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人、城、自然相处之道 成都 驶向超大城市下一站!
当下,中国正在经历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过程。
今天,成都正用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印证着这一转变。
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这是成都的使命。初读有些拗口,但细品却有趣得很。
公园城市,并非在城市中建公园。从城市建设发展的角度来说,自然、城市、人这三个要素构成了一个系统的有机整体,彼此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失衡。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核心内涵是在不否定工业价值的同时,在城市建设中突出生态价值。可以说,这是城市建设理念的一次颠覆与革命。
过去几十年中,我们在享受城市高速发展的成果的同时,交通拥堵、环境恶化、资源紧张等“大城市病”却渐渐浮现,固化的生活方式也为个人带来种种问题。
成都高质量建设公园城市中,是在增加可持续发展式生活的可得优势与便利性,追求人城境业关系的有序统一。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成都天府新区考察时,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理念,强调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这一年,成为了成都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新起点。
同年7月13日,中共成都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举行,围绕“人、城、境、业”的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路径以及内涵得以明确。
7月19日,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公园城市建设局正式挂牌,一场率先探索公园城市发展范式的行动在成都展开。
2018年年底,关于公园城市的8大专题研究进入结题倒计时,6大类公园场景初步确定。
2019年4月22日,成都举行首届公园城市论坛,《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出炉,《公园城市成都共识2019》也正式发布,初步形成公园城市理论构架。
同年6月28日,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工作推荐专题会举行,世界级“城市绿心”规划设计方案面世。
7月16日,第三节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在蓉举行,新时代可持续发展城市心理路径在成都语境下得到新表达。
在2020年1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同样在1月,“城市之眼”——位于龙泉山森林公园的丹景台正式亮相。
城市之眼
今年4月,场景汇“天府绿道蓉绘未来”——2020成都新经济“双千”发布会在江滩公园举行,公园城市价值转化的创新性得以体现。
……
高质量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是城市践行新发展理念对自身开启的一次全面变革,是对过去城市发展方式的彻底转变,对成都而言,此变有三,分别在人、城、自然的相互关系中得以充分体现。
人与自然重获依恋
以底定城 守护水润天府的瑰丽容颜
不是在城市中建公园,而是在公园中建城市,为了实现“推窗见绿,出门入画”,将城市建成统一和谐的“大公园”,成都已埋头苦干了两年。
曹省利 摄
四季分明的成都,雨量充沛,全年无霜期在280天以上,自都江堰建成以来,流水蜿蜒,沃野千里、水旱从人,天生宜居和适合植被生长,具备建设公园城市的优良基因。
两年间,致力于守护长江经济带上游的一方净水沃土,如今的川西林盘山水旖旎,让人徘徊忘归,既是蜀人的精神原乡,又是新客的世外桃源。
两年间,“绿道生态”是其中最浩大的工程之一。一条条绿色的枝蔓,沿着城市干道、河滨湖畔、公园湿地,以3689公里的长度,串联起这座生机勃勃的城市。
两年间,成都拆墙增绿,打破公园边界,见缝插针地为城市除荒增绿,新增绿地面积3885万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39.93%,城市底色悄然发生改变。过去和自然隔绝的生活模式被颠覆。
走在金牛大道上,临街的一侧,曾经的围墙已经被一组组美丽的景观取代,红枫、粉黛乱子草、紫叶狼尾草、木春菊.....各种植物错落有致,渐次铺开,精心打造的景观让往来市民赏心悦目。
焕然一新的金牛大道
这是金牛开展“两拆一增”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金牛区对大运会场馆及赛事沿线影响市容市貌的公共区域违法建筑和有碍空间开放的实体围墙实施集中清理拆除,通过拆违增绿、拆墙透绿、增花筑景,呈现出一派公园城市新样貌。
放眼全城,城市街区公园、天府人文公园、产业社区公园以绿为底色,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公园城市场景,在江滩公园、夜游锦江等场景品牌以及五岔子大桥等网红打卡点面前,很难不承认这座城市的“颜值即正义”。
放眼望去,二环路高架桥成了网红的“绿色走廊”,成都人阳台上的三角梅如瀑般泻下……过去,被钢筋水泥隔开的人对自然最原始的依恋,随着全域公园化、景观化的城市设计实现完美复归。
自然与城水乳交融
公园城市内生动力的高质量重塑
美学价值和生态价值对公园城市的重要性毋庸赘述,但生活不只有诗与远方,还有我们脚下身边隆隆转动的城市引擎。
如果说“公园”本身就是一种对城市的再定义,那么焕新颜的人居环境背后,一定有着更宏大、更为长期的城市经济动力结构的升级革新,最终将我们理想中的美好生活场景与便捷高效、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相连。传统产业模式内耗大、效率低,创新成为破题的关键所在,科技创新在哪里兴起,发展动力就在哪里迸发。
这些年来,成都对内区域协同,对外联动“一带一路”,盯紧核能、航空航天、轨道交通、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技术和战略性产业,推动制造业愈发绿色化、智能化,布局建设了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创新基地。
朝霞中的兴隆湖
越是先进的技术,越会考虑、能考虑兼顾生态价值。一路向南,离主城区30公里外的兴隆湖,成都科学城傍水而立,城市发展与生态文明在这如画的景色中交相辉映,和谐共生。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城市格局有了根本变化,产业的更新几乎是必然的。随之,空港的竞争力正在逐渐超越传统港口,待天府国际机场投入使用,将弥补这座城市远离江河海洋的遗憾。凭借公园城市示范区开放包容、敢想敢做的特点,成都“打开门户”,正在成为丝路经济带上最耀眼的一颗星。
绿色即是生产力,在这座曾被评为“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城市”中,丰富的生态资源若能实现价值转化,将长久地滋养一座城,达到收获经济效益与保护生态人文的双赢局面。
如何转化?成都提出了构架公园城市的另一要领——筑景、成势、聚人、兴业。
两年来,成都在生态环境中为企业打造科创空间,为市民构筑生活、消费和商业场景,将公园城市示范区作为创新创业的应用场景。
成都偷心 图据红星新闻
“四成观众来自省外,‘打飞的’来看剧。”《成都偷心》是锦江区东湖公园域上和美艺术馆的招牌,也是成都培育公园城市消费新场景的代表之一。东湖公园以发展文创产业平衡生态建设投入,聚集先锋剧场、域上和美艺术馆、红美术馆、艺术长廊等文创项目,有效地实现了生态价值转化。
今年,成都宣布将持续发布1000个新场景,并观照新时代的高品质生活体验持续发布1000个新产品。场景营城、产品赋能,是对成都人美好生活需要的回应。
人与城市
有关“长久幸福”的议题
成都的主城一直处在成都平原东西两侧的龙泉山和龙门山两条南北山脉之间,造就了所谓“两山夹一城”的特殊地理环境,两千年来,城名未改、城址未变、中心未移。
但随着社会发展,“两山夹一城”式格局与成都日渐膨胀的人口与经济体量之间矛盾日渐凸显,人居舒适度一再降低。相比自然,要构建和谐的人城关系更为棘手。
城爱人,必为之计深远。为了让成都人彻底远离“大城市病”,寻找永续发展空间,成都打破千年来的传统城市格局,向东!迈向“一山连两翼”的新阶段。2020年,东部新区挂牌成立,“龙泉山”这个曾制约城市发展的自然屏障,如今成了全球最大的城市中央公园。
金堂县龚家山一景
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格局优化带来的协调与舒适只是第一步,超大城市的社会治理直接决定了一座城的宜居度。近年来,成都坚持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建设智慧城市。在如此具有引领性、前瞻性、现代化的治理探索中。城市智能化服务发展迅速,面对疫情,城市韧性得到进一步检验和提升。
“人们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居留于城市。”
公园城市的一切理念与实践都围绕“人”展开,成都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完善城市功能,打造舒适便捷的生活、生态设施,搭建了扎扎实实的公园生态本底。
人们在生活,也感到在获得。从思考“如何让人真正从城市中得到美好与幸福”开始,成都的营城逻辑就已经踩到了关键点。
一边喝着盖碗茶,一边和三五朋友晒着太阳拉家常,享受着惬意的周末时光——这是位于武侯区金江公园“江安草堂”的一幕。
俯瞰金江公园 图据红星新闻
金江公园位于成都武侯区江安河东侧,其中的“江安草堂”延续川西民居的风格,将原有农家乐进行提升改造,打造了可供居民休闲聚会的场所。一旁,金江河潺潺流过,推窗开门皆成景。不仅如此,城市“慢行系统”也进行了有机植入,餐厅、咖啡馆、汉服体验店等多元业态也在此呈现,一幅百水润城、水清岸绿、安居乐业的宜居画面徐徐铺开。
将人居感受放在首位,成都实现了从“产-城-人”到“人-城-产”的转变,也昭示着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及动力源的全新塑造。在成都的公园城市蓝图中,2020年全市正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力争公园城市特点初步显现;再到2035年,这里将基本建成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开创生态文明引领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到本世纪中叶,成都将全面建成美丽宜居公园城市。
哪里是超大城市的下一站?这个问题尚无最优解。但对于城市的永续发展之路,成都在做首当其冲的开辟者。公园城市理念代表着城市文明的未来,不仅将成为中国样本,更将影响整个世界。
文字:叶升芃
版面编辑:邓海燕
责任编辑:张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