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共成长,怡心第一实验学校让“史料实证”素养根植于课堂
为进一步推进“新方案、新课程、新教材”背景下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2022年11月25日,双流区匡世国名师工作室成员在双流区怡心第一实验学校开展了“史料实证下的初中历史教学研究”主题研讨活动。
同课异构,互促共进
匡世国名师工作室成员吴彩容和晋云萍两位老师以部编七上三单元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为载体,围绕本次研讨主题“史料实证”进行了同课异构的课例展示。
吴彩容老师以“丝路”为主线,大量运用《史记》《汉书》等较权威的文献史料,引导学生探究历史问题。同时也通过文物、遗迹等实物史料呈现,多角度向学生展示史料的不同类型,初步培养学生认识史料、获取史料和解读史料的能力。
晋云萍老师的课堂紧紧围绕“史料实证”的研讨主题,不仅向学生展示了大量不同类型的史料,还教会学生史料分析的重要方法——“二重证据”法。从学生课堂表现的反馈来看,晋老师不仅培养了初中学生对史料运用的能力,更逐渐渗透了历史学科重证据的意识。
深度评析,以研促教
工作室的学员们就吴彩容老师和晋云萍老师的课例进行深度评析。学员们按照评课分工任务,聚焦“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从教学设计、目标制定、学习活动设计、课堂实施、目标达成情况、达成手段等方面,以不同视角分别对两节课进行评价。
邓如意老师指出,一节课中,目标的达成可以分为隐性和显性,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检测显性目标的达成情况,而隐形目标达成可能更多的是渗透,是浸润,这是人文学科的特点,两位老师的课堂也都有所体现。
专家指引,助力提升
活动的最后环节,工作室的匡世国导师就当天的两节课例,结合“史料实证”的研究主题开展了专题讲座。
匡世国导师指出,初中阶段的“史料实证”素养需要达到以下四个层级:第一,了解史料类型;第二,能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第三,能够运用史料分析历史问题;第四,逐渐形成重证据的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有史观史法的相关内容涉及,这样才能真正将历史上成一门科学的课程。
通过本次主题研修活动,老师们对于新课标背景下“史料实证”素养的落实有了更加明晰的方向,对于课堂教学改革也有了更加坚定的信心。时代发展,教育先行,一线教师更应当是先行队伍中的开拓者,根植于课堂,致力于研修,与学生共成长。(江蕾 通讯员 郭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