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阵丨成都的“lian”官公所街,此帘非彼廉,怎么来的呢?
在成都玉沙路的北面,有条街叫帘官公所街,这个“帘”字是窗帘的那个帘。对于这个有些特别的街名,不只是有很多外地人懂不起,包括好多成都“土著”也没弄清楚它是什么意思,还以为它说的是当官要清廉,以至于过去街面上的指路牌上,那个帘字都写的是清廉的“廉”,是个错别字。
图据网络
其实,帘官公所的名称并没有错。这个帘官,是古代科举考试时代产生的一种称呼。当时为了保证在考试的阅卷过程中的保密性,这个阅卷官的门一般都是关着的,就算要开着门,那也要在门上挂个帘子,要和外界进行隔离。所以当时就把科举考试后面的阅卷官与管理考场的官员叫做帘官。
帘官分两类,负责阅卷的阅卷官叫做内帘官,属于技术型官员。另外还有一种,就属于苦力型的官员了,他们负责巡视考场、誊抄试卷,被叫做外帘官。要知道,古代考试时一旦被发现作弊,那真的就是“no zuo no die why you try了”。
图据网络
那会儿不得像现在这样,发现作弊,请家长来骂两句,记个零分就了事。在当时,如果发现作弊的考生,不但考生要被取消考试资格,要被打板子,而且配合舞弊的官员也会丢了自己的乌纱帽,还可能被发配,最严重的还会掉脑袋。
为了最大程度地避免作弊现象的发生,官府就专门设置了外帘官,他们在考试的时候要巡视考场,防止夹带小抄等等。考完了还要把所有的卷子重新抄一遍,避免内帘官通过认考生笔迹来徇私舞弊。
图据网络
当然,由于考生多,试卷自然也多,那个时候一无选择题,二无机读卡,所以就让这些帘官难受了,帘官工作量大,人数多,不是“如家”这类小宾馆就能住的下的,而且他们在成都住的地方不能是接待宾客的场所。那咋办,所以就出现了专门的帘官公所。
这就跟现在高考阅卷的时候,指定阅卷老师住的宾馆、招待所差不多。清朝咸丰以前,成都的帘官公所是借用的湖广会馆。后面因为芙蓉街的芙蓉书院迁移到了青龙街。当时的四川提学使,也就是大书法家何绍基,他就在芙蓉书院的旧址高上建了专门的帘官公所,之后这条街也就改成叫帘官公所街了。
编辑:李云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