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素养改革,成大附中涵养教育信念之光
高素质的教育以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基本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深入进行教育改革、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化素质教育的关键。为快速建设一支思想水平高、师德素养好、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强的青年教师队伍,成都大学附属中学于2022年11月7日举行了成华区第七联盟校暨成都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年度第四次青年教师培训会。本次活动由教科室主任吴婷婷主持,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李华平教授主讲,刘兵副校长及全校青年教师积极参会。
首先,刘兵副校长代表学校热烈欢迎了李华平教授的莅临,作为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科研创新团队负责人,我国语文教育方向首个国家级精品课程主讲教师,李教授长期从事教学教学改革的研究。
核心素养使课程改革再出发
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可以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
重新认识中国学生核心素养
李教授强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主要表现在一个核心,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要点。
正确理解“核心素养”之核心
李教授指出核心是指不可替代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与三维目标并不是矛盾的,而是共同发展的。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与教学转向不是把过去推倒重来,而是继承中的发展,是对三维目标的重新分类与阐释。
辨清学生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
李教授深入阐释了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联系与区别,指出学生核心素养是总纲,统领各学科,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本学科内所具备的基本专业素质,是核心素养在具体学科中的体现。学生核心素养既是基于学科,又超越学科。
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核心活动
督学成尚荣认为,深度学习主要是让思维真正发生。李教授认为思维活动可以通过学生的眼神、耳目可以观察出来,如果设计的课堂活动,学生并没有参与进来,说明教学互动仅仅是停留在浅层,而并没有深入思维。此外,讲座上青年教师针对各学科的“思维”到底是什么?这一问题更是畅所欲言。在李教授的带领下,教师们需要去分析各个学科思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才能对自己的学科思维有更清晰的认识。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转向
转向并不意味着原来的都是错误,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要突出新的元素,强调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主要有从“孤立学习”转向“情境学习”,从“概念学习”转向“问题学习”,从“文本学习”转向“活动学习”,从“知识学习”转向“任务学习”,从“习题学习”转向“项目学习”,从“后置学习”转向“前置学习”。
一是情景学习,李教授谈及情境学习时指出情景就是包裹知识的一个环境,它是个体在真实或虚拟情境中与他人和环境相互作用,以形成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社会化水平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是问题学习,问题学习有浅层次问题和深层次问题,浅层问题是学生提出的真实问题,这往往是教学的起点,而深层次问题往往就是学生容易忽略的问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追根溯源。
三是活动学习,活动学习与传授接受式学习内涵与价值不同,李教授强调活动学习的进行关键在于思维活动的发生。
四是任务学习,任务式学习法,是使学习者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带着任务进行学习,并持续驱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的一种学习方法。
五是项目式学习,李教授指出以完成工作项目为显性目标作为任务驱动,融合多个知识点或多学科知识为知识融合,集中多人智慧为人员整合。
六是前置学习: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留给学生多读书的时间。
“青年者,国家之魂”。李教授鼓励青年教师要有勇往直前的冲劲儿,在不断前进中精炼课堂质量,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教科室主任吴婷婷代表全体参会教师对李华平教授的指导点拨表达感谢。
学校的发展需要薪火相传,青年教师的成长就是学校的未来发展。此次培训,使青年教师对核心发展素养,学科素养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解,在思考、领悟的过程中,吸收新的教育理念、独到的教学思想,为自己成为专业型教师带来信心。成大附中始终关注青年教师的发展,努力使青年教师成为综合素质高,教学业务精,实践能力强的生存力量。(陈海燕 通讯员 杨玉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