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阵丨百年前老成都 过年耍十六天
点击↑↑↑,我们边听边聊
现在我们接着聊老成都的过年玩法。都说什么事都要从娃娃抓起,那个年代的春节,每家每户的娃娃就成了光荣的排队主力军。被从排队中解放出来的家庭主妇们没有休息时间,脱身后,马上就开始做米花糖、苕丝糖、蒸年糕、磨汤圆粉,还要赶制一家老少的新衣,其中的辛苦,对于那些习惯了买买买的现代人来说已经很少能领会到了。
老成都认为,除夕夜是全家团圆的时候,即便是远在天边,也要赶回家中团年。团年首先是祭祖,然后一家人才围坐在桌前,共吃团圆饭。
成都1980年春节 买个新暖瓶过年。图据成都全搜索
桌上摆起各种平时吃不到的菜,但是有三样东西必须要有:火锅、鱼和菜头。火锅热气腾腾,象征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象征“年年有余”;菜脑壳,也就是喊的菜头,和“彩头”是谐音,吃了清香的菜脑壳,期盼有个好彩头。团年饭最后上的多为一道甜食,用意是祝福日子甜甜蜜蜜。
成都除了天冷要去牛市口买牛以外,还有“请吃饭的都是脚板洗干净了”的说法。之所以这个改成了习俗,是因为在成都,三十晚上把脚干净了,就好期盼在未来的一年里,随时都有饭局伺候,照老成都的说法,随时被请赴饭局的人“脚板都是洗干净了的”。
除夕也有守岁的习惯。守岁既表示对旧岁的留恋,也表示对新年的憧憬。守岁和团年饭的时间有交叉,团年饭一般都是慢慢地吃,从天黑入席,一直要吃过半夜。
年货里少不了一只鸭子半扇猪脑壳。图据成都全搜索
夜半时分,一家人开始喝“分岁酒”。喝完分岁酒之后,娃娃皆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然后列队跪拜,家长就把钱用红纸包裹好后,分给娃娃。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等子女睡熟后,将压岁钱放在他们的枕头底下。
民间认为,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年岁的“岁”和鬼鬼祟祟的“祟”谐音,把红包压在枕头下睡一晚上,就可以保佑娃娃平平安安度过一整年。
春节还有一项重要活动,就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家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直到清末民初还有“飞名片”的习俗,注意,这跟我们现在的发名片不是一回事。实际上是因为坊邻亲朋太多,很难每个都上门遍访,有钱人家就会派仆人带上写起“恭喜发财”之类祝福语言的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名片”,类似于后来的寄贺年卡。
在正月十六,成都人还会“游百病”,就是围到城墙散步,据说可使一年不生疾病。这一天,不论男女老少,满城墙都是熙熙攘攘的人潮。小商小贩也蜂拥而至,卖些地道成都味。
临回家前,还要折一小段柏树枝桠插在头上,图的是“百病不生,富贵白头”的好兆头。
现在有些上了年纪的老成都小时候也“游百病”,不过在他们的记忆里,更多的是一些唏嘘感叹,他们说以前没吃的,一个个瘦的皮包骨头,只有新年才难得打盘牙祭,十六这天还要出门走一走,促进消化。现在好了,天天有油有肉,吃得太油腻,血脂还高了,要想“百病不生”,怕是要天天饭后百步走哦!
“游百病”的人群 图据华西都市网
你看,老成都的新年,是不是人多、板眼多还是热闹得多,虽然现在的春节没有过去那么热闹了,但是日子确实是一年更比一年好了。如今啊,成都这座城市就像一个宠辱不惊的长辈一样,笑看我们成都人又一年的欢度新春。
编辑:张静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