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很成都(3) | 一线奋战46天 肩负职业使命坚守抗疫最前线
“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在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部门口的“欢迎援鄂医疗队回家”的留言墙上,神经外科医生周学斌郑重地写下了这八个字。这是他对援鄂经历最深刻的感悟。
从武汉回蓉已经一月有余,而在武汉新冠肺炎疫情防疫一线的日子,仍然深深印刻在周学斌的脑海中。作为四川省第四批援鄂医疗队的成员、成都市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队长,周学斌在2月3日随队前往武汉支援抗疫,先后参与了武汉客厅东西湖方舱医院和汉阳方舱医院院的建设和治疗工作。46个日夜,可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他与这支“川军”一起,在疫情的最前线打响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与时间的赛跑,都是生与死的较量。
寒冬时节,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而来、快速蔓延,到如今防控形势已经逐渐趋于稳定。成都复工复产有序推进,武汉也在不久前“解封”,中国迎来了复苏的暖春。在参加过一线援鄂的周学斌看来,这其中充满着中国人突破地域限制、相互支持的温情,更有各行各业立足岗位、共克时艰的情怀和坚守。对他而言,也是一份作为党员的职责使命和作为医者的职业情怀,让他奔赴一线不畏惧、不动摇,向武汉带去了成都医务工作者的有力支持。
出发相应紧急集结令是纪律更是担当
疫情开始爆发时,作为医务工作者的周学斌,较之普通市民更早意识到了这次疫情的严峻性。除了日常密切关注新闻信息,医疗系统内部相关会议也开始增多,同事之间会相互讨论,他所在的省紧急医学救援队的微信群里也会有相关信息和通知。也是那个时候,周学斌开始想着,或许自己也会被调配到武汉,进行应急医疗救援。
应急医疗救援,对于周学斌来说并不陌生。从2006年进入市一医院工作起,他已经拥有14年的医疗工作经验。在此期间,他是四川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队员、市一医院应急医疗队二队队长,先后参加过5.12汶川地震、6.24茂县泥石流救援等多次现场医学救援,可以说是经验丰富。每一次都是面对严峻的救治现场,进行着与时间赛跑的生死较量。
周学斌还记得,是2月3日晚饭时收到的去武汉支援的通知。“那天下午,我们临时被通知去省医院参加关于防护服穿脱的培训,但谁都不知道会不会被派去武汉、什么时候去武汉。”但通知来得很快,7点过接到紧急集结的指令,八点半就要到省医院集合。
“其实没有考虑太多疫情的危险性,因为只要有救援的需求,我们作为医生肯定是要去的。但还是觉得有愧家人,让他们担心。”在家忙着收拾东西,周学斌也没跟妻子女儿多做解释。都知道新冠病毒的危险,但周学斌还是得到了家人的理解支持。
四岁多的女儿起先也有过哭闹:“爸爸要去哪儿呀?”妻子告诉女儿,爸爸要去打怪兽、对抗病毒,要去当英雄。女儿很快就接受了,还鼓励爸爸,这让周学斌出发之时感到十分暖心。
和周学斌一同出发的同事、市一医院医生钱树森,母亲当天才因肿瘤晚期而住院。接到集结指令,也毫不犹豫就收拾行装随队出发了。“这就是我们四川医疗救援队的纪律,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周学斌说。
坚守与新冠病毒搏斗的争分夺秒
进入武汉的时候,周学斌就感到了抗疫形势的严峻。街上鲜有人气,车辆也极少,冷冷清清的城市氛围也给他的心里平添了几分紧张的情绪。
四川省第四批援鄂医疗队支援的第一站,是武汉客厅东西湖方舱医院。这是武汉第一批建设的三家方舱医院之一,也是开建时容量最大的方舱医院。2月5日开始,周学斌随队积极主动开展东西湖方舱医院开舱建设和病人诊治工作。到2月11日,按指挥部安排,医疗队从东西湖方舱医院撤出,开始全面参与汉阳方舱医院院感控制、单元分布等开舱建设。“在这里,我和我们医院第二批援鄂医疗队汇合,一起共同抗疫。”周学斌说,方舱医院建设任务重、节奏快,最初每天都有病人需要送进来,医疗救治的压力也很大。
方舱医院的建设和方舱医院内的医疗工作,对所有参与者都是完全陌生的领域,都是一边摸索一边进行。“好在我们有移动医院的经验,逐渐克服了所有的难题。”周学斌说。
除了完成医疗一线、二线医生在方舱内具体患者的医疗救治工作,周学斌作为队伍医疗组管理团队一员,还参与制定医疗流程制度、协调检验影像、对接出入转院等事务性工作。在保证患者的基本医疗和安全基础上,他还要开展病历质控、病例随访等延伸工作。
虽然医疗紧急救援的经验丰富,但周学斌还是很快意识到这次与以往的经历都完全不同。既往经验以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救援,而参与处置传染病疫情对周学斌和不少队友来说,都尚属首次。要救治病人,更要保护好自己,不能为武汉的救护工作增加更大的负担,这是所有参与救援的医护人员的心声,也是他们的压力所在。
第一次穿上防护服进入实战,周学斌明显感觉到工作受限的方面很多,效率也明显下降。要承受一次工作8小时以上的不吃不喝,也不能排便。他和同事们在上班前几个小时就要禁食,大部分医护人员在医院里都穿着尿不湿,以防万一。2月19日,周学斌穿上杜邦Tychem防护服,在医院里忙碌不停。因为杜邦的防护服防护效能更好,但是透气性相对就要差一点。他逐渐感受到缺氧、脱水,在轮班结束、准备离开医院时险些晕倒,衣服被汗水浸湿,周身皮肤都已经变得通红。
在两家方舱医院,周学斌参与诊治管理病人200多例,共完成出院病人病情评估六十例,转院病人病情评估四十五例,在架病例质量控制七十余份,终末病例质量控制近百份。
在四川省第四批援鄂医疗队临时党委的关爱下,周学斌成为一名党委委员,并积极参加临时党委政治学习、党建等工作。直至两家方舱医院关舱,全体医务人员零感染,未出现医疗安全事故。
成长在医学道路上的新起点再出发
在武汉的46个日夜,对于周学斌来说将是一段永远难忘的回忆。这是一场异常艰苦的战斗,病毒的残酷也让他看到了生命的脆弱,更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战斗的胜利不是一人或者一个团队之功,而是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合力之举。在前线,来自四川的医护人员齐心合力,奋战在各个医院的救护一线。在后方,省内医护系统为他们提供了充足的物资保障,让他们战斗无后顾之忧。
而另一方面,武汉人民的坚强、善良也让周学斌动容。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感受到病人们乃至整个武汉,对支援医疗队热情的欢迎和深切的感激。周学斌还记得有这样一位病人,一边表达着对他的感谢,一边却下意识得向后退、希望和医生保持距离以便不让医生感染。周学斌说不用担心,病人又后退、向他深深鞠了一躬。
在离开武汉的时候,武汉市民也自发地为医疗队举行了隆重的送别仪式,有市民站在路口,向医疗队的车辆方向挥手。车上的医护人员也朝着窗外挥手,那时周学斌觉得,车窗内外的人们都在这场抗疫中达成了牢不可破的情谊。自己是救护者,但也从被救助者的身上学到了很多。
周学斌从小就想成为一名医生,他的爷爷生前是邛崃县中医院的一名老中医,医者仁心让爷爷至今也在当地受到老百姓的尊敬,周学斌在听到当地长辈讲述爷爷事迹的时候,种下了对医学的情怀。而在这次的抗疫经历,更让周学斌坚信,自己还将在医学这条有价值的道路上持续前行,救助于人,继续成长,为卫生健康事业添砖加瓦。
记者 余书婷 摄影 郑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