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上的脱贫路丨“天空之城”正风生水起
说起理塘县,或许它并没有其他著名城市般有名,但是说起著名诗人仓央嘉措,大家都不会陌生,理塘县就是仓央嘉措恋人的故乡。“洁白的仙鹤,请把双翅借给我,不飞遥远的地方,只到理塘转转就飞回”,这是仓央嘉措写给他青梅竹马意中人的一首情歌。也许,对于当时困顿中的仓央嘉措而言,只希望“飞到”理塘与自己所爱的人见上一面后就能心满意足地“飞回”,但对于成都对口支援理塘县的干部们来说,他们却不能只到理塘“转转”就“飞回”。
从2016年起,成都市新都区、金堂县先后派出了五批干部人才对口支援理塘县,从那一天起,他们扎根高原、接力援助,助推理塘县的经济社会焕发新活力,也谱写了携手共建美丽繁荣和谐新甘孜的生动实践。
理塘,藏语为“平坦如铜镜的草坝”,即便是县城的海拔也高达4200米,素有“世界第一高城”“天空之城”之称。由于地高天寒,热量严重不足,农作物品种也比较单一,当地乡镇困难群众多年来靠单一的收入来源勉强度日。“我们希望能通过农牧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让这里的困难群众们有稳定可靠的收入,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这是我们在开展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考量。”挂任理塘县委常委、副县长、对口支援工作队领队谭昌伦说。
事实上,理塘是个农业大县,但产业基础相对薄弱,支撑力不足,即便能产出优质的农产品,当地也缺乏相应的销售和推广渠道。根据产业特点和区位优势,进行对口支援的新都区和金堂县便着力在当地的农牧业态上进行个性化帮扶,利用高原地区的特点,把地理、气候的劣势转化成产业发展的优势,持续地为当地老百姓提供增收渠道。
转劣为优 发展生态农牧产业
9月20日,记者在理塘县内的香菇基地里看到,生产车间里一片忙碌,生产菌包、采香菇、剪菇脚、晾晒香菇、成品分装入箱、打包干货成品……40多位当地村民按照不同的分工,正忙着加工香菇。数天后,这些香菇将走出雪域高原,在全国各地的货架上出售。
这家占地42亩的香菇基地于2018年9月开建,采用“飞地”的形式在交通便利、植被覆盖率高,空气、水源无污染,有利于食用菌生产的理塘县甲洼镇田园综合体内进行生产运营。“2019年为了扩大香菇基地的生产规模,新都区投入了200万元增设了一条生产线,主要的考量是稳定当地贫困户的收入来源,从而带动了周围几个乡镇村民的贫困户就业。让当地老百姓可以在在家门口就可以就业。”挂职理塘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副局长杨显举表示,这家香菇基地的建立,能让附近乡镇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实现就业,保障其稳定的收入来源。
分装线上,俄曲村村民日请卓玛正熟练地进行着干花菇的分装打包,入袋、称重、补差、封袋口......日请卓玛一气呵成,几分钟的功夫,她已经按包装上的重量标准麻利地封装好了10来包花菇。来这里打工之前,她只能在家里干点农活,到了五六月份的虫草季,她就背着背篼带点馍馍上山去挖虫草、采中药,以此为收入。“以前挖虫草运气好的时候收入就多点,但每年也就1万多点的收入。现在我在这里上班,每个月都有3000块的稳定收入,再加上其他的政策性补贴和自己家的作物收成等,一年下来的收入增加了不少。到了挖虫草季节,我也可以请假上山去挖,要是不去,这里的工资也不低,挺好的。”
“我们这儿的固定工人在虫草季每天的工资是150块,虫草季后每天110块,临时工每天100块。从2017至2019年,来这里务工的乡镇村民达到300多人,带动了周边六个乡镇的贫困户劳动就业,基地每年的工资支出约100多万元,务工人员的年均收入目前已达3.6万元。”理塘县甲洼镇下木拉乡马岩村村支部书记、农副产品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致富带头人降措表示,今年,基地的保底收益预计将达800-1000万元。
在新都区对口支援工作干部们的帮扶下,今年,除了能解决甲洼镇附近村民的劳动就业问题,还将加大对基地香菇培养的技术投入力度,力争一年四季都能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香菇来,并开始与各大电商平台、著名生鲜超市洽谈合作,让理塘的香菇飘香万里。
除了山珍干货,新都区和金堂县的对口支援工作也让当地百姓的餐桌丰富了不少。就在香菇基地旁,一座名为玛吉阿米的花园农庄屹立于此。从农庄外眺望,目及之处遍是美丽夺目的格桑花,映衬在郁郁葱葱的草地上,五颜六色,令人赏心悦目。
玛吉阿米花园农庄是新都、金堂的共同对口支援项目,2017年形成规模后,庄园内采取的阳光大棚种植技术方式也开始向周边群众进行推广应用,群众也可以利用大棚技术栽种蔬菜。虽然在高海拔地区,但日照强、温差大、土地可开发利用价值高,利用大棚技术依然能种植出新鲜无公害的蔬菜,丰富自家的餐桌的同时,也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增收致富的思路。
目前,庄园内进行了水果、水稻等多种农作物的试栽。杨显举说:“我们的想法是希望能把这个农庄建设成一个观光体验园,借它就在227国道上的交通区位优势,发展成农业采摘体验项目,拓展成乡村振兴的示范点位。”
就在玛吉阿米花园农庄内的建设工人们忙碌之际,距离县城约50公里的濯桑乡极地马铃薯良繁园内,机器轰鸣,土豆收获机正源源不断地从土地里挖起土豆往旁边的车里投放,不一会儿,土豆便装了大半车。机耕、机播、机械除草、机收等一体化机械运作模式大大节约了时间和方便了劳作程序,还为群众的脱贫增收创造了更好条件。
此前,因为高原地区比较干旱,水稻等作物都不适合种植,土豆等耐寒的作物却能取得不小的收益。理塘县地广人稀,气候特殊,要想让农业产业这趟火车跑得快,关建还是得有“车头带”。2017年,由新都区对接引进的成都久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正式进驻理塘县,公司投资成立了极地马铃薯良繁园,并对当地马铃薯的品种引进、新品种选育、种薯扩繁、生产、加工、储藏等工作进行一篮子服务。
“一开始良繁园基地才两三百亩,后来试验的效果比较好,老百姓也反映说产量比较高,我们这才开始进行大力推广。现在,整个基地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1000亩。高产、效益快、辐射面广,是这个良繁园基地目前取得的最大成效。”据了解,引进的企业已在当地开展技术培训累计624次,带动贫困户6218户,累计带动马铃薯产业发展近10万亩,公司实行的“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订单农业运行模式,通过产销衔接实现双赢,每年当地的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到6000元不等。
因势利导 创新发展农牧+文旅产业
“欢迎大家来到‘天空之城’仁康古街。在我们面前的是特色餐吧那木萨,我右手边是即将完工的特色民宿,左手边的方向就是我们著名的仁康古街......”在理塘县高城镇车马村内的著名旅游景点仁康古街内,22岁的德西拥忠正为旅客们进行讲解。今年刚毕业于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她瞄准了家乡旅游业的发展潜力,毅然回到了家乡从事旅游相关的工作,也成为了仁康古街景点内的一名居民讲解员。德西拥忠开朗活泼又健谈热情的性格,使得她的讲解很受欢迎:“接待量最大的时候一天下来就有六七百人,嗓子都冒烟了。但有时候游客会对我的讲解表示肯定,说我讲得好。我还是觉得很自豪。“像德西拥忠一样的讲解员有10位,他们有个特殊的身份——家住本地的居民讲解员。
仁康古街原本是条旧居民小街,在理塘的知名度颇高。古街内,始建于16世纪中叶的仁康古屋、五世嘉木祥故居、长青春科尔寺均散布于此。仁康古街不仅是百年佛门宝地,还浓缩当地的民俗风情,凝聚远近数十万信众的虔诚朝拜,见证了康南藏寨的发展历程。
但怎样利用好这一有着深厚历史底蕴和宗教文化传承发扬的条件,带动群众们致富奔康,防止返贫,是摆在金堂县对口支援干部们面前的一个问题。“借船出海”,正是金堂县对口支援干部们所打出的一张帮扶“王牌”。
古街民宿项目位于理塘县车马村仁康古街内,金堂县投入帮扶资金200万元,理塘县文旅体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00万元,建设康巴藏区风情,现代与传统融合为理念的藏式庄园体验民宿综合体,旨在依托勒通古镇·千户藏寨AAAA级景区,推动产业扶贫长久带动车马村的旅游产业经济发展。这一举措的核心就在于充分利用原有资源,盘活了当地文旅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目前我们所发展的3个特色民宿项目中,所修建的房子都是村民的老房子或空闲的余地,在实施改造工作之前,不少房子因年久失修、或缺或损,显得十分老旧。”建筑设计师诺尔布介绍:“古街民宿项目建设用地用房均为本地原住民所属,私人住房3栋,其中2户为贫困户,采用租用房子方式直接增加贫困户经济收入。项目建成落地后,可帮扶贫困户就业20人以上,人平均年收入可到8000元-12000元。”
无独有偶,希望能通过旅游、文创等措施,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因势利导发展农牧+旅游体验项目的,还有理塘县藏坝乡。
刚完成第一期建设的藏坝乡喜马拉雅植物园,规模已初见雏形。“我们通过苗木的驯化、培育,希望能把这里打造成甘孜州苗木的重要培养基地。同时也希望能打造成科研、科普、文化休闲旅游为一体的高品位植物园。”藏坝乡乡长敖天成说,从今年4月份开始,他们进行了喜马拉雅植物园的建设,总体规划1000亩,今年前期建设319亩。
植物园旁,由金堂县人民武装部投入扶持资金40万元的“藏青林卡”旅游体验观光项目也已接近施工尾声。项目的建成,有助于理塘县藏坝乡进一步把牦牛产品推广出去、把游客引进来。按照牧旅结合的发展思路,藏坝乡启动实施了藏青林卡牧旅体验园建设。目前,帐篷村、人工湖、彩虹滑道以及骑马、射箭等体验项目已基本建成,可以帮游客实现当一天牧人,体验一天牧人生活的梦想。
“这个植物园的规划目标有两个:一是把喜马拉雅植物园作为高原植物基因库、种子库,藏坝乡海拔3700米,基因库中将集纳所有3500米以上的高原植物统一进行收集;二是同时作为旅游观光的景点。以前,藏坝乡村民单一发展牦牛经济,现在进行农旅融合,增强其附加价值,为下一步实行乡村振兴奠定一定的基础。”新都区对口支援工作宣传组胡云说。
采访手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首先要实现的就是产业兴旺。长久以来,涉藏贫困地区面临产业难兴的问题,正是脱贫攻坚工作在收官之年中亟待解决的。采访中,记者发现,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推进,如今涉藏贫困地区的主要问题,已不再是温饱问题,而是脱贫后如何防止返贫和如何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等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脱贫攻坚工作最后阶段需要实施的举措。
新都区、金堂县对口支援工作队的队员们,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把原本高寒地区的劣势转化为发展产业、振兴乡村的独特优势,这一工作思维和方法,值得广大基层干部学习借鉴。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对口支援工作队队员们克服了高原反应、远离家乡、生活条件艰苦、交通不便、生活习惯差异等困难,扎根高原,倾情奉献,这不仅体现了其对工作的责任和担当,更体现了干部们对这片土地、对涉藏地区人民的深情厚谊。伟大的胜利不是仅仅依靠力量,更是靠热情和坚持,他们的热情和坚持,也造就了这座正风生水起的“天空之城”。
看度记者:冯天赐
版面编辑:陈静
责任编辑:李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