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市自产15万只口罩即将上市!
日前,记者从都江堰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应急保障组了解到,基于当前全国疫情防控和物资紧缺形势,借鉴其他地区先进做法,都江堰市坚持市场化供给原则,以生产企业为责任主体,市级有关部门全力提供服务支持,通过生产自救缓解疫情防控期间全市口罩需求,以保障都江堰市防疫工作、企业生产复工、学校复课和市民需求。
记者在都江堰市医药保健品有限责任公司恒新口罩厂生产车间看到,没有自动化设备,就使用人工裁剪。为了提高产量,都江堰市妇联招募了近百位志愿者。一场红红火火的“口罩生产”拉开序幕。由此,都江堰人民抗击疫情、共克时艰的信心和决心可见一斑。
转产口罩严格质检
2月16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青城山旅游装备产业功能区的恒新口罩厂,需穿好工作服、戴上帽子、鞋套,将手清洗干净消毒后,才能进入生产车间。在偌大的车间里,没有机器的轰鸣,只看到工人们正在手工作业,裁剪口罩面料、装袋,另一边有工人正在脚踩缝纫机给口罩缝边,工厂里呈现一派忙碌而井然有序的生产场景。
该厂负责人陈新介绍,转产生产口罩是最近的事。“没技术,大家都从头学起;没设备,就先用手工操作。在非常时期,工厂上下拿出最大的干劲投入生产。”据了解,该公司在2020年初刚刚拿到中药饮片GMP认证。就在工厂一筹莫展的时候接到市级相关部门要求,制药车间临时改组生产口罩,公司从管理层到工人们都二话不说,从购买原材料到学习制作工艺,大家很快上手,口罩生产于2月15日正式开工。
据悉,恒新口罩厂虽然生产的是民用口罩,但是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流程再到检疫消毒等程序都严格按照外科医用口罩标准。口罩中间的熔喷布俗称口罩的“心脏”,是口罩中间的过滤层,具有很好的过滤性、屏蔽性、绝热性和吸油性,是生产口罩的重要原料。虽然原材料价格上涨,但陈新表示,为了市民的安全和防护效果,他们坚持选用质优的原材料。成品口罩不仅要经过该公司紫外线和臭氧消毒,且还将送到专业公司进行再次杀菌。都江堰市级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也常驻公司督导口罩生产整个工艺流程。
该厂质检部负责人张碧霞介绍,改厂属于制药企业,有一套完备的质检流程,口罩最主要是进行微生物检测。
志愿者加入尽其所能
“我以前就是打衣服的,打口罩自不在话下,我的儿女都在防控一线,我在后方也应该做点贡献。”73岁的志愿者蔡学华这样说。采访中,多位志愿者纷纷表示,能利用自己所长为都江堰疫情防控做点贡献,他们都非常乐意。弓身踩踏缝纫机的他们,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勤恳工作的美丽身影。
在岷江社区中山路居民楼栋间,分布着多家缝补衣服的店铺。其中,邓师纯棉布艺的邓师傅也是志愿者之一,今年60多岁的他手脚不便,但他得知招募志愿者的消息后,拉上邻居蔡学华主动报名。两人结伴坐公交车拿货、送货,采访中,蔡大爷向记者“抱怨”,“昨天我们去拿货,才只拿一百个!一百个咋子够做嘛?要做就多做点!”原来,蔡学华的几个孩子都是公务员,女儿蔡小丽是都江堰市疾控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看到孩子从大年三十开始就坚守在防疫一线,蔡学华心疼之余也想为疫情防控做点贡献。“做志愿者我完全是义务的、心甘情愿。我一个月有3000多的退休工资,用都用不完。”让人不禁为蔡学华的情怀点赞。
在这条街上,很多裁缝都来自外地,但他们对都江堰这座城市都有很深的情感。似水年华店主邓文国来自南充市,他每天自己到店里接单,从早上8点忙到晚上10点;李学勤大姐家住天马镇,因为店里环境摆得开,她就到店里工作,她负责拿货、送货,店员刘永香负责缝纫,有时候两人为了赶工连中午饭都来不及吃,基本上能保证一天制作500只口罩。“那段时间在家里没活干,现在能干活了,就要使劲干!”接了单就接下了任务,在他们看来,他们制作的不仅仅是口罩,更是在疫情防控中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据悉,此次志愿者招募由都江堰市妇联发起,有200多位志愿者报名,经过审查、登记,最终审核,确定了第一批88位志愿者。“志愿者大多是年龄在40~60岁之间的老裁缝,他们必须接受体温及其他健康指标的定期监测和防疫检查管理,且志愿者不得擅自将原材料和制成品及残次品挪用和遗弃,所有口罩都要统一进行专业消毒。”都江堰市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对每一个志愿者的工作都有明确要求,而且其工作环境和流程均需达到一定标准,才能承担志愿任务。
记者获悉,截至2月18日都江堰市恒新口罩厂已生产口罩1.5万余只,接下来的产量还将逐渐上升,预计本月25日将有15万只民用口罩正式上市。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