、挑战处,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

“设计教案的时候,一定要把一个个枯燥的知识,巧妙地设计成一个个高质量的问题,把知识的痕迹抹掉,让学生在解决、探寻、分析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激发反思。

“现在的课堂模式,带有鲜明的灌输和强制痕迹,不人道。如果把知识改为问题,巧妙地把知识隐含在问题里,这就是‘润无声,教无痕’,学生才学得更好。”

第二、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每一个知识点,都有源头,这就是知识的本质。化学键为什么不叫化学棒?是有来历的。学生不知道知识是怎么来的,他就不知道要到哪里去。但老师一定要知道知识的本质,告诉学生们知识的源头。老师不要不厌其烦地讲知识,而要反复讲解知识的规律性和本质。你讲了很多戏剧鉴赏的方法,但所有的戏剧鉴赏,只有一个规律,就是冲突。抓住了本质规律,才能举一反三。你没有讲出“一”这个本质,学生就不能“反三”。

第三、培养学生的学科思想,这是各个学科的精髓。不要只掌握庞杂散乱的知识点,要构造知识的联系和体系,搞懂知识之间的关系,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要让学生理解知识有什么用?这是知识的作用;知识应该做什么用?这是价值。大家都知道,学了物理化学,可以造出原子弹,这是物理化学的作用,但如果你把原子弹往头上乱扔,这就是价值观。”

李松林教授声情并茂、幽默风趣的演讲,得到老师们的高度赞赏,瞬间圈粉。新川外国语学校校长助理陈旭说,李松林教授的演讲既有理论高度,又有教学实践案例,对教师今后的课堂教学极有针对性,对促进教师在课堂中关注学生的深度学习、学科素养培养,很有实操性。(赖波)

0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