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设课、走班教学……天中附小课堂关注每一个学生!
广阔舒展的校园,静待花开的慢教育……
受到“理想教育”的召唤,从教23年的美术老师杜志明本学期加盟成都天府中学(小学部)(以下简称“天中附小”)。
2个多月来,杜志明发现,学校实实在在把精力放在课堂上,老师们谈的是课堂,思考的是课堂,焦虑的是课堂,欣慰和自豪的也是课堂。
低调务实,重视课堂教学,是天中附小给外界留下的深刻印象。
建校一年多来,天中附小形成了独特的课堂风格:规范有序的课堂常规,适合并兼具挑战性的学习活动,课堂效率高效……
以课题为抓手 凝心聚力
11月2日,天中附小数学思维公开课,教室后,坐了10余位听课的老师。
这节《定位小能手》课上,老师设置了生活中的几个场景,包括导航定位图标、教室座位、电影院座位票、国际象棋棋盘等。
▲陆枋和老师们在听课
“跟生活实际结合得很好。”天中附小校长陆枋表示,新课标提出数学学科的“三会”核心素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
陆枋话锋一转,从传统的角度看,这是一堂优质课,但几乎全是“师问生答”,老师应把这几个场景设计到同一个学习活动之中,让学生去探究,去发现:要精准定位,必须要有“排和列”的组合。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立身之本,站好站稳站优课堂,值得每个教师穷其一生去追求。”这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说,“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一周30节课,课堂质量决定学生成长质量。”
2021年7月,天中附小创校,陆枋曾对全体教师说:“感谢我们每个人的过往,将每个人都锻造成了今天的模样,让每位老师都拥有各类荣誉。但我更期待未来,在天中附小,和孩子一起,成长为我们最想成为的模样。”
分管教育教学的副校长严利蓉表示,新学校要凝心聚力,让老师们自主自发地融入学校文化,突破口和切入口就是课堂教学。
建校伊始,学校以市级立项课题《指向深度学习的学习活动设计》的研究为抓手,全学科进行课堂教学的变革。
在陆枋看来,深度学习,就是要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和高阶思维,不能鹦鹉学舌。教学设计是解决如何教的问题;而学习活动设计,是解决如何学的问题。强调“学习活动设计”而不是“教学设计”,两种不同的表述,背后的理念有天壤之别。
陆枋举了一个例子。一年级上学期学习课文《秋天》时,要接触“自然段”这个概念。传统的教法是老师告诉孩子们,一段开头空两格,就是自然段。
天中附小“指向深度学习的学习活动设计”有可能是这样的:老师先把几个自然段首尾相连,学生对比后发现,跟课文相比没有“分”。
“你是怎么发现没有分的呢?”学生会进一步发现,前一段后面有一些空格,后一段开头有两个空格。
老师继续追问:“为什么这样分呢?”有的学生还能从内容上探究到自然段的特点:相同意思的放在一起。
“你们怎么给它取个名字呢?”孩子们会有各种奇思妙想的回答,这时候老师可以引导,其实已经有了一个用习惯了的名称——自然段。
这样的教学方式,触发的就是学生的深度思考,教学效果高下立判,“学生才会越教越聪明”。
所有学科 概莫能外
一学期18周,要求每个学生提供11件以上作品,包括平面图画、线描、立体手工、综合材料作品等。
作为天中附小美术教研组组长,杜志明说,这会倒逼教师以生为本,课堂高效,有吸引力。
杜志明采用了大单元教学模式下项目化学习的策略。通过分层教学,既关注过程,又关注个体,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提升。
▲杜志明在给学生指导作品
美术老师杨雨婕执教的美术课《我们身边的线条》,最开始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老师出示校园里好看的照片,让孩子们认识归纳线条;接着,老师出示其他风景的照片,并讲解有关线条的知识点;第三步,老师播放录好的微课,用黏土捏茶具,并运用线条装饰;第四步,学生们动手运用线条画茶具;最后,学生们带着发现美的眼睛,回到校园生活中寻找美。
“老师把微课录好,讲得很具体,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没有深度思考,只有效仿,最后作品雷同,没有创新。”老师们在课后的教研会上激烈讨论,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经过几次调整后,课堂变成了这样的模样:
课前,老师搜寻大量精美的图片,包括自然界的梯田、生活中有特色的建筑等,剪辑成短视频在课堂上播放。
老师问学生喜欢哪些图片,理由是什么?并鼓励学生们给这些线条取名字。学生们取了很多有诗意的名字,比如“骆驼线”“雪花线”等。
鉴赏完毕后,老师给每个学生发了一个白色的蛋糕盘,3分钟内,用线条来装饰它。
创作完毕后,同学们互相点评同桌的画,好的地方在哪里?哪些地方还需要调整?
老师从学生的点评中,适时地提炼知识点,包括疏密、粗细、重复、留白等。
接着,全班同学一起欣赏毕加索和齐白石的线描画,了解中西方艺术家对线条的运用,总结好的构图都有哪些共同点。
带着这些新的发现,老师重新发一个盘子,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线条知识,第二次创作。创作结束后,孩子们把自己两次完成的作品进行对比,分享收获……
“学生思维更活跃,在两次实践中有成长,老师也更轻松,给了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和创作空间。”作为亲历者,杨雨婕感触良深。
在天中附小,“深度学习”不是漂浮的一个概念,而是落地在全学科、全学段、全体师生共同经历的每一堂课和每一次学习活动中。
“老师只是在其中穿针引线,不能代替学生的深度学习。”教学团队达成共识,包括语数外在内,体育美育科学等学科概莫能外,都必须指向深度学习进行学习活动设计。
《中庸》里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陆枋认为,大自然赋予了人生命成长的节律和密码,教育是顺应天性而为之,是唤醒,是尊重与适恰的导引。
教师“因材设课” 走班教学
11月2日,上午第二节课,天中附小二(4)班教室。
这是一节“教师走班”课,由教学教务部主任、国学专职教师鄢小红授课。
教师走班制是天中附小为充分发挥老师特长,打破教师“固定”岗位而推出的创新之举。
这节课的主题是“鸟”,老师出示八个跟“鸟”相关的成语,学生朗读后,找出其中的鸟,并说出成语的意思。
鄢小红先讲解了“鹏程万里”的“鹏”,分析了成语的意思,并概括了成语解释的方法:先说出字面意思,再说出成语形容什么。
接着,每个小组认领一个成语,小组讨论后,推荐一个发言人做小老师,向全班同学宣讲。大多数成语,孩子们都讲得头头是道。遇到个别没小组选择的成语,如“闲云野鹤”,鄢小红则进行了讲解。
“充分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讲,老师只是起到激发、引导、鼓励和提升作用。”鄢小红表示,老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忍住嘴”,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充分表达。
最后,鄢小红出示了《山海经·精卫填海》的片段,学会自读、理解后,全班交流。
短文的主人公是谁?长什么样子?精卫在干什么?精卫是怎么填海的?精卫为什么要做这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这篇例文的一部分,被选入统编版四年级语文教材,这些二年级的孩子,居然能准确回答出大部分问题!
这是天中附小独有的国学课《汉字文化》。天中附小一周8节语文,其中6节是常规课,根据部编版教材授课,另外两节特色课,一节是国学,一节是儿童阅读。
▲鄢小红的特色课《汉字文化》
从某种意义上讲,《汉字文化》是学校给鄢小红“量身定制”的课程。
2009年,在成都市泡桐树小学任教的鄢小红无意中接触到瑞典汉学家林西莉的《汉字王国》,一下子点燃了灵感,此时,以诵读经典为主的低段国学教学遭受颇大的争议,她正在苦苦思索突破口。
鄢小红将国学与识字教学结合起来,以讲汉字故事切入,讲述背后的文化,进而扩展到文言文。这样的尝试获得成功,学生们“疯狂”地喜欢上国学,学校还出版了校本教材。
到天中附小后,《汉字文化》作为特色课程被推广。课程以国家统编教材为根本内容,以文字、文学、文化三个维度进行立体的架构,进行适当的拓展。让学生感知古汉语的独特魅力,感受汉字历史的厚重与光芒,探寻汉字的源头,寻踪汉字演变的足迹,体悟汉语的精妙。
天中附小依托教师的特长,开设精品特色课,实行教师走班排课。如陈琳老师的书法课、杜志明老师的陶艺课、陈明辉老师的数学思维课、舒悟老师的足球课、甘露老师和李强老师的篮球课、蔡娜老师的儿童阅读课……
重视常规 关注每一个学生
“我现在上课基本不开小差了。”二(1)班的赵林西对自己现在的学习状态很满意。
以前,赵林西上课老是走神,本学期,转学到天中附小后,“课堂上游戏、活动很多,很有趣”“老师更严”,赵林西很少上课走神了。
“游戏、活动很多,是学习活动多;‘老师很严’是课堂常规抓得好。”教学教务部主任鄢小红表示。
天中附小一直很重视课堂常规。
▲课堂上,老师在提醒孩子们注意课堂常规
“坐如钟,站如松,向老师敬礼。”在值日生清晰的口令下,学生们以很好的状态进入学习状态。下课后,学生有四件事:收桌面、推椅子、齐桌子和捡垃圾。
“行有矩,思无涯。”在校长陆枋看来,一个人必须经过四个阶段,他律、自律、自主,最后是自由,而低段孩子处于他律阶段,必须有规范的课堂常规做保障。
隐性课程的提出者,美国学者普利策·W·杰克逊在《课堂生活》提出,每个课堂生活的特征,是拥挤的人群、评价的环境和不平等的权利。尽管教师像电台那样向全体广播,但学生有没有调准台就很难说了。
课堂中如何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这似乎是一个世纪难题。
天中附小给出的答案,是通过学习活动的设计,让每个学生都在课堂上得到实实在在的关注。
天中附小实行的是博雅教育,博雅教育源于希腊七艺和中国儒家六艺,内涵为广博的文化知识和优秀的个人素养,其核心价值为“知识、责任、创造”,旨在培养自由的人,平等对话与陪伴引导是其独特的教育方式。
“相信每一个儿童,大胆放手。”这是陆枋校长经常叮嘱老师们的话。
语文教师周一之表示,学校允许创新,但不允许华而不实,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上,课堂很活,又很实。
一年级下学期时,周一之上了一堂《吃井不忘挖井人》的课,她就大胆放手,提出“人人都是备课组长”,鼓励每个小组结合课题提问题,最后共收集了7个问题,孩子们分小组在书中寻找答案,每个孩子都有了动笔机会,一半的孩子有上台发言的机会,教学重难点也当场得到了解决。
在听写时,首先全班学生在空中比划“假”书写,但不排除个别孩子“滥竽充数”;接着同桌互相在手心里写字猜一猜,所有孩子就会认真对待了,否则同桌猜不到;最后部分同学在黑板上展示写,发现孩子们常出现的易错字。
如何避免写错别字呢?让孩子们自己想方法,他们更容易接受。充分调动每个孩子的积极性,关注到全部学生。
听课评课 不和稀泥
作为语文组教研的亲历者与见证者,周一之已经记不清自己哭过几次了。
第一次哭在开校伊始,新区举行教材解读大赛,距离比赛只有3天,教学团队反复研究决定,初建的语文教研组要参加比赛,以此促进和提升团队建设。
第一天熬夜做的PPT,周一之还比较满意,不过被校领导指出板块不清晰、图案字体不精美。第二天晚上修改调整,好不容易过了关,校领导又要求脱稿,内化于心。
比赛前,周一之很紧张,陆枋校长发来一条微信“过程我们看到了,结果不重要。”她一下子就放松了心情,最后获得了一等奖。
第二次哭是半期时承担区级赛课,周一之觉得做了很多,使尽了“洪荒之力”,但听课时被提了很多意见,“上了10年课,突然教不来书了”,备受打击。
前三次备课,每次都彻底推翻,重新再来。如何调动学生?如何设计活动?如何凝炼板块……让周一之陷入了自我怀疑与迷茫中。但幸运的是,每一次公开课,身边都有出谋划策的伙伴,身后都有无限支持的团队。
最终,周一之获得了区级赛课一等奖。
▲周一之在上课
迄今为止,周一之承担了3次区级赛课,1次区级班主任技能大赛。此外,每学年还要承担4次校级公开课。
“不破不立,涅槃重生。很幸福,我与学生一同成长着!”现在的周一之,学会了知识点不能太碎,教学内容要大板块,大情境;学会了教学设计要有层次,螺旋上升;学会了以学生活动落实语文素养,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
语文教师钟利沙表示,每周半天的语文教研,“先听课,后点评,很饱满”,一点时间都不敢浪费。每天一次的备课组教研,也都是实实在在地说课、质疑、解疑、共构。
求真务实是学校教研活动追求的文化,执教老师认认真真准备每一节课,课后要自评,阐述教学目标、学习活动设计,做教学反思。听课的老师要全方位地观察课堂,发现值得推广的经验,梳理问题,分析原因。发言时不和稀泥,不走过场,一个优点,一个建议,一针见血,执教老师进行相应修改与调整。
有一次,一个老师上完公开课后,因为和学生缺少互动,课堂不出彩,还没发言就当场哭了出来。
陆枋校长首先发言了:“看出来了,这堂课你上得很难受,问题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找找原因:人在教案里,不在课堂上;只关注教案流程,没关注课堂生成。”老师哭得更凶了。
周一之表示,每次评课,校领导、教研组组长和全体学科教师都要参加,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种教研文化,看上去毫不留情,但实际对老师成长帮助非常大。
到天中附小2个多月来,杜志明对学校“每周一研”印象颇深。
在杜志明看来,教研是教师团队的集体修炼场。在众多优秀教师云集的教研活动里,大家交换着意见,思维火花飞溅,不断叩问和思考“教什么”“如何教”“为何教”这些教学的本源问题。教研也是为学生发声的分享会,为学生而教,研讨如何落到实处。每个老师通过课堂观察,记录下学生的身心参与情况。教研中,积极分享从学生立场出发的教学建议。整个过程不蔓不枝,大家沉浸式地卷入其中。
“在一次又一次的教研活动中总结经验,向上成长、向下扎根。”数学教师王佳佳老师表示。
“1+1+N”三全校本教研模式
11月3日,星期四,语文学科周教研会上。
谈到如何指导学生朗读时,陆枋举了一个例子,学生朗读古诗“两个黄鹂鸣翠柳”时,老师说:“你们声音太大了,把黄鹂都吓跑了。”语文老师们听后,会心一笑。
▲陆枋和老师们在开教研会
陆枋指出,在教学儿歌时,可以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考:如果最后一个字换成其他字,为什么不好听?为什么后面要押韵?这样就能培养孩子们的语感。
天中附小建校之初,就确立了五年发展规划总目标:一所初启初立师生共长的融融学堂,一所志高志远五育并举的典范学校,明确提出师生共长与五育并举为总目标,将校本教研作为达成学校发展目标,落实课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并确定实施“1+1+N”三全校本教研模式。
第一个“1”指“一个课题”。全校教研的大主题为市级立项课题《指向深度学习的学习活动设计研究》,所有学科都围绕这个课题来进行教学设计。
第二个“1”指“一周一研”。每个学科每周开展一次课例研讨活动,大学科每次提供两节研究课,小学科提供一节研究课。天中附小从周二到周五,每天有教研活动,星期二是综合学科,星期三是语文,星期四的是数学,星期五是英语。教研做到四定:定时间,定人员,定主题,定流程。
“N”是指多个教研团队。教师团队根据学科、学段、研究主题等,形成大大小小多个教研团队。有语文大组和语文年级组,数学大组和数学年级组,综合学科大组和综合学科小组,艺术组,体育组,英语组,课题中心组,师徒结对小组,融合学科小组,国学教研组,体育特色课程教研组等。大大小小的教研组团队,让每一个老师都拥有适合自己的学习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全”指“全面覆盖,全科落实,全体发展”。校本教研全学科教师参与,教研活动规章制度、教研流程等,让同一标准在各学科落地。通过教研活动,促进各学科教师认真学习和解读新课标,把握学科核心素养,钻研学科教学目标,并通过跨学科学习,了解其他学科的教学特色。
学校还努力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教研平台,与省市区、集团、学校联盟等保持紧密联系,积极争取承担教研任务机会。去年,学校与天府新区教科院合作,开展天府新区特色教学研讨活动暨天中附小首届教学研讨会。今年12月初,学校将与省陶研会合作,开展省陶研会教学研讨暨天中附小第二届教学研讨会。
依托课堂教学和教研,天中附小带动所有相关工作高品质推进,包括课程建设、研读教材、解读教材、作业设计……(赖波 通讯员 石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