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新区教育引才的诚意,都藏在他们的经历里!

来源:四川教育在线 2022年09月09日 14:40
摘要:教育是国之根本,距2014年天府新区正式获批成为中国第11个国家级新区已过去8年,光阴飞逝,作为国家级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近年来,对教育投入越来越多。

教育是国之根本,距2014年天府新区正式获批成为中国第11个国家级新区已过去8年,光阴飞逝,作为国家级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近年来,对教育投入越来越多。

为符合天府新区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的建设目标,天府新区学校大力吸引名优教师、拔尖教师和各类高端人才入驻,例如:清华、北大、中科大、复旦、川大等知名学府的博士、博士后陆续投身新区教育事业。

2017年,正值兴隆湖湿地公园雏形之时,中科院博士唐业娜在朋友的邀请下,偶然来到了天府新区。当她看到天府新区的建设雏形时,心中不由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热枕。短短几年,她的身份从一名科普专家,到现如今,成为天府新区的一名小学教师。

周围人对她的做法很是不解,中科院博士,放弃科研科普工作,选择做小学教师,值吗?唐业娜对此笑着说:“投身基础教育领域,将所学知识与方法带给孩子,影响更多的人,为培养优秀与幸福的下一代贡献微薄之力,这才是我一直想拥抱的真实教育。”

唐业娜1.jpg

当记者问起为何来到天府新区时,她笑着说:“选择天府新区,是因为这片土地上的自然生态、人文环境、甚至政务服务,都让我感受到了作为国家级新区的活力与潜力,公园城市里,有山有水、有科学城、有高科技企业与金融、有蓬勃发展的教育与医疗……这里是既可以追求梦想,又能用心生活的地方”。

据数据显示,过去五年,天府新区青年人才落户18万人,居成都全市首位。户籍人口年龄中位数34岁,是中西部地区最年轻、最具活力的城市新区。高层次人才457名、年均增长34%,总量居成都全市第二……数据背后,是天府新区近年来持续构建的具有全国感召力的人才环境。

如今看着天府新区的发展,这位人们眼中的专家,对自己的选择依然初心不改。和天府新区的数千名教师一样,对新区有着相同的注解:新区对人才的重视,不仅让个人有更大的空间实现自我价值,更让新区有更优质的教育培养下一代。

清北博士齐聚新区,政策加持人才重视

天府新区在人才引进政策的加持下,让优秀教育人才“愿意来”。

作为新体制办学的天府七中,北大博士张龑、清华博士周铃岚、北大硕士周超等人才聚集到天府七中数学组,主要承担高阶数学教学工作,发现并锻炼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力求为国家重大战略要求的“强基计划”输送基础学科人才。

当问及为何来到天府新区时,三人不约而同地说到——“新区对人才的重视”。

“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让我感受到对我的关心,我很愿意来新区施展我自己。”来自天府七中数学组的张龑博士说道。2007年张博士毕业于成都七中,通过数学竞赛保送北京大学,在取得博士学位后,2017年7月,他带着对基础教育事业的热爱于加入天府七中。天府七中的建校初期,他主动请缨承担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担,开校后又主动申请智慧校园项目组组长,带领团队负责学校现代化教育设施、信息系统的软硬件运行维护,为学校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不仅如此,还担任学科教师,跨学科进行授课。

作为建校“元老”级别的他,也见证了天府七中这5年来从“无”到“有”的变化。从教材的新编、出版,到课程的建设投入,再到课后习题的发放,所有的教学资源都是老师们亲力亲为。“加班是常有的,但是看到孩子们的成长,我觉得是值得的。”

张博士所在的数学组还有来自清华的博士周铃岚和北大硕士周超,周铃岚本硕博就读于清华大学,科研工作期间还参与多个国家重大科研及工程项目,发表SCI、EI论文十余篇,毕业后到科院单位从事科研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周铃岚看到了天府新区的宣传,感受到了新区对人才的渴望和重视、不拘一格的人才制度。在政策和福利上有一定的倾斜,于是他感受到了天府新区的诚意。

周超在北大硕士毕业后便一直深耕一线教育,从事高中数学竞赛辅导工作,曾指导两名学生获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并有学生在高二参加高考数学获满分,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新班。

对数学情有独钟的他们,对教育心怀赤忱,犹如新区对人才的重视。对他们来说,人才永远被渴求,社会想要不断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那基础教育就非常重要了。于是,一心想要投身教育的他们来到了天府新区。正如周铃岚所说:“教书育人,成人为己,成己达人。”

为下一代的教育考虑,事业家庭双双兼顾

天府新区在人才引进的政策加持下,让优秀教育人才“留得住”。

不仅是清北名校,有十几年教书育人经验的四川大学博士李书,也被天府新区深深吸引。“我选择天府新区,最主要的原因是为我家孩子。”2010年,毕业后的李书顺利进入川大附中任语文教学工作,这一干就是10年。2021年,李书回忆道:为了给自家孩子找到更适合的学校。为了下一代的教育考虑,李书尤为关注教育。她表示自己关注天府新区教育很久了,特别是创新体制学校、新办学理念、多元化教学等等新模式深深吸引了她,天府七中属于K12学校,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的一贯制教学模式,全景育人、全新模式实行全员导师制,正因为对各种理念和制度的认可,李书决定选择让自己的孩子到天府新区读书。

 

李书表示在天府新区,更多的是看到了新区的软硬设施的完善。“在我看来,天府新区就像是公园城市,环境好,再加上医疗、教育配套设施很完善,我很放心让孩子在这里成长起来。”一面是家庭孩子,一面是自己的工作事业,于是,2021年李书借助天府新区的人才引进政策,毅然决定从川大附中转到天府七中教学。

“我家之前在成都东二环,到了天府七中任教后,每天早上6点就走,晚上大概11点才回到家,大概持续了快两年,后来在新区买了房,我们家一致决定在这边定居,孩子也在这边上学,我也在这边工作,家庭和工作都能兼顾得到。”

李书告诉记者,来到学校三学期了,最大的感受就是归属感。当记者问到新校园是否适应时,李书笑着回答:“特别适应,并且让我很有归属感。每年教师节,校长亲自为我们老师煎鸡蛋、煮面,每个月还有集体生日会,为当月过生日的老师们庆生,这种关爱让我特别感动。在这里任教,我很幸福,来到天府新区是我人生最正确的选择。”

梦想与生活的地方,未来致力于启蒙种子人才

天府新区在人才引进政策的加持下,让优秀教育人才有“获得感”。

日前,四川天府新区相关部门负责人也表示:“未来,新区将制定具有全国吸引力的人才政策,迭代升级‘天府英才计划3.0版’,以科技自立自强为时代使命、以强化科技策源为攻坚重点,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人才集聚区。”

这对于引进的科技人才唐业娜看来,天府新区正逐渐变得越来越好。“梦想+生活”是天府新区新的代名词,不仅是软硬设施,更有一起奋斗助力建设的人,和规划清晰、办事高效的政务。在这样的环境下,是适合高质量生活的,也是实现自我价值、逐梦的地方。

唐业娜表示:“这片土地有着公园式的恬静,又有着科技的前沿,这里的生态、科技、历史、人文等等,能带给孩子们真实的学习场景,这是尊重规律、启蒙种子人才的地方。未来在教学上,我会利用新区本土和外围的优势,通过课题式研究尝试引导孩子们去完整地探究问题,培养科学思维与素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设计方案,并动手解决问题。这将非常有趣和振奋人心,未来,孩子们在成长,老师也在一同成长。”

张龑.jpg

张龑,北京大学博士——“博学多识,跨越文理,学养高深”

张龑博士2007年毕业于成都七中,通过数学竞赛保送北京大学,201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获得数学学士学位,201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宋明理学、儒家哲学。博士毕业后,他带着对基础教育事业的热爱于2017年7月加入天府七中。

因其自身的竞赛经历和自学程序设计多年,他不仅参与设计和教授数学高阶课程、指导学生参加AMC、PCMM等国际数学赛事,他还担任天府七中信息学竞赛教学与算法指导。并因为其所学专业深入研究传统文化,熟悉国学典籍,他还开设有国学课程和讲座,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人生和社会,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亲近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

张龑老师在天府七中从事跨学科教学,以其广博深厚的学识赢得了学生的喜爱,为学生树立了全面发展的良好榜样,他同时还积极参与语文、数学、文综、信息学等多个学科的课程建设,为充实和丰富天府七中特色的课程体系一直努力着。

周铃岚.jpg

周铃岚,清华大学博士——“躬耕数理,长情教育”

周铃岚博士,本硕博就读于清华大学工物系,2013年瑞士保罗希尔研究院访问学者,执行国际原子能机构技术援助项目。科研工作期间参与多个国家重大科研及工程项目,发表SCI、EI论文十余篇。对数学情有独钟,高中时获得全国数学联赛一等奖,热爱钻研,讲究方法,于一方天地中领略数学之美。

世间纷纷,均能用数学化繁为简;事事攘攘,均能用数学架构理论到应用的桥梁。对教育心怀赤忱。他说: “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培养学习兴趣,教授学习方法,锻炼学科思维,学生才能在通往科学和真理的道路上走得长远。”

现在国内的顶尖人才,毕业后大部分进入科研一线,周铃岚博士原本也是其中的一员。人才永远被渴求,社会想要不断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那基础教育就非常重要了。所以,周铃岚博士走进天府七中,想保持初心,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年岁渐长,增加的是阅历,不变的是少年心性。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一群有趣有志之人,结伴探究数学之美,岂不快哉!教书育人,成人为己,成己达人。”

陈仓佚.jpg

陈仓佚,复旦大学博士——“亦师亦友的科学研究者”

陈仓佚博士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2011年保送至复旦大学直接攻读博士学位,从事凝聚态物理计算模拟研究。博士期间作为访问学者到加拿大McMaster大学交流访学,在国际知名杂志发表多篇科研论文,毕业后进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

陈仓佚博士自中学起就是标准学霸,曾经从事过科研工作,但是在他心里一直有一颗从事教育的种子蠢蠢欲动。他认为教育一定要趁早,如果能把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科学视野尽早地传播给中学阶段的学生,那么这些孩子到了大学阶段一定能够更加从容合理地选择专业发展方向。基于这样一种教育情怀,陈仓佚博士在决定投身教育事业时并没有选择高校,而是来到了他认为更能发挥自身能量的天府七中。

一路从高校研究所走来,陈仓佚博士在天府七中实现由科学探索者到科学引路者的角色转变,以数学、物理学科为依托,在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的心中播撒科学的种子,传道授业,启迪未来。

周超.jpg

周超,北京大学硕士——“教学艺术不是简单的重复和灌输”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基础数学系硕士研究生。中学时代以数学联赛一等奖保送至四川大学数学系,本科期间曾两年担任著名中学数学期刊《天府数学》的自招和竞赛板块审稿人。曾获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四川省第一名,后保送至北京大学基础数学方向读研,主修代数数论方向。研究生期间主动承担北大元培、计算机、物理等多个学院本科生的数学助教工作,受到相应老师的一致好评,并积极参与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工业数学会等多个权威学术机构组织的学术活动。

硕士毕业后便一直深耕教育一线,从事高中数学竞赛辅导工作,曾指导两名学生获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并有学生在高二参加高考数学获满分,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新班。2020年入职天府七中,承担高阶数学教学工作,发现并锻炼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力求为国家重大战略要求的“强基计划”输送基础学科人才。

他热爱数学,勤学善思,非常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兼顾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他喜欢和学生待在一起,共同面对数学学习中的重重难关。他认为,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可能,教育需要挖掘孩子本身的潜能,教学艺术不是简单的重复和灌输,只有引发了学生独立而具有深度的思考,这种能力才会让孩子终生受益。

何晓川.jpg

何晓川,清华大学学士——“你的热爱就是你的生活”

清华大学学士,曾在高二时荣获生物竞赛福建省一等奖,并以选拔考试前八名的好成绩进入了省队。在全国决赛中,他战胜众多选手,夺得金牌,成功入选国家集训队,并保送清华。

“如果你不迈出第一步的话,永远都不会知道合不合适。”经过深思熟虑,何晓川老师选择了一条和自己最有“缘分”的道路——教育。选择天府七中,是缘分,更是对一种教育理念的认可。在现今中学教育大环境下,天府七中的模式可以说是对一种教育理想的大胆追求。分层分类,选课走班,一人一课表,每生有特长的课程特色,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个性需求,相对于传统高中有着许多天然的优势,对于一个有教育理想的人,何晓川老师选择结缘天府七中。

“生活是由热爱构建起来的,只要你愿意尝试,一定能活出更精彩的自己。”何老师总是在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或是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小说,了解许多看似“无用”的知识,何老师相信“核心素养”就是这样在日积月累中塑造起来的。同样,何老师在生物学的教学当中也是如此,注重多学科交叉融通。“面向拓展得越广泛,在任何事情上都会更加游刃有余。”

李书2.jpg

李书,四川大学博士

李书博士,中学一级教师,从事一线教育教学工作12年,2021年入职天府七中。硕士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后,躬耕高中教学一线;2014年在职攻读四川大学全日制博士学位。本科期间获得学院奖学金,“优秀大学毕业生”荣誉称号;研究生以全额奖学金入读;博士以二等奖学金入学。著有文学专著两部,参编教学专著两部,主研省级课题两项,撰写多篇论文发表于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李书博士执着于教书育人,她认为好老师不仅应当潜心治学,更要立德修身,将爱、希望、品格和情怀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学生。甘当守卫者,坚守精神家园和人格底线;甘当一盏明灯,以学术造诣开启智慧之门;甘当引路人,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

唐业娜2.jpg

唐业娜,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命即成长”

唐业娜博士,201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所,研究方向为古植物孢粉学,主要从事全新世的植被与生态演化研究,研究兴趣为“气候与文明”,同时从事科普教育十五年。曾主持联合国大学(UNU)硕士奖学金项目1项,参与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1项科技部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中科院院级国际合作项目、3项省市级横向项目,已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SCI、EI)7篇,博士期间荣获中国科学院大学三好学生称号。热爱科普教育,擅长青少年科技、自然、人文、艺术多元化体验教育及培养,为超五千名青少年开展科普讲座、自然教育探索课程,策划组织近20次国内外科普教育活动、展览。

近年开始深入探索自然教育,以“尊重生命内在向上的力量”为教育理念,用爱心与耐心陪伴生命成长。以推动“尊重规律、顺应天性、激活内驱”的自然教育实践落地小学为使命,投身小学教育,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与幸福下一代贡献微薄之力。(黄小林 周钰 通讯员 胡宇涛 张颖)

0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