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沉教研助成长,天府新区教研员到学校带班上课
12月7日,天府新区十一学校。
上完常规课《秦朝》后,周朝林又主持召开了区级教研会。
周朝林是四川天府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区教科院”)历史教研员,从今年10月起,他还担任天府新区十一学校七(7)班历史教师。
整个上午,周朝林在两个身份之间切换着:时而分享自己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时而安排市级微课比赛、时而征求期末历史检测命题范围……
给周朝林带来这一变化的,是区教科院开展的“下沉式”研教深度融合改革。区教科院院长刘长清表示,新区教研员“下沉”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在全国尚属首次。
教研下沉——
学校主动申请当基地校
为紧扣“大单元教学”主题,在教学设计时,周朝林设置了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秦朝灭亡的原因,能否在前面学习的《百家争鸣》孔子、孟子以及荀子的观点中找到答案?
这样的匠心,在课后的教研活动中,也得到了10多位听课教师的认可。
▲周朝林在十一学校带班上课
对于周朝林来说,到十一学校担任一个班的历史教师,有多方面的原因:十一学校3个历史教师都很年轻,需要有人带;不能把“以前吃饭的东西丢了”,只会说,不会做;通过带班,把担任教研员6年以来积淀的东西,通过实践验证一下……
当区教科院推行“下沉式”研教融合改革时,周朝林就主动申请到学校带班。
早在今年暑假,区教科院就在谋划教研改革。当时拟了两个方案:第一个是教科院直接办学,由教研员兼任学校学科带头人;第二个是开展“下沉式”研教融合教研,以研带教、以教促研,让教研员深入一线。最终,社区治理和社事局批准了第二个方案。
为何要开展下沉式教研?刘长清表示,早在2019年,教育部就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意见强调:
“市、县级教研机构要重心下移,深入学校、课堂、教师、学生之中,紧密联系教育教学一线实际开展研究,指导学校和教师加强校本教研,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形成在课程目标引领下的备、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格局。”
“建立专职教研员定期到中小学任教制度,教研员在岗工作满5年后,原则上要到中小学校从事1学年以上教育教学工作。”
“学术指导必须立足于一线教学,教研员必须到前线去。”区教科院副院长杨彤表示,区教育科学研究院2018年正式成立,至今已有5年,教研员虽然是从一线选拔上来的,但如果脱离一线教学太久,容易纸上谈兵。从区域层面上讲,为深化区域教育教学改革,区教科院希望建立若干“下沉式”研教融合基地校,并以此为依托,打造校本教研标准化建设范本,从点到面推广。
“区教科院参加了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县级教师发展机构专业化建设项目’协同研究创新行动计划,并依托这一项目成功申请了该基金会《下沉式研教深度融合促进区域校本研修规范化发展的策略研究》课题。”杨彤表示,通过实践与理论研究,区教科院要构建区域“下沉式研教深度融合”的建设机制,对区域校本研修进行系统的规划和顶层设计,促进教科院与学校、学校教研与科研的深度融合。
“新区的教研员很可爱。”9月中旬,教科院开了一次内部动员会,大家对此毫无怨言。除综合处室外,小学(学前)段9人,初中段10人,高中段10人,共29名教研员全部“下沉”,每个学段探索形式各具特色。
9月21日中午,天府新区实验小学副校长侯毅跟两位区教研员交谈时,无意中得知区教科院将选拔一批研教融合基地校。
区教科院就在实小校园内,近水楼台先得月,实小经常邀请教研员“移步”指导,受益匪浅。
侯毅向校长赵玉如作了汇报,学校赓即召集了各个学科教研组开会,整理了老师们专业成长的困惑。
听到消息后2小时内,一份加入基地校的申请书,就出现在区教科院院长刘长清的案头,天府实小提出了学校的需求以及实施路径。
“这相当于专家进校。”天府新区实验小学校长赵玉如表示,实小教师平均年龄只有29岁,创校开始,学校就邀请了一名数学特级教师,每周进校手把手指导,数学老师们尝到了甜头。其他学科教师也要求学校提供专家支持,但专家时间太忙等原因,不能满足老师们的需求。区教科院根据区域学校特点以及教研员学科校本教研建设需要来选拔基地校,正中学校的痛点,双方可谓“双向奔赴”。
“这是教科院收到的最早的申请。”刘长清院长表示,基地校和教科院是双向选择的。“我们的教研员都是从各学校遴选的优秀老师,而有些老师更适合、也更喜欢在一线上课,这样的机制也可以让这一部分教研员回到学校,以此探索教研员的遴选和退出机制。”
除了负责区级教研的常态工作外,教研员下沉工作时间固定,研教融合的主题、工作内容也有要求,以3年为一个周期,形成可推广的成果。
9月下旬,“下沉式”研教融合教研分学段进校调研,并形成“一校一案”,国庆后,全面在新区推行。
小学(学前)段——
教研员有了块“试验田”
到天府新区实验小学听推门课公开课、参与学校教研、上示范课、量身定制适合学校发展的课题项目……
小学数学教研员池红梅累并快乐着。以前,是学校提需求,池红梅到校听评课,“呈散点状的”;而“下沉”后,每个教研员都有了一块责任田,就必须有系统化的思维。
在实小听了几节课后,池红梅针对学校年轻老师多的特点,开展了“教学目标具体化”专题研究。
▲小学数学教研员池红梅在上示范课
实验小学数学教研组长汤茵对此深有体会,以前,老师们只是将教师用书上的目标抄在教案上,认为这已经非常清晰了,但经过池老师剖析后,才发现这只是了解了个轮廓。
以教学目标“初步认识长方形”为例,要初步认识到什么程度?具体到长方形的哪些特征?解读清楚目标的内涵后,教学设计自然而然就生成了。
如今,汤茵备课时,会从核心问题、课堂活动、板书设计、课后练习等方面,把教学目标具体化,课堂中的每个环节,都与目标相呼应,整节课更加清晰。
池红梅还结合实小正在开展的校本研究,指导老师们开展《基于课堂观察的教师发展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最开始,课堂观察量表有8项指标,后来,觉得有些操作性不强,调整为4项,老师们试听了两节课,又增加了两项指标。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研员必须从‘坐而论道’到‘做而论道’。”池红梅表示,教师发展不是空谈,必须要有抓手。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战场,教研员必须扎根在这片土壤中成长,教研员和教师是互相成就的。
不光是数学,实小其他学科老师也实实在在受益。
语文教研组组长徐梅表示,小学语文教研员成瑞玲更多关注的是基于任务群的大单元教学设计,老师们一边备课,一边有理论上的思考,并落实到教学实践,每半个月人人有一篇小论文,“科研能力明显增强。”
音乐教研组组长瞿杨表示,音乐教研员程育新老师除了随堂听评课外,还对学校社团建设、节目编排等予以了指导,以前她上课有个误区,认为要设计很多花样,现在返璞归真,明白了扎实的课、目标达成的课才是好课。
美术教研组组长李璨燃则表示,美术教研员戴科彬老师除了强调课堂教学方法外,特别重视文化的浸润,带领老师们到华阳街道拥军桥、苏码头参观,创作有本土特色的作品。还指导大家写论文,对于美术老师而言,非常受用。
除天府实小外,小学段还确定天府六小、教科院附小为学科研教深度融合基地校,确定天府二小、大林小学、美岸小学、天府十小、华阳小学、华中附小为学科研教深度融合学校。学前组采用了“扶薄”策略,每个教研员承包两所幼儿园,包括一所新办园和一所发展不均衡的民办园。
“小学室每个教研员以‘四个一’为思路开展工作:每周一次校本教研,每月一节示范课,每学期一个研究主题,每学年一个成果,形成完整的闭环。”在杨彤看来,下沉式教研,让教研员工作有了依托,研究更聚焦,能够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的校本教研机制和策略。
“以前对学校是碎片化的指导,现在是系统化的指导,包括课程开发、课堂教学、科研能力、评价机制等,形成可复制、可传播的天府模式。”侯毅表示。
初中段——
组团式“承包”一所学校
跟小学教研员下沉到几所基地校不同,初中学段所有教研员,则组团式“承包”了一所学校:每周一到周四在天府三中办公。
区教科院院长助理刘兵对此表示,初中阶段有很多共性的问题,各学科结合更紧密,通过集中力量在一个学校试点,做出特色和亮点,从而打造区域教研示范校。
天府三中成立教师发展学院,并专门腾了一个地方,作为教科院的办公区域。
入驻天府三中以来,教研员在各个层面开展了工作:开展一系列专题讲座;邀请专家到校解读课标;在各个学科开展大集体备课,优化作业设计;不打招呼听推门课,参与公开课的听评课……
驻校后,刘兵就为天府三中的中层干部和教研组长,作了如何开展校本教研的专题培训。作为初中数学教研员,除了“一对多”培训数学老师外,还要对学习意愿强的老师“一对一”进行辅导。
▲刘兵在天府三中做校本教研的专项培训
天府三中七年级数学老师杨煜表示,以前的教研活动都是在组内举行,探讨的主要内容是课时进度怎么安排,跟学科的前沿信息连接不够。
区教科院专家团队驻校以来,杨煜走几分钟,就可以面对面请教“视野更加开阔的教研员”。上个月,刘兵老师还推荐她到双流听了一次公开课。
让杨煜感到幸运的是,自己所带的七(8)班,作为区教科院德育实验班,她将有三年时间跟着德育教研员一起学习,得到系统的指导。
上一次,德育教研员贺青松老师上了一节《提高学习效率的路径》主题班会课,贺老师先让学生们思考有什么样的学习问题,学生充分讨论解决办法,畅所欲言,最后贺老师总结点评。“更多倾听学生的声音,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的教学”,学习效果非常好。
▲德育教研员贺青松在上示范课
对贺青松来说,下沉是一笔难得的经历,可以看到学生最真实的样态。每天到校后,贺青松最喜欢“巡校”,看下学生的精气神。
上月15日,贺青松巡到九(10)班,不知不觉听了20分钟主题班会课。班主任樊萍发现后,直接对他发出邀请:“欢迎贺老师跟大家交流。”
有学生反映,一个同学课间太好动了,影响其他人学习。
“课间是用来休息和调整状态的,不是用来学习的。”贺青松旗帜鲜明正本清源,这样“意料之外”的回答,得到了学生的掌声。
《化学式与化合价》这一章节特别难上,很多老师把握不住深浅。于是化学教研员李小龙就带领老师们,了解其渊源,对照学习课标,进行专题研讨,最终攻克了这个难点。
体育教研员范书清把自己比喻为“影子教师”,跟一线教师“如影随形”。2个月来,范书清注意到一个微妙的变化,学校的体育课对教研员更加开放。
悄然变化的背后,源于天府三中参加“成都市体育大课间改革”展评活动,从最开始注重形式,到后面注重实效,注重体能发展,范书清和老师们多轮修改,最终,作品被推荐到省上展评。
天府三中校长叶超表示,学校将以教科院入驻为契机,充分利用教科院的专业团队和丰富资源,给老师们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以教研组作为阵地,促进教研更加规范实效,让校本教研成为办学质量提升的加油站;同时,以年轻教师为抓手,以教研员为中心,建立若干个研究团队和课改团队,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高中段——
围绕三个课题进校开展研究
和周朝林一样,高中物理教研员张华也下沉到学校,带班上课。
华阳中学高2025届12班学生黄河清很喜欢这位从区教科院空降来的老师,上课时会一直提问,让人不断思考。题库资源也很丰富,可以随时要到想练习的题。
▲张华在华阳中学带班上课
区教科院副院长张超表示,基于“双新”(新课程新教材)背景以及高三备考复习工作的需要,结合高中教育教学中的重难点,高中段确立了华阳中学、天府七中、天府五中、太平中学和天府职校为基地校,本学期遴选《大单元教学》《高三的考试及命题研究》《学生学习(生涯)发展指导》等课题,作为研究抓手。
围绕研究课题,高中段分学科、分年级组建了若干项目团队,明确每位成员的工作职责和任务。教研员作为课题牵头人,进班上课不得低于总课时的10%,带领学校老师一同研究,确保项目研究与教学进步、内容完全融合。
高中段周朝林和张华两位教研员下深水,完全沉到了“海底”,除负责课题研究外,还要带班上课。
天府新区十一学校历史教师苏朝旭很幸运能跟下沉的周朝林“亲密接触”,除了周老师自带很多资源到学校外,苏朝旭的每堂课的备课都有周老师把关,教学的重难点把握得更准确。
每周,张华要上5节正课,守2个晚自习,备课、批改作业,参加华阳中学高中三个年级的物理教研活动……
作为区教研员,张华还要负责区内高中物理教研,组织教师赛课,菜单式培训教师,开展教学督导和质量分析,好在这些工作时间是固定的。
▲张华和年级组物理教师在做教研
跟学生在一起,张华感到很充实。
“教研员长期脱离一线,教研就容易走形式。”张华表示,以前做教研可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现在带了班,听了很多课,知道哪些地方学生可能出现问题,真切了解一线教师教学的困惑,对教师的点拨更加精准。
张华准备把这一届学生带到毕业。教研员带班,张华坦言会有压力,但更多的是自信,“踏踏实实做好事情,考试不可能差。”
华阳中学物理教师闫正龙表示,作为区级教研员,张华老师把教研中的一些想法,通过课堂展示出来,更加真实,让一线教师更加服气。
四川天府新区教育综合改革首席顾问、华阳中学党委书记、校长姚敏对“下沉式”教研改革赞不绝口。姚敏表示,教学研究需要将原理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在课堂内外教与学的行为中深度整合,教研员在这个工作中是“教练员”角色。教研员下沉,特别是带班上课,让“教练员”多了“运动员”的真实体验,对学情、教情的把握更加真实精准,在组织指导教研时,可以更好地聚焦“田野”中的真问题、“运动员”的真需求,从而增加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赖波 通讯员 杜玉飞)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