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连轴转 这是流调员平常的一天

来源:看度新闻 2022年08月01日 09:59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是逆向而行、深入现场的“孤勇者”,是擅长抽丝剥茧的“名侦探”,他们的工作如同迷雾行军,却总能在第一时间筑起清晰防线。他们就是流调员。

四川“7·15”关联疫情发生后,成都高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黄亚婷主动报名前往兄弟区(市)县,开展流调工作。通常,她需要在接到流调要求后30分钟内完成病例信息收集,4小时内完成《个案核心信息》填写,8小时内完成密接人员转运,24小时内完成整个流调报告。

24小时,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是吃饭、工作和睡觉,而对于黄亚婷来说,更多是与病毒赛跑的计量单位,是电话、个人信息、监控画面等复杂繁琐信息的密集处理,是随时随地都要绷紧的弦。

7月28日早晨6点,黄亚婷接到紧急电话,被告知辖区内有一密接核酸检测结果是阳性。黄亚婷来不及洗漱,戴上口罩、穿上防护服、套上隔离面罩立即出发。紧急流调的状态,成为她生活中早已习惯的一部分。

上午7点,黄亚婷和小组其他成员来到现场。病例滞留过的小区、药店、菜市场,这些地方都是潜在的风险场所。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中,黄雅婷需要在短时间内取得第一手资料,从中寻找蛛丝马迹。当天35度的高温,防护服里的她早已经大汗淋漓。

11点,在街道工作人员和公安人员的协助下,结合小区监控,黄雅婷小组总共进行了4个重点风险场所的现场摸排和风险评估。对于流调工作来说,这是关键的一步。

下午1点,黄亚婷匆匆扒了两口饭,便开始撰写风险流调报告。这位阳性病例是一位外地来蓉的中年人。当时她有咽痛、声音嘶哑等症状,再加上患病带来的心理负担和语言障碍,沟通起来困难重重。一方面,她记不清活动轨迹、时间点,另一方面,对于同一场景的描述,她的口述与接触对象的不一致。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在与黄亚婷的沟通中,她开始失去耐心,逐渐情绪化,并挂掉电话。

时间来到下午2点,黄亚婷喝了杯咖啡抵挡困意。她总结以往流调工作经验,给足时间让病例平复心情。同时,与小组成员分别联络病例的弟弟、朋友、居委会工作人员,通过不同人的点滴描述来拼凑出她的行动轨迹。

下午3点,病例愿意再次沟通。黄亚婷耐心引导她通过手机聊天、支付记录,现场照片等一点一滴回忆细节。这就是流调员与病例记忆做精准“战斗”的过程。一个小时后,黄亚婷找到关键线索,及时告知相关疾控单位,通过区域联动将病例的密接纳入管控。

傍晚7点,太阳未落山,相关疾控单位反馈该重点密接和次密接均已初筛阳性。那一刻,黄亚婷心中所有的疲惫和委屈都烟消云散。她告诉记者:“要是再晚一分钟,就会多一层传播风险,我一定要跑在病毒前面!

即便是在这一刻,黄亚婷也无法完全放松,她揉了揉酸痛的肩膀,又检查起下午4点左右已经完成的流调报告。

“你好,你身体感觉好些了吗?”晚上9点,万家灯火闪烁,黄亚婷不忘给今天的病例发去慰问的讯息。

晚上11点,黄亚婷的电话又一次响起,“新的病例,来现场看看。”夜已深,流调员一天的工作却未结束。“到达现场时已经封控好了,当时路上只有大白、警察、疾控人员、其他工作人员匆匆忙忙的身影。”她陈述道。

在这样紧锣密鼓的工作节奏中,黄亚婷却要保持高水平的洞察力和逻辑分析能力,一刻不容松懈。她说流调工作有非凡的意义,“我见过很多病例,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乐观精神和勇敢坚强的状态,让我很感动。”

办公室彻夜通明,电话声音此起彼伏,“夜晚接单”成为常态……这是全市百姓全力以赴战斗的疫情,也是流调员既拼体力也拼心态的“拉锯战”。24小时之内,无论是密接、还是社会公众,都能在一天之内得到准确的信息。

90后黄亚婷笑着告诉记者,自己当年回成都是为了解决和老公的异地恋问题,可因为流调工作却还是常常不能见面。但是谈到为何选择这份工作时,黄亚婷回答道:“我是党员,在关键时刻就该冲在前线。”

据了解,近日,黄亚婷因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表现突出,获得成都市委组织部通报表扬。

编辑:黎艺璇

版面编辑:陈轻语

责任编辑:谢敏珊

0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