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天府文化丨研学游,四川催生“中国高地艺术”品牌

来源:看度新闻 2021年09月22日 18:36

中国高地艺术”正在成为一个新时代的品牌。一个品牌的出现不是随心所欲,而是需要遵循品牌研发、品牌传播和价值创造,最终推动品牌产品交易的一个系列的闭环过程。

前不久,人民日报文创版推出了“中国高地艺术”,介绍四川改革开放以来涌现的一批新锐艺术家,在业内产生了好的反响。细究发现,“中国高地艺术”在四川崛起,也遵循了品牌的四大属性。

(图为王琦摄影作品)

一、创造性

为推动实施《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加快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加大对西部地区、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文化部、财政部于2014年3月3日联合印发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这是我国首个国家层面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是一项国家战略。四川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聚集区,最大的彝族聚集区、康藏核心区,是国家藏羌彝文化走廊中唯一包含藏、羌、彝三个民族聚集区的省份。藏羌彝文化历史悠久,民族文化资源富集,历史文化遗存丰富,民族文化形态多样,在我国民族文化格局中具有独特地位和特殊价值。藏羌彝地区地理上位于横断山脉东段,地势处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由第一台阶向第二台阶的过渡地带。这一地带地形地貌变化明显,有极高山峰,低海拔冰川,深切峡谷,湍急河流,高寒草原,溪沟清泉。绝美的自然风光,纯朴的藏羌彝俗,吸引着世界的目光。这是中国高地艺术崛起的“基因”,改革开放前,无论国际还是国内,在这一区域的艺术创作尚处于空白。

(图为王敬恒作品)

二、新颖性

从历史上看,成都一批敢于“吃螃蟹”的人,他们用生命撞击大自然,创造中国艺术的新语言。

80~90年代初,在没有现在交通的情况下,川籍画家王敬恒(1928-2012)、彭林(1944-2012)、李金远(1945-)、童永全(1949-)、东方腾弘(1962-)开始奔赴藏羌彝。在他们各自几十年的艺术创作中,把藏羌彝地区的艺术发展赋予了新的力量,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借鉴人类文明成果,以新的视觉艺术和笔墨语言,把这一区域的自然地貌与人文风情表现达到一个时代的高度,用艺术为国家战略代言,向世界传播,为世界绘画艺术增添了新看点,艺术也正在改变乡村。

王敬恒与中国山水艺术大师陈子庄亦师亦友,他的艺术思想、自身修养、创作格局受苏东坡和黄宾虹影响很大,同时对哲学、文学和美学有深入研究。在题材创作上,他打破了前人的“取材”。1983年他来到了藏羌高原,大自然的奇观让他“悟道”,成就了他的艺术之路。王敬恒进入20世纪中国美术馆收藏名录。他生前把自己100幅经典作品捐赠中国美术馆。王敬恒的艺术创作与学术贡献得到国内一线艺术理论家的公认,被誉为宋代以来“新中国士人画艺术大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的展览中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彭林艺术师承“百年巨匠”石鲁和中国山水画大师冯建吴,创作的藏区和大凉山彝族地区风情艺术得到了“百年巨匠”李可染和“百年巨匠”关山月的肯定。人物创作形成东方艺术新符号。曾在成都、重庆、上海、南京、香港、台湾和新加坡、英国、美国、法国、日本等地举办个展和联展。作品入选全国第六届美展、全国首届山水画展,并曾作为国家礼品赠送外国政府。

李金远师承中国山水画大师何海霞、冯建吴,还得到“百年巨匠”李可染、“百年巨匠”石鲁先生的亲传,创作的藏羌彝风情艺术,在色彩、笔墨和构成上有突出性贡献,在国内和欧美学界引起反响,中国美术馆和空中客车等欧洲众多机构收藏。

童永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以信仰的力量和工匠精神创作的当代系列雕刻艺术,是建国以来国家博物馆为四川艺术家提供唯一公共平台展览的人,时任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为其出版大型画册作序。国家博物馆接受了童永全艺术品的捐赠。2018年,童永全作品进入国际拍卖。

东方腾弘,四川博物院高级美术师,90年代末艺术创作聚焦藏区,寻求艺术与生命的关系,找到了自己的语境,形成五大审美特征:一是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的统一性;二是写实手法与象征手法的整合性;三是意境表达与色彩表达的完美性;四是绘画视觉语言表达的抒情性;五是中西绘画语言的相互转化性。东方腾弘“行僧”亮相2008奥运会。

(图为彭林作品)

三、科学性

对王敬恒、彭林、李金远、童永全、东方腾弘艺术的研究目前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收藏界也没有广泛关注与参与。但无论怎样,他们的艺术人生以几十年定力抒写的生动案例与经典作品对现实具有积极的意义,特别是对国家“十二五”规划以来的艺术突破与创造进行再总结再认识具有重要的参考与文献价值。有学者认为,藏羌彝这一新的题材与表现关系到中国艺术传承与新发展,中国文化如何与世界交流,当代艺术创作如何转换成中国文化自信与文化强国的重大问题。

当下正是国家“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中国高质量的新发现对艺术创作也有新的要求与期盼,藏羌彝地区的新发展需要新艺术赋能和文脉的传承。艺术创作核心是人,十年难磨一剑,艺术的创作更需要有良好的“生态”做保障,这就是集创作、研究、传播、收藏、授权、转换和人才培育于一体的孵化机制,以造就更多的王敬恒、彭林、李金远、童永全、东方腾弘式的艺术大家。

纵观历史,目前当代藏羌彝艺术或者说高地艺术正处于起步阶段,需要社会各界像聚焦高原旅游那样关心这一区域的艺术。文化是旅游的魂,旅游是流动的文化,而旅游产业的大发展,需要不断注入新的文化元素!

近几年,四川甘孜、阿坝、凉山,一些艺术驿站、艺术民宿悄然问世,艺术创作大军源源不断扎根乡村,艺术采风研学游或将促进这一地区艺术生产力的大发展,乡村面貌正在进行历史性的改变。美是人类心灵追求的符号,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他们将把中国的美丽和当代的文明带给世界!让中国的高地艺术成为人类文明的一张名片!美学产业已经成为催生高品质生活形成新型生产力的一种科学方法!

(图为李金远作品)

四、知识性

在饱览峨嵋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夔门天下雄之后,大美西部自然景观的亮点一定在川藏线的藏羌彝走廊。仅四川藏羌彝地区面积相当于江苏+浙江+大半个安徽,总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

随着艺术家的足迹,人们看到藏羌彝高原与众不同,这里的山水集阳刚之美、荒野之美、苍凉之美、神秘之美、梦幻之美于一体。

成都出发,穿过雅安高速隧道,藏羌彝进入眼帘,天蓝蓝,云绕山,人纯朴。

藏羌彝的原住民一点不浮燥,充满着艺术的气质,雪山深处有人家,“天人合一”的画卷让人心旷神怡。

无人机航拍发现,中国最美的大地艺术当数藏羌彝。这里是当代中国山水艺术、民族风情艺术创作的高地和孵化基地,从自然、气候、地理和人文环境看,都是艺术家吸取营养的宝藏。遗憾的是当年张大千虽去过甘孜,但没有留下表现高原风情的墨宝。黄宾虹、傅抱石、李可染、石鲁等也没有藏羌彝题材的墨宝。

近几十年来,艺术创作许多人都没有跳出“山居图”的模式,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临摹”古人、“临摹”他人、“临摹自己”,而没有把精力放在发现美、提炼美、传播美上下功夫,更没有找到自己艺术美的源头。一些学术界的人也没有到神奇秀丽山川去采风,坐在大都市研判他人的作品,凭主观性发言。

艺术创作如果抓不住美的源头,就抢占不了美学的高地。这需要一种精神去探险,走他人未走之路,换一个角度去写景,在险中发现美、提炼美、表现美、传播美作为自身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是当代艺术家需要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自己发现不了美,缺乏个人美学修养文化底蕴去表现美,作品语言又没有个性美,手下的作品岂能有韵味与品味?旅游是流动的文化,而艺术产品的创作才能给旅游提供持续的动力。

当下川藏旅游热度持续升温,也吸引了艺术创作大军的到来,但苍凉之美不是人人都能发现的!而苍凉之美是一篇大文章!



(图为童永全作品)

(图为东方腾弘作品)

文:草草(天府文化人)

版面编辑:叶升芃

责任编辑:何静

0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