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行动计划 解决“健身去哪儿”问题

来源:看度体育 2022年05月19日 20:52

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推进天府绿道健身场景、社区运动角等“家门口运动空间”建设,积极营造文明健康生活新风尚。如何进一步满足成都市民多样化、便捷化的健身需求?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市体育局研究制定了《成都市“十四五”时期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日前已通过市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群众“健身去哪儿”问题怎么解决,城市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该如何建设?《行动计划》给出了答案……

目标是什么?高质量构建“运动成都15分钟健身圈”

《行动计划》包括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保障措施三部分。

完善布局体系、谋划发展目标,提出总体要求:到2025年,高质量构建“运动成都15分钟健身圈”,推动形成以社区级公共体育设施为主,体育公园和天府绿道健身新空间为特色,充分利用城市“剩余空间”“金角银边”建设社区运动角等为补充,加大学校等存量运动场地设施开放共享为支撑的成都市“家门口”运动设施体系。

着力补齐短板、注重均衡发展,明确主要任务:要合理规划布局各级各类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明确目标、细化标准、强化实施,并促进各类体育场地设施有序向社会开放。

强化协同联动、吸引多元参与,健全保障措施:拓宽资金渠道,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运营,促进体育场地设施和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相互支撑,建立促进全民健身发展的长效机制。

推动覆盖“三级三类”体育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善,城乡全域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类型、数量、质量短板全面补齐,形成供给丰富、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以上(2022—2024各年度分别不低于2.4、2.5、2.55平方米)。

具体怎么做?17项举措助推更高水平体系建设

10项主要任务:在主要任务方面,围绕有效扩大群众身边健身场地设施、提升城乡全域体育公共服务,从顶层设计、项目建设、强化保障等三个方面明确具体工作任务。通过做好统计调查、制定规划计划、强化基本配置、落实居住区配套、营造绿道健身新空间、建设体育公园、打造社区运动角、激活特色户外体育空间、推进智能化建设、提升开放水平等10项具体举措,推动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设施服务体系。

7项保障措施:在保障措施方面,从完善工作制度、完善政策支持、加强土地要素保障、强化金融信贷支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吸引社会主体参与、加强工作督查等7个方面明确了实现行动计划目标的保障措施。

亮点有哪些?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共建共享

《行动计划》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市民身边的健身设施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结构单一等短板精准施策。一是构建公园城市特色体育设施布局体系。在强化“三级三类”公共体育设施体系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挖掘剩余空间、生态空间有机规划布局各级各类运动场地设施,以点带面形成丰富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二是强化“家门口”运动空间打造。结合各类空间资源条件和群众健身需求,提出社区运动角、天府绿道健身新空间、体育公园等特色项目,打造富有生态底色和烟火气息的公园城市健身新场景。

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工程,不仅是一项惠民行动,同时也为社会主体提供了更多机遇。《行动计划》指出,支持引入多元社会主体参与体育场地设施的投建运营、定期发布资源目录及机会清单,并由市体育局统筹全市重大项目集中发布。

具体资源包括:可用于建设健身设施的城市空闲地、边角地、公园绿地、城市路桥附属用地、厂房、建筑屋顶等空间资源,以及可复合利用植入体育设施的文化娱乐、养老、教育、商业等其他设施资源。

体育公园:到2025年末全市统筹新建、提升改造100个以上的体育公园,各区县将形成1+2+N的体育公园格局。

社区运动角:全市每年新、改建不少于100个“社区运动角”。

绿道健身空间:环城生态公园、锦江公园分别植入不少于1050、200处,其他各级各类1000处。

在社会主体比较关注的“产权归属”方面,《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强了土地要素保障。例如: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的室外健身设施在符合相关规划要求的前提下,由各相关方协商依法确定健身设施产权归属,建成后5年内不得擅自改变其产权归属和功能用途。社会力量可申请利用尚未明确用途的城市空闲土地、储备建设用地或者已明确为文化体育用地但尚未完成供地的地块建设临时性室外健身设施,不能影响土地供应,且使用时间一般不超过相关规定期限。

看度体育记者:马骏

版面编辑:陈静

责任编辑:蒋月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