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时间丨看,世界赛事名城建设成果斐然
4月14日,世界赛事名城建设推进暨2020年成都市体育工作会议召开。来自成都市体育系统、市级相关部门、在蓉体育企业代表等参会。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学习全国、全省体育局长会议和全国、全省体育系统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全年体育重点工作视频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市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建设世界赛事名城暨“三大赛事”动员大会精神,总结2019年体育工作,表扬体育工作先进集体及竞技体育工作先进个人,安排部署2020年工作。
开拓创新 世界赛事名城建设成果斐然
过去一年,成都市体育系统在申办筹办重大体育赛事、丰富全民健身活动、发展青少年体育、促进体育产业提质增量、推进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中取得较好成绩,世界赛事名城建设成效明显。
2019年,成都积极对接国际体育组织,构建重大赛事申办筹备工作体系。
高效率成功申办2021年大运会、2022年世乒赛、2023年亚洲杯、2025年世运会等重大赛事。
高标准举办第18届世警会,成都马拉松成为中国首个世界马拉松大满贯候选赛事。
高水平举办国际篮联三人篮球世界巡回大师赛、国际网联青少年网球年终总决赛、国际乒联男子女子乒乓球世界杯等32项国际赛事,获得相关国际体育组织授予的“黄金主办城市”“卓越贡献城市”等多项殊荣。
成功引入亚洲体育舞蹈联合会总部,实现全市国际组织总部落户“零”的突破。成都在全球赛事影响力城市榜单中由89位跃升至28位,进入全国前三。
创新拓展,全民健身活动引领新风尚。组织天府绿道健身系列活动831场次,参与人数1200万人次。全年开展各级各类全民健身活动3782场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提升至680万。
优化环境,培育体育产业新功能。出台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体育产业基地、职业俱乐部、体育新经济等发展。持续推动文体旅商农融合发展,全年体育产业总产值预计突破700亿元。
以赛促建,推动体育基础设施补短板走向新阶段。以天府奥体公园、东安湖体育公园、凤凰山体育公园为核心,完善重大体育设施布局。在已建成的3429公里天府绿道上植入多种类体育设施,研究推动“家门口”运动空间加密机制,逐步构建“15分钟健身圈”。
着眼长远,厚植青少年体育根基实现竞技成绩新突破。建成体育特色学校636所,学生体质合格率97.8%。在全国二青会上成都夺得36枚金牌,创历史最佳参赛成绩。兴城足球队成功冲甲,象棋队历史性斩获顶级联赛冠军。成都运动员全年共获国际大赛冠军14项。
善作善成 以大运会筹办引领推进世界赛事名城建设
会议围绕世界赛事名城建设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对成都体育工作提出了几点意见。
办好大运会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赋予成都的重大政治责任,是成都全面提高城市综合竞争能力和市民生活品质的重大机遇,也是成都建设世界赛事名城这一接续奋进的征程上的“第一棒”。必须进一步理解和把握承办国际赛事是发展赛事经济、发展体育产业、养成健康生活、提升国际化城市形象“四个迫切需要”的重大意义,坚定践行“谋赛”与“谋城”“兴业”“惠民”相结合的世界体育理念,用好赛事契机全面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借助赛事全面开展体育营销、发展赛事经济,深入落实体育惠民。
科学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强化专业化、人性化服务保障,实行组织化、社会化多元发动,整合更多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参与。随着筹备工作的逐步深入细化,工作重心全面转为“场馆化”运行,每一个区(市)县都要全面落实主体责任,以“主人翁”的姿态担负起任务,形成以竞赛为中心、以场馆为基础、以属地为保障的赛事筹备组织高效运转体系。
保持定力、全力以赴,精心策划实施相关重大活动,面向全球招引“合伙人”和“代理商”,推出更多“大运+”产品,突出大运会特点、突出中国元素、巴蜀特色和天府文化。落实勤俭办赛办会要求,确保各项筹备组织工作达到国际一流标准,确保将成都大运会办成一届世界高度认可的国际体育盛会。
精准谋划 按下世界赛事名城建设快进键
会议明确了2020年成都体育工作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一些具体安排。
2020年,成都将继续高质量筹备2021年大运会,全面推进2022年世乒赛、2023年男足亚洲杯、2025年世运会前期筹备工作;培育引进更多符合城市发展定位、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高端品牌赛事,办好成都马拉松、世界体育舞蹈节、铁人三项世界杯、ATP250成都公开赛等重要赛事活动,加强“一区(县)一品牌”培育力度,打造契合城市定位、彰显成都特色、结构更优、质量更高、可持续发展的赛事体系。
推动体育产业跨越式发展。出台促进体育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实施细则和推进“电竞+”产业发展实施意见。高质量编制世界赛事名城建设“十四五”规划和体育产业专项规划,发布世界赛事名城建设机会清单。扶持壮大本土体育品牌,吸引重点体育企业来蓉发展,促进重大产业项目落地。打造体育健康脉动消费新场景,加快建设体育产业功能区和生态圈,争创全国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力争2020年体育产业总产值突破800亿元。
强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场馆运营。以保障大运会为首要任务,确保新建和改造场馆任务按进度实施;新开工建设102处社区综合体育馆、居民运动场、天府绿道智慧健身系统等群众身边体育设施,高质量建成“15分钟健身圈”。
精准策划组织全民健身活动。着力培育休闲运动新潮流,持续提升“运动成都”品牌影响力。以天府绿道为引领、以社区运动节为载体,组织各级各类全民健身活动。精心设计适宜不同群体的天府绿道健身项目。常态化组织“社区运动节”,打造有全国影响和引领作用的“社区运动节”品牌,积极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
谋划推动区域合作协同发展。主动对接重庆市共建共享公共体育服务,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持续强化“主干”城市担当,推动成德眉资“体育同城化”发展。积极开展中日韩三国体育合作,加强体育领域的中日(成都)都市建设和服务业开放合作。
夯实青少年体育人才基础,细化落实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建设实施意见,促进体教深度融合,强化学校体育“一校多品”建设。结合大运会竞赛组织演练需要,办好成都市第十四届运动会,全面展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成果、群众体育新风貌和赛事名城建设新成就。
看度记者:李谦
编辑:陈轻语
版面编辑:冯天赐
责任编辑:张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