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概念到实体 成都66个产业功能区未来可期
签约项目总量168个,协议金额4605亿元,今年4月,2020成都市首场重大产业化项目集中签约活动上,成都市交出了这份成绩单。在这168个项目中,先进制造业项目65个,协议金额1274亿元,涉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天航空、汽车制造等产业;现代服务业项目94个,协议金额3140亿元,涉及现代物流、医疗健康、总部经济、文化创意等产业;都市现代农业项目9个,协议金额191亿元,涉及智慧农业等产业。这些产业,将根据企业的不同类型,分别落户于成都的66个产业功能区。
2020年成都市首场重大产业化项目集中签约活动现场
如果是在没有提出产业功能区的早年间,这些项目将“无序”散落在各个工业区。据统计,曾经成都主城各区就有青羊工业总部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武侯新城工业区、锦江工业区、成华龙潭工业区等工业园区;郊区县则有,龙泉经济技术开发区、双流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崇州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彭州工业集中发展区等园区。基本是1个区市县就有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有些区县甚至有2个工业区。而这些园区在实际发展中,存在一定重复投资、无序竞争等问题,“大城市病”日益凸显。
要破解困局,城市发展理念就需全新升级。2017年7月,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召开,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谋篇布局。而在这次会议上,成都明确提出要在全市统筹布局建设66个主导产业明确、专业分工合理、差异发展鲜明的产业功能区,涵盖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融合产业、都市现代农业。可以看出,成都建设的这66个产业功能区,从规划之初就在努力避免同质化竞争。
对成都来说,产业功能区这个全新的概念,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深认识。在2年出头的时间里,成都先后召开了5次会议,让产业发展思路越来越清晰。
2018年的第一次会议系统谋划,提出了“核心在产业、关键在功能、支撑在园区、机制是保障”的总体思路,系统对主导产业选择、功能形态定位、要素空间集聚、机制体制创新作出部署。4个月后,第二次会议鲜明提出以“人城产”逻辑推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营造产业生态、创新生态、生活生态和政策生态。第三次会议着眼创新发展培育竞争优势,提出了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转型要求,进一步明确了产业功能区建设的战略方向和实现路径。2019年2月召开第四次会议之时,成都产业功能区建设思路日渐清晰,提出了要切实解决认识局限和思维惯性,秉持一个产业功能区就是若干新型城市社区的理念,塑造未来城市新形态。
2019年9月,成都紧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召开了第五次会议,再次明确了产业功能区最终目标和任务,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在此次会议上,范锐平也再次强调了四个“鲜明导向”:鲜明“治本、转型、提质”导向,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鲜明“建链、强链、补链”导向,全面提升产业发展能级;鲜明“集聚、集成、集约”导向,创新构建城市核心竞争优势;鲜明“专业、精准、效率”导向,持续推进管理营运体制机制创新突破。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2020年4月的这次集中签约就可以说是,66个产业功能区自2017年规划建设以来的成果集中展示。
随着时间的推移,成都产业功能区建设从认识论到方法论思路愈加清晰、从战略谋划到战术推进局面已然打开。2020年6月12日成都全市产业项目投资促进会在市委机关小礼堂召开,成都当前产业项目投资促进将面临哪些新机遇?我们拭目以待。
编辑:邓海燕
版面编辑:陈静
责任编辑:李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