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上的脱贫路丨在“弦子的故乡”邂逅奋进的“高原江南”
四川省甘孜州巴塘县地处川、滇、藏三省区的结合部,是一个以藏民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居住县。境内气候温和、山川秀美,素有“高原江南”的盛誉。在巴塘,只要音乐响起,男女老少都会随着节奏起舞,用“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来形容巴塘人一点也不夸张。巴塘人所跳的舞蹈被称为“弦子”,是一种集诗、琴、歌、舞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每逢喜庆佳节、集会野营或劳动之余,能歌善舞的巴塘人都会聚集在“林卡”(林中空地)或坝子跳起弦子舞,因此,巴塘县也被誉为“弦子的故乡”。
飘逸多姿的弦子舞,一如巴塘人民今日的生活般幸福、多姿。
2020年2月,巴塘县已正式宣布脱贫摘帽。随着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等工作的深入展开,团结奋进的巴塘人也按下了脱贫奔康的“快进键”,“高原江南”的土地上发生了不少喜人的变化。
高原区种出了“太空土豆”
秋日的阳光,暖暖地照在距离巴塘县城150多公里的亚日贡乡土豆种植基地里,到处都洋溢着盎然的生机。田垄旁,10多名当地的村民正围坐在一起,每人从盘子里拿起一块刚削皮的红色土豆,边吃边聊着家常,劳作的疲惫在一阵笑声中也得以舒缓。“这个土豆好吃,有点像黄瓜味,也有点像果子的味道。”“这是太空育种的产品,叫‘红美微’,含淀粉较低,口感很爽口新洌,就跟水果一样是可以生吃的,也适合喜欢减肥的人士用来凉拌做沙拉。”四川巴塘蜀丰农业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黄冬介绍说。
四川巴塘蜀丰农业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黄冬(左四)、双流区对口支援工作队队员、挂任巴塘县宣传部副部长黄建平(右二)与村民们在土豆基地里交流种植经验,品尝土豆新品种。
地处偏远的亚日贡乡因为交通不便,是巴塘县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最多的乡。2020年2月,亚日贡乡与全县一起摘下了贫困的帽子,解决了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等系列问题。但脱贫后如何致富,和全国全省一道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就成为了亚日贡乡党委政府和各级援建力量共同关心的紧迫问题。2020年3月初,巴塘县亚日贡乡党委政府经研究,决定在辖区的6个村发展马铃薯产业,带领老百姓响应党中央乡号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描绘农业农村发展新蓝图”。
经国内著名农业专家梁远发团队的论证,发现亚日贡乡种植土豆的各项指标还能实现有机作物的标准。但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却遭遇了不少冷眼:当地村民只习惯在地里植青稞、玉米,要改种土豆?不干!再加上缺乏技术的指导,大家对种植土豆完全没有信心。当时,双流区对口支援工作队队员、挂任巴塘县宣传部副部长黄建平认为:“要打破发展的瓶颈,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要打破传统固有思维的定势。
巴塘县亚日贡乡便民服务中心
村民们对土豆种植不感兴趣,对口支援干部和当地乡干部一起,先从村干部的工作做起,挨家挨户地去推广试种。洛珍是当地的村党支部书记,就先从他们家开始示范种植,事实证明,乡党委政府当时的决策是正确的。亚日贡乡土豆种植区域的土质疏松且冬季最低气温零下15°,夏季气温30°,生长时节气温在6°——30°之间,降水平均月为100ml,病虫害少,非常适合种薯和供应薯发展。改种前,当地村民们一亩地的产值不超过700块,改种土豆后,每亩产值能高达3000-4000元左右,收益对比十分明显。
现在,亚日贡乡已经发展了11个土豆种植点,6个村共计种植6个品种的马铃薯1431亩,红美微、费乌瑞它、青薯9号、陇薯10号、云南七彩马铃薯等品种都进行了试验种植。为了号召更多的劳动力参与,亚日贡乡乡长四郎扎巴还带头在田地里为土豆除草,“脱贫攻坚的中心环节就是希望村民能增加经济收入和来源、改变思想意识、通过增收致富。”四郎扎巴说。
亚日贡乡种植区域海拔约3650米,植被丰富土地集中,腐殖土堆积层厚。
土豆种下后怎样进行管理、技术指导谁来解决?收成后的土豆能卖给谁?对口支援当地的成都市双流区便积极协调成都市企业,找到了四川巴塘蜀丰农业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总经理黄冬的到来,给当地村民吃下了一颗“定心丸”:“我们提供选址、种植、技术指导、品牌包装、营销渠道等一体化服务。并利用公司的电商平台、直播平台、成都市各大批发市场,大型企业客户资源等,为当地村民提供多个销售渠道。还能按保底价对村民的土豆进行了收购。”同时开展示范性的种植来进行标准化生产,拍摄了汉语、藏语不同版本的标准化、全环节种植技术培训视频,利用手机互联网或光盘刻录等手段进行传播,让标准化的技术得以推广。
9月19日,亚日贡乡乡长四郎扎巴(右一)在亚日贡乡最大的土豆基地与当地农户一起了解土豆种植的情况。当地正根据不同土豆种植的条件不断尝试新的育种培养,并按有机标准进行种植。
黄冬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土豆的种植只需120天就能收成,1431亩马铃薯,在标准化种植的情况下,每亩的产量约为5000斤,销售总额能高达3858500元。”现在,第一批已尝到甜头的村民们都喜笑颜开,充分利用自家土地改种土豆的工作也得到了大伙儿的支持。“我们的土豆很好吃,欢迎大家都来买,希望这么好的东西能走出大山。”如今,曾对种植土豆顾虑重重的村民们都为自己种植的土豆做起了“代言人”。
劳作间隙,老乡们唱起了歌,为自己家乡的土豆代言。
“土豆种植很契合高原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四郎扎巴说,土豆在3、4月份下种,而收成则在9月中下旬,避开当地老百姓挖虫草、拣松茸的时间,将为农牧民增加一笔可观的收入。“全乡还有储备土地近5000亩,将在今年种植的基础上,继续优选品种,改进种植技术,提升土豆的产量和品质。”在技术专家的指导下,亚日贡乡还将着力建设全省优质土豆种源基地,同时申报有机品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亚日贡乡种植出的不同品种土豆,图一为“太空土豆”红美微
深山穷户也能奔小康
高原种出“水果土豆”,这是双流区对口支援巴塘县的产业支撑之一,在致富奔康的道路上,对口支援干部的努力无处不在。
巴塘县的“桃园地坞”新村里,道路宽敞、设施完善。红、黄、粉三排独栋的两层“别墅”新居依山而建,家家户户的庭院里都种满了黄瓜、玉米、茄子、白菜、萝卜、卷心菜等作物,屋顶上则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和光伏发电设备。拾及而上,党群活动中心、集体超市、快递寄收点、停车场、活动广场、50亩集体桃园等满足日常生活需求和发展产业需要的场地设施一应俱全,村民们足不出户,就能在这里安心过日子,教育、医疗、卫生、就业保障等直接能和县城同步......这样的生活条件,没实行异地整村搬迁之前,老地巫的村民们连想都不敢想。
图为巴塘县“桃园地坞”新村风貌。项目位于巴塘县夏邛镇架炮顶村,双流区投入援建资金2700万元,于2016年启动实施,2019年完成建设。项目共分三期进行建设,目前一期工程基本完成,二、三期加快推进。
“从前的老地巫离巴塘县城140多公里,孩子们的教育没法保障,没有产业,老百姓靠天吃饭;地质灾害十分严重,一下雨,房子里都不敢待人。路不通,医疗卫生条件也差,要是老人孩子生了病,有的在去医院的路上就已经不行了。”说起老地巫人从前的日子,巴塘县地巫乡“桃园地坞”新村联合党支部书记勇勇边叹气边摇头。
“桃源地坞”美丽新村与老地巫村容村貌对比
面对当地“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困境,双流区干部进行对口支援工作后,按照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产村相融”理念,投入援建资金2700万元,对巴塘县地巫乡中真、甲雪、坝伙3个村整村搬迁安置点的市政基础、公共配套、产业发展等设施进行独立援建,打造“桃源地坞”美丽新村,项目于2016年启动实施。如今,老地巫的中真、甲雪、坝伙3个村的119户、595人已经住进了美丽宜居的“桃源地坞”美丽新村。
主题特色鲜明的“桃源地坞”美丽新村大门入口
“我们这里的最大特色就是以党建为引领,创新构建了‘联合党支部+两会(联合治理委员会、监事会)+群团组织’的基层治理新机制,对3个村的搬迁群众进行统一管理服务。”现阶段,光伏发电、桃树种植、公益性岗位、小庭院作物种植、劳务输出合作社、妇女居家联合就业保障窗口......六大产业发展途径目前已对新村居民实行了全覆盖。为搬迁群众发展民宿接待创造了条件,仅桃树种植每年就可带动群众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桃源地坞”美丽新村目前正在探索培育的蜜蜂养殖产业
“桃源地坞”美丽新村居民们的庭院,里面种满了各类蔬菜,能实现日常食用的自给自足
脱贫奔康,除了政府帮扶、干部给力,群众身边的致富带头人也起到了关键作用,今年47岁的吉村就是“桃园地坞”美丽新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头脑灵活、踏实肯干的他早年间就开始从事核桃和药材生意,积累了不少人脉关系,把日子经营得红红火火。
吉村的新家,日子越来越好,吉村的干劲也越来越足。
吉村的家宽敞明亮,汉藏结合的装修风格让他的客厅显得更为大气。妻子索玛卓嘎正带着1岁多的孩子玩耍,看到记者到来,索玛热情地为大家倒上了酥油茶。吉村说,家住老地巫时,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家里每年的收入再加上国家的各项补贴也就四千块左右。现在交通方便了,吉村的生意也越做越大,最忙的时候他得请20个小工帮忙才能按时打包好货物。2017年,吉村家正式脱贫摘帽。现在,吉村每年收入都稳定在6、7万左右,自己还买了一辆新货车跑运输。在他的影响带动下,原甲雪村的不少村民都改变了等、靠、要的思想,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来创造财富。“现在什么都好了,住的房子比以前好、生活方便、交通方便,自己家的生意也比以前好得多,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村干部和对口支援领导们的帮忙!”吉村高兴地说。
同样受惠于巴塘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的,还有“桃蹊甲英”新村的392名村民。
“桃蹊甲英”新村一隅
当甲英镇党委书记仁志玛和对口支援干部、挂职甲英镇的党委副书记的吴明刚来到了原波戈西村村民叫甲多次仁家中进行帮扶回访时,甲多次仁和他的家人都显得十分激动:“以前住在深山老林里,桃子树长什么样子都没见过,现在还能靠它挣钱。从前生活物资全靠人背马驼。进村都要走路走3天。现在,党的政策越来越好了,对口支援工作队来了,从前靠天讨生活的苦日子也变成了现在的甜日子。”
甲英镇党委书记仁志玛(右二)和对口支援干部、挂职甲英镇的党委副书记的吴明刚(右一)与原波戈西村村民叫甲多次仁(右三)家中进行帮扶回访
“桃蹊甲英”是甲英乡甲英村、普达村、波戈西村3个行政村的整村搬迁安置点。甲英镇原波戈溪村、普达村、单英村三个行政村也是巴塘县典型的“一方水土养活不活一方人”贫困代表,是脱贫攻坚道路上最难啃的“硬骨头”。2016年,在成都市双流区、广东省中山市等援藏单位的大力协助下,甲英镇开始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双流区共投入1680万元帮扶资金,主要用于易地搬迁新村配套设施建设。“桃蹊甲英项目2018年12月搬迁入住,标志着巴塘最偏远、最贫困的村民真正跨出深山、挪出穷窝。”甲英镇党委书记次仁志玛说。
利用搬迁户屋顶空间建设光伏发电设施发电后出售至国家电网,这也成为了当地村民的一笔收益。
对口支援干部、挂职甲英镇的党委副书记的吴明刚介绍说,为保障易地搬迁户长期稳定创收增收,双流区还在“桃园地坞”“桃蹊甲英”搬迁点投入800余万元,实施屋顶分布式光伏发扶贫电站项目,采取“全额上网”的方式,利用搬迁户屋顶空间建设光伏发电设施,发电后在保障全县189户435人重点残疾人口和无劳动力人口每人每年1000元的扶贫资金后,预计搬迁点每户村民年收入可再增加1000元左右。与此同时,还在两个新村空闲土地,先后栽种共计80余亩的胭脂脆桃,并无偿提供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预计两年内全面挂果,可为集体经济每年创收增收40万元左右。
脱贫奔康之路越走越宽
你心目中的“网红”打卡地是怎样的——潮流?文艺?时尚?在巴塘县,不逊色于其他城市的“网红”之地一样存在。在国道318线必经之路上,两个既文艺也幽静的特色网红民宿“巴塘院子”坐落于此。这是由双流区2019年投资200余万元独立援建,在2位贫困户的庭院中建成了富有藏区特色的民宿,利用国道318线资旅游资源,在夏邛镇孔打伙二村打造出了“巴塘院子”特色民宿。
“巴塘院子”特色民宿
两个大院里共有独立的两层民宿6间,以一家三口为单位,能同时满足6家人的住宿接待。一号院子偏向于欧式的浪漫风,它的主人是70多岁的老人杨阿丁、二号院子则为幽静的田园风,热情的阿华姐就是它的主人。两年前,他们却都还是当地的贫困户。更让记者惊讶的是,眼前这片精致民宿群的坐落之处,其“前生”却只是两个普通得有点杂乱荒凉的农家果园。
“巴塘院子”特色民宿的前世今生
从去年开始正式对外营业后,“巴塘院子”特色民宿的名气在当地越来越大。今年的十一黄金周前,两个大院的民宿床位早已在网上被全部预定完毕,生意十分火爆。“巴塘院子打造成为特色民宿前,这两户村民都是贫困户,收入就靠种植苹果、核桃,每年的收入也就1000块左右。现在这两户村民的年收入达到了4万元,都已经顺利脱贫,其中的一户贫困户还实现了创业。”双流区挂职巴塘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副局长高红介绍道。
目前,两个民宿的管理模式则以当地文旅局为业主单位,由村集体进行管理。民宿服务人员从村里聘请,这从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村民们的就业问题。目前,巴塘县正着力打造下一个类似的特色民宿点,更好地把“巴塘院子”这一有效的帮扶经验进行复制和推广。
采访手记:
2012年起,成都双流区先后派出4批工作队,265名干部人才入驻巴塘,共计投入财政资金2.52亿元,筹集社会资金(含物资折合)近亿元,精准实施住房保障暖民、产业发展富民、教育帮扶惠民、医疗卫生爱民、基础配套助民等“五大行动”,高质量完成各类援建项目261个。如今,一个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梦想正在巴塘变为现实。从对困难群众进行建档立卡、到实施异地搬迁集中安置、再到发展产业、保障就业,对口援建的干部们不仅仅输出人力、财力,更为重要的的是也为当地提供了智力支持。没有一个梦想能随便实现,但也没有一个脱贫目标不能实现,关键之处就在于对工作方法的探索和借鉴。敢于作为、发动群众、侧面击破、典型引领、产业振兴......在巴塘县脱贫攻坚工作攻城拔寨的关键几年间,双流区对口援助干部们既有啃硬骨头的担当和勇气、也有善于啃硬骨头的方法和策略,为当地带去了先进工作方法的同时,也顺利完成当地脱贫攻坚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在“弦子的故乡”,一幅奋进有为的“高原江南”振兴蓝图,在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正徐徐展开。
看度记者:冯天赐
版面编辑:陈轻语
责任编辑:张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