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上的脱贫路丨“太阳谷”里的致富经

来源:看度新闻 2020年10月09日 12:45

奋斗奔康忙,脱贫战犹酣。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在这一年里,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梦想即将实现,这将是无比激动人心的历史性时刻。在这一气势宏大的脱贫“战役”中,在川、滇、藏、青四省六地交界处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内,无数的奋斗者们在脱贫奔康的路上昼夜兼程、砥砺前行,用智慧、汗水和深情,浇灌出了一朵朵美丽灿烂的高原“幸福花”。

九月,川藏境内天高云阔,秋意渐浓。

四川甘孜州得荣县立足资源禀赋、区位条件,按照脱贫增收,产业是基础;乡村振兴,产业是保障的总体路线,一张着力推动农牧业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助推当地产业发展、带动农牧民持续增收的组合网,正在不断铺开。

阳光下的紫葡萄

地处川滇交界处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中部的得荣县瓦卡镇内,酿酒葡萄产业基地里的赤霞珠葡萄正在阳光照耀下闪着金色的光芒,散发着醉人的芳香。得荣县舞韵金沙酒厂负责人罗建峰正与青羊区对口支援工作队领队秦震交流着今年基地赤霞珠葡萄的收成和收购价格等情况。

回忆起当年刚入驻进行帮扶的场景,罗建峰依然印象深刻:“那一年瓦卡镇受洪峰过境的影响,这片葡萄园几乎全部被淹没了,水深直到好几米高的广告牌上。当时首先要做的就是不能让葡萄园绝收,一旦绝收也就意味着这里的农户们将会损失了一大笔的收入。”为此,当时对口支援得荣县的青羊区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急需找到一位在技术和产业上都有实力的行业专家对瓦卡镇的葡萄产业进行支援帮助。在葡萄酒行业里摸爬滚打20多年、已在行业内颇具名气的罗建峰,就成了第一人选。

在他的帮助下,得荣县瓦卡镇不仅保障了这两年瓦卡镇农户葡萄收购的效益,葡萄酒产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今,瓦卡镇原有的葡萄酒企业与罗建峰一起合作创办了得荣县舞韵金沙酒厂,还创新开发出了极富本地特色的两款葡萄产业新产品,未经投放市场就已得到了业内的不少关注。



位于金沙江干凉河谷地带的得荣县,素有“中国西部太阳谷”美誉。因日照、降水、温差、土壤等有利条件,早在10多年前,酿酒葡萄就在得荣落地生根。从“盼收成”到“稳收成”,再到如今的“走出去”,是得荣县不断探索脱贫攻坚工作中在葡萄种植产业上所取得的成效。但实际上,这条路子走得并不十分容易。

“坦白讲,当时我刚进来的时候还是又不少顾虑的,也需要解决不少难题。比如怎样在当地政府的意愿和当地企业的态度之间取得平衡,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地发展产业,这个最难。”但让罗建峰感到意外的是,他开始工作之前,对口支援工作队就已经替他解决不少难题。为了打消罗建峰的顾虑,顺利地把企业引进来,对口支援工作队拿出了十足的诚意:积极细致地了解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在环保、土地流转、财政支持等环节上站在企业的角度上提前进行了思考谋划。“甚至想方设法地把不少职能部门的领导们带到现场来开会,和我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可就十分不简单了,可以说是解决了不少后顾之忧,我真的感受到了他们的诚意。”罗建峰说。

发展葡萄种植加工产业解决的还不仅仅是瓦卡镇当地村民的种植收益和当地产业发展问题。距离瓦卡镇65公里外的得荣县因都坝生态移民区,藏族老乡呷玛泽仁也得益于葡萄产业发展给他生活带来的变化。“那时候,我家里每年的人均纯收入才2000多元,家里的经济来源主要是靠地里种些苞谷、青稞和小麦。”呷玛泽仁说。当地开始实施精准扶贫后,2013年起,呷玛泽仁的生活有了变化。“首先就是让他们一家从山上搬下来,一开始这里就确定了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措施。”据陪同的青羊区对口支援工作队工作人员介绍,呷玛泽仁一家原来就住在海拔近4000米的高山上,上下山的路不通、用水也不方便,生产生活更是困难。搬迁后,呷玛泽仁一家住进了新房,水、电、气、网一应俱全,呷玛泽仁还用自己的一双能手为新家自建起了洗手台、厨房等基本的生活配置,房前屋后也被他得妻子收拾得井井有条。



搬是搬出去了,但又该怎样让村民住得下、留得住?村干部思来想去,还是认为当地的葡萄产业有盼头,事实证明,这一决策是明智的。“之前种青稞、小麦和玉米等作物,每亩收入900元,后来土地流转后,每亩收入就2000元,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不仅如此,到葡萄采摘季节,农牧民到基地“打小工”,每年还可增收2000-3000元。现在,大家都开始改种葡萄后,收入就更高了。”当地的村干部说。

在呷玛泽仁家里,他给记者算了这样的一笔账:去年,地里种了1.5亩的葡萄,按照每公斤6元的价格被收购,就获得一笔不小的收入,再加上饲养牲畜和部分政策性的补贴,人均纯收入就有9600元。今年,葡萄种植的技术提高了,地里的收成更好、亩产更多,市场价格也比较稳定,再加上孩子们都出去工作了,预计家里的人均纯收入能突破万元。当记者问及对未来的日子还有什么期许的时候,淳朴的呷玛一直报以笑脸却不好意思回答。倒是在一旁的驻村“第一书记”罗思富帮忙解了围:“他呀,脱贫是已经实现了的,最大的愿望就是致富奔康了......”

种植大棚里的歌声

“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通过改革开放,人民过上了幸福生活......”在海拔3160米的得荣县茨巫乡郎达村中藏药材种植示范基地的大棚内,飘出了一阵阵悠扬的歌声。正在为中藏药材除草的几名藏族老乡边热情地唱着当地的藏族小曲,边从正在育苗的苍术旁熟练地拔除杂草。一些村民们还边干着手里的活儿,边学着种植技巧,盘算着准备明年在自家的自留地里也种起来。

种植大棚外,赤芍、药菊、苍术、桔梗、天冬等露天种植的品种也长势喜人,得荣县茨巫乡绒都村驻村干部李伦边查看着地里的情况,边给记者介绍着村民在示范基地里的务工情况。“村民在这里干一天活,就有100多块的收入。发放七八月份工资的时候,工时最长、收入最高的村民能拿到5900多元的现金。”

据中药资源普查统计资料记载,得荣县域内有药用植物347种,且因得荣海拔高差悬殊,立体气候明显。李伦所在的青羊区对口支援队便着眼这些资源禀赋,着力发展高原濒危道地药材,整合投入援藏资金400多万元,准备实施中藏药材种植示范基地的基础及配套设施建设。同时引进了丽江华利生物药业有限公司进行技术指导,开展土地流转,布局规划了“万亩中藏药”的种植示范基地。在即将建成的得荣县农特产品加工园区中,还专门给基地预留了1000㎡厂房,计划建设中药饮片厂,实现当地中藏药材种植-生产、销售的全产业链业态。

这样完善的配备和规划可以说是十分到位了。但就在几个月前,想让基地实现正常运转却是一波三折。“当时由于疫情防控等原因,建设大棚的建材运输和用工都遇到了阻碍。物流进不来,施工人员和工作人员也因故迟迟不能到位。再不动工,眼看着就要错过今年的种植期了。”李伦和对口支援工作队队友们便想尽办法地从外面协调运输和人手,并提前着手进行了项目建设的准备工作。最忙的时候,他和工作人员都没顾得上吃饭喝水和睡觉,花了一个半月的时间总算是把基地初步建了起来。

基地有了,但村民却不愿意去了

“这里的村民原先都习惯了挖虫草、捡松茸,但收入不稳定。家里的几亩田地也主要用来种自家吃的青稞和玉米,几乎没什么现金收入。但要让他们来基地里工作,一开始大家还都不愿意。”李伦说。

由于语言不通和文化差异,他和村干部们工作板房的灯经常一直亮到深夜。在对口支援队、企业、村、乡的轮番上阵后,才逐渐把局面打开。再加上看到了基地出产的中藏药材真的能卖上价,村民们才慢慢地转变了态度。

现在,当地村民通过基地赊销种苗,公司提供种植技术指导,并在收获后用市场价回购的方式,充分激发起周边群众想脱贫致富的动力,还可以土地流转、在基地务工、自主种植中藏药材、合作社参股分红收益等多种渠道来提高收入。基地的运营则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逐步将示范效应辐射至得荣全域,友邻县域和甘孜全域,真正地实现基地的示范辐射效应。

溪流里的商机

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脱贫奔康,青羊区对口支援工作队为得荣县找到的“致富经”还不止一本。在得荣县的莫木村里,一条从山顶上留下的小溪自上而下穿过莫木的三条村庄,这也让莫木村在当地显得“与众不同”。“像我们这种高原地区,缺水是十分普遍的,但我们莫木村却是个例外。”当地村民对此显得自豪不已。

这一难得的自然资源也就成了当地实施产业脱贫致富的“法宝”。通过调研,青羊区对口支援工作队和当地干部都认为,利用海拔2900多米的资源优势,提出了“乡村旅游+渔业生产”的发展思路。青羊区对口支援工作组和当地藏族群众便共同开发了冷水鱼养殖项目,2019年3月,青羊区对口支援得荣县工作队投资了120多万元,修建了甘孜州第一家冷水鱼养殖基地,贫困村莫木上、中、下三个村则以集体合作社的方式入股,与来自丽江的冷水鱼养殖专家共同合作,成立甘孜州奔都冷水鱼养殖有限公司。

由于水温低、水质清澈,养殖质量也把关得比较严格,所以冷水鱼的品质也得到了认可,现在可以销往云南丽江等地,收益也十分可观。当地村民表示,除了土地流转费以外,平时就在公司进行务工,每天都能挣100多块,每个月光是务工收入就有3000多元。

公司的冷水鱼养殖收益蒸蒸日上,相关的餐饮民宿发展也提上了日程。今年4月,莫木冷水鱼山庄正式注册成立。冷水鱼养殖和农家乐餐饮服务实现了配套的无缝对接,根据“保底+效益浮动”的方式,企业每年定期为村集体合作社分红,同时提供就业岗位,周边几个贫困村的经济发展也趟出了一条新路子。

从2012年起,成都市青羊区按照四川省、成都市关于对口支援涉藏地区建设的统一安排部署,陆续向得荣县分别派出了5批对口支援干部,围绕“改善民生、夯实基础”的方针,有序展开了对口帮扶得荣县的工作。

“和成都其他进行对口支援工作的区市县相比,青羊区在农业方面其实并不占优势。但我们过来开展的对口支援工作却就是跟农业相关的,这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青羊区挂任得荣县委常委、副县长、对口支援工作队领队秦震表示,面对困难,对口支援工作队干部们的解决方法就是虚心学习。“我们向本地的干部群众、农业技术专家学、向有经验的兄弟区市县学、向互联网和书籍里学。”谈及这两年来对口支援工作给得荣带来的改变,秦震眼里的目光变得深邃起来:“虽然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依然有一些没有解决的问题,比如语言。语言不通确实是制约我们对口支援干部工作的一个问题,虽然我们也一直在努力。就算以后要离开这里,我们还是希望得荣县的明天能越来越好,因为我们对口支援干部们都在这片土地上付出过、努力过、抛洒过汗水,对这里的一切,也有了感情了。”

目前,全省、市的脱贫攻坚工作已经到了收尾的阶段,在持续做好教育、医疗、民生等帮扶的同时,重点也逐渐开始向产业方面进行转移。“下一步我们还需要和乡村振兴进行有机衔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主要围绕“做好一个布局”“选好一个项目”“找好一家企业”“建好基础设施”“培育好一个模式”“带好老百姓”的“六好”措施”,秦震说。

据了解,2020年,青羊区对口支援得荣县财政资金2260万元,主要用于产业发展、教育保障、就业支援等方面9个项目,产业发展作为重点投资领域,共计投入1280万元。截至目前,青羊区已累计拨付资金1300万元,完成4个援建项目。在对口支援干部们和当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得荣县过去“困在路上、贫在水上,穷在钱上、落后在观念上”的现实问题已得到根本解决,得荣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目前,实现12个乡镇“一低三有”、64个贫困村“一低五有”、966户5314人“一超六有”全面达标。

采访手记:

贫困的出路在哪里?是政策兜底?是政府补贴?是等、靠、要?是穷则思变,敢闯敢试!脱贫的重点正是转变思维。脱贫攻坚,是一场无比艰难的却非赢不可的战役,为打赢这场漂亮仗,青羊区对口支援工作队队员们都在牺牲“小我”,无数个“小我”的付出,汇聚起了凝聚各方合力的磅礴力量。但脱贫攻坚的工作中,光有“奉献”和“牺牲”还远远不够,重要的是要找准能脱贫致富的“门道”。青羊区对口支援工作队深谙这一点,纵深发展葡萄种植产业、因地制宜种植中藏药材、巧借资源发展冷水鱼养殖......一本本“致富经”的挖掘就如一把把脱贫奔康的“金钥匙”,打开的不仅是当地产业发展的新局面,更打开了群众改变落后观念、敢于创新突破的新思维。

看度记者:冯天赐

编辑:朱书婉

版面编辑:陈轻语

责任编辑:何静

0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