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天府文化| “成渝双城经济圈” 天府文化走出“盆地”的新机遇
成都是中国的艺术重镇之一。过去50年来,这里出现一个现象,川籍名家出川或外地入川名家再出川,个个有颠覆性创举,成为一代大师,张大千、黄宾虹、潘天寿、石鲁、傅抱石、陆俨少、李可染、蒋兆和等。而川内艺术造诣高未出川者,无论艺术影响力,还是作品市场价位均逊色很多。陈子庄、李琼久、冯建吴、苏葆桢虽获国家文物局确定精品不能出境,但他们在北上广地区几乎没有进入大众视野,川外收藏行业圈也没有大的影响力,大型拍卖市场关注度低。
原因何在?
一是成都处于中国西部内陆,历史上没有形成文人事业发展的高地,川内艺术家生活优雅,创作自娱自乐;
二是自古以来,成都有“少不入川、老不离蜀”之说,安逸的环境,导致川内的艺术家大多数没有北过秦岭,东出三峡,因此,异地他乡没痕迹,谁来议你作品好?
三是作品的终极藏家不高端,在艺术品的各个属性中把玩是第一位的,谁把玩或拥有一个艺术家的作品非常重要,作品进入上流社会才体现真正的身价,四川国画仅张大千、石鲁、蒋兆和在上层社会有足够的影响;
四是外地大藏家只认张大千、石鲁、蒋兆和,川内有购买力的收藏家以“耳听”为主,自己的“眼力”、“眼光”有局限,缺乏价值判断,买卖风向看北京,交易地点一般在北京与香港,就是买四川名家作品,也喜欢在外地大平台上交易;
五是成都本土没有专业化的大型品牌文化企业,没有专业化水平高的交易平台和咨询机构,呈现小型企业各自为战,以转手买卖为主,缺乏价值引导的现象;
六是成都艺术学术氛围不浓,专业研究有局限,缺乏有影响力、专业化水平高的学术刊物和传媒机构,学术论坛观点站位不高,媒体策划报道专业化不强,所谓“专家”自己也不敢硬投资,指导藏家看走眼不少;
七是公共文化服务服务内容与需求跟不上,全民艺术审美普及的专业化不高,没有有影响力的权威平台,正面发声的内容不够系统;
八是城市自身经济实力与北上广比较有差距,在经济发达地区和文化中心地带川企没有绝对话语权,文化产品走他乡需要财大才能“气粗”;
九是艺术圈不能“抱团取暖”,形成真正以学术为导向的“画派”来共同打造艺术品牌的共赢模式,不少艺术家均认为自己“蜀中最港者”(这种文化自信应该肯定),客观造成“气场内耗”;
十是在国家文化中心的北京和经济中心的上海、广州等没有持续权威平台推送和买家资源的资金支持;
十一是成都仍然缺高端学术人、策展人、经纪人和艺术金融研发人等。
成都艺术创作究竟目前处于什么水平?
纵观北上广和杭州、南京、西安板块,可以自信的说成都乃中国第一军团阵容,最大特征是成都艺术个性化突出,传统功力强,时尚概念新,传统与当代融合好,这是成都艺术的重要特质。当下,不少重要城市和区域举办展览,有的规格还高,但作品几乎是院校教学产品,豪华的殿堂,看完展览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虽艺术家的功夫与技巧高,确没有让人留下深刻的记忆,传统不及古人,当代没有找到突破。
当下,成都城市体量和相关指标已经成为超大中心城市,成都的城市品牌位居北上广之后列第四,生活美好度跃居第一。最近,中央又部署了“成渝双城经济圈”战略,这给成都板块艺术价值提升创造新机遇,据市场研究:一是成都正在建设的国家文创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和世界旅游目的地,各种利好政策频出,用新城市的美誉与品牌“包装和提升艺术家”的价值,以卓越的活动提升品牌;
二是正在建设的强大人才支撑体系看到,一批国际国内权威的学术人、策展人、经纪人、授权人正在登陆成都,同时,一批本土80、90后正在成为国际国内有足够影响力的平台发声,川籍企业家们开始搭建定位为国内第一方阵的品牌话语权平台,让“艺术成都”品牌发布成为中国权威声音之一;
三是城乡面向全国选择优秀艺术家来建“文创空间”,形成文旅地标,做强智慧平台传播,让“艺术之旅”成为成都之旅的靓丽风景;
四是正在依靠科技手段建立具有公信力的城市艺术品的评估中心和交易中心;
五是积极融入天府美食、时尚产品、精品民宿、特色酒店、城市街道的文化符号,做实线下传播基础,艺术授权生态体系建设悄然启动;
六是在国家文化产业法规即将出台的情况下,地方资金扶持已经破土;
七是大型国家级品牌活动和新航空港、物流港、保税区、艺术仓库等建设,助推艺术创作和市场繁荣发展!
在此大背景下,成都艺术板块已经成为“文人必争之地”,成都艺术创作受到收藏界的高度关注,以价值为导向的消费正在到来。艺术的影响力在于作品,用什么去吸引人?用什么去感染人?用什么去打动人?用什么去做一个时代的有效传播?成为当下艺术家成长不得不思考的战略问题!
结束语:文化大发展需要有批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不能都是表扬甚至庸俗吹捧、阿谀奉承”。这为文艺发展指明了方向,应当铭记!
图为成都画院沈道鸿成为中国第一个去印度进行主题创作的画家,去世前想去北京办个展览。我与沈道鸿相识中,发现他是一个不按常规创作者,其作品在“一带一路”喜马拉雅文化交流中有重要意义。
成都社会机构率先启动艺术品大数据评估系统建设,尽管重要,但建设一流“批评家”队伍更是迫切。我们在看一个城市艺术发展的同时,要研判艺术批评家队伍的实力和其产品。
文:草草(天府文化人)
责任编辑:张强
值班主任:吴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