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 新思维 新增长 一颗丹心系成都

来源:看度客户端 2018年09月29日 17:22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

作为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成都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常务理事,李涵始终心系高校人才培养与成都城市发展。自2006年于美国休斯顿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后,这已是他在成都从事教育与科研工作的第十二个年头。今天,他就成都如何发展新经济、高校如何培养人才、四川如何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等话题献计献策,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李涵(右侧)与外籍留学生交谈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发展新经济 人才引进只是第一步

“发展新经济,不是每个城市都具备条件,但成都非常合适,因为从各个指标来衡量,成都已进入工业化后期,增长模式正从要素投入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除了有发展新经济的土壤,李涵认为成都也有大量的人才储备

“在现阶段,新经济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知识经济,发展知识经济,成都具有人才优势。”李涵解释说,知识经济主要包含了两个过程,首先是知识的创造,其次是经济效益的产生,即要把新的知识转化成新的产品和服务。从前者来说,成都优势明显。这里高水平院校众多,仅仅是双一流大学就有8所。此外,成都也在大力实施人才新政。“成都发展新经济,可以说不缺人才。”李涵说。

“但成都要改进的地方在哪里?主要是第二个环节,即如何把新的知识转化成新的商品或服务。”李涵调研发现,成都的专利很多,但转化率却不高,甚至许多根本没有在川内落地,而是到了沿海。这严重制约了成都新经济的发展。目前各个城市都十分热衷于引进人才,但仅仅如此还远远不够。

“影响创新转化的因素有很多,但现在成都最大的短板就是其金融环境还有待改善。毕竟比起吸引人才,吸引资本更难,虽然看起来资本是可流动的。”李涵说,因为创新的转化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需要不断地试错,风险较高。如此一来,传统的债权融资模式就无法满足新经济的需求,这时候便需要大量的以股权融资为主要投资形式的风投公司。但目前各方面的数据都显示,成都本土的创投基金, 和沿海城市比起来,数量少,规模小。

对症下药。近年来,成都不断加快构建西部金融中心建设,进一步优化金融环境。2018年4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建设国家西部金融中心的若干意见》和《建设西部金融中心行动计划》提出了金融业增加值、本外币存贷款规模、基金资产管理规模、经济证券化率、直接融资比重、上市公司数量和质量等6个方面的量化指标,推出了33条相关措施;实施金融组织招引培育、金融载体优化建设等10大工程,推进118项重大项目在成都落地。致力于到2022年,建成立足四川、服务西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西部金融中心。

“除了对金融环境的优化升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也非常重要。”李涵说,许多人认为我们传统的教育体制会扼杀创新性,实则并非如此。“那为什么说美国人比中国人爱创新?或者说为什么一个人从中国去了美国之后就变得更爱创新。这不完全是教育或是理念的问题。东亚地区日本,韩国的教育方式与中国也很接近,但并没有影响这些国家的创新。其中的一个原因是这些经济体,创意更容易转化成市场的回报。这里面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维护了创新者的经济利益,激发了创新的热情。” 李涵认为,只有保护好知识产权,才能创造出一个更好的市场环境,知识才更容易变现,助力新经济发展。

我们只是人才的启蒙者而非创造者

“很多人认为高校能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各种创新人才。这其实是对高校的误解。”李涵认为,学校能做的就是尽量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理念,掌握前沿的知识与技能,而创业创新的具体行为并不是学校就能够教会的,当然高校可以提供相应的实践机会,但课堂所授在未来能否融会贯通,跟学生在社会上的历练与市场环境都有关系。

 “为了教授学生最前沿的知识与技能,我们也采取了财经类的通才教育,尽管具体的创新无法预测,但重大创新往往发生在不同学科的碰撞当中,因此需要尽量拓宽学生的眼界与知识面”。作为西财经管学院常务副院长,李涵所在院校侧重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全英文教学,锻炼学生的外语能力,赋予他们接触吸收国际最前沿知识的能力。第二是财经类通才培养,入学前两年通学经济金融管理的所有课程,拓宽知识面。第三是在传输理论的同时注重对技术与实践的培养。”李涵介绍说。

他这么说着也这么做着。在李涵的助力下,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自成立十余年来,已成为教学、研究、调查为一体的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领先的学术机构与重要智库。目前,西财经管院已具有完备的本、硕、博教育的全英文财经类通才教育培养体系,拥有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本科生700余名。培养出了既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又熟练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具有广阔国际视野和优秀国际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依托“多式联运” 川南有望成为新增长极

“我们国家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中,低效的产能正在被淘汰,迈向一个更高的增长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创新就成了核心要素。而创新的主体是谁?就是知识分子。”除了在教育上精益求精,作为成都市知联会常务理事,李涵也充分发挥着自己在区域经济研究领域的才干,为全川“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战略献计献策,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川南有两个好处,一是劳动力资源丰富,这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大背景下更显得难能可贵。二是交通运输便利,可以通过水路、公路、铁路搞多式联运,不仅可以发展自身产业,也对降低我省整体的物流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就在今年5月,省委书记彭清华在成都主持召开的省委专题会议上,李涵深入一线考察调研,围绕构建四川区域发展新格局,提出了“加强'主干'成都的引领作用,集聚要素资源推动川南沿江经济发展,加快构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极”的建议,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有效施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知识分子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为一名党外知识分子,李涵说,自己将继续服务于国家中心战略,聚焦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和区域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提出更多有价值、有分量的意见和建议

编辑:许然

0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