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上的脱贫路 | 集体经济授人以渔 长效增收助力脱贫
甘孜县位于甘孜州北部,有着丰富的草场资源和旅游资源。龙泉驿区在对口支援甘孜县的过程中,因地制宜从农牧业、旅游业等方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助力破解当地农牧民长效增收的难题,增强了甘孜县自我发展、持续发展的能力。
甘孜县卡攻乡格上格下村集体牦牛牧场占地4.5亩,建有暖棚、敞篷、料棚等配套设施,可容纳牦牛200头。该集体牧场2017年4月启动,同年10月建成投用。可能很多人都会有疑问,在高原,农牧民不都是自己养自家的牦牛吗,为什么还要搞个集体牧场呢?
甘孜县卡攻乡乡长甲卡告诉看度记者,当地人的习俗是养牦牛只用于取奶,从不杀牛也不情愿卖牛。但问题是,只有把牦牛变成钱,这样才能起到增收的作用。所以,龙泉驿区对口支援甘孜县工作队在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经多次和村民以及当地政府交流沟通,出炉了建设集体牧场计划。龙泉驿区出资修建基础设施,并提供起始资金购买牦牛,另外每户村民可以出一头牦牛或者按牦牛均价出资即可入股集体农场。2017年以来,龙泉驿区投入资金900万元,帮助甘孜县建成集体牧场30余个,均实行科学化饲养、制度化防疫、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其中卡攻乡格上格下村集体牧场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个,并且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效。
“建了集体牧场以后,老百姓受惠很大,现在老百姓很愿意把牛放进来,收入也很高。”当地村民青麦表示。
甲卡告诉记者,建档立户后,老百姓们人均可以分到420元以上,非建档户能分到260元以上,分红有20%到专项账户,作为壮大集体牧场的基金。
“我们还专门由我们区农投公司为集体牧场的每头牦牛投了保险,保障了牦牛健康生长,眉头牦牛区上出21元左右,当地县5元左右,我们龙泉主要出大头,如果牛发生死亡的话,一头牛大概陪2000元左右。”龙泉驿区对口支援甘孜县工作队副领队王永福表示。
接下来,牦牛的出栏宰杀和销售都会交给专业公司,当地村民也很快接受了这样的牦牛变现方式。在龙泉驿区的帮助下,甘孜康巴拉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和各集体牧场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集体牧场出栏的牦牛首先被收购到公司,然后再进行宰杀、加工、销售,远的通过电商运送到全国各地,近则在甘孜县城内,就能吃到来自集体牧场的牦牛肉。
集体牧场的运行,切实壮大了贫困村的集体经济,助力群众增收,推动了畜牧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一直以来,龙泉驿区对口支援甘孜县工作队在推动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最看重持续发展的内生“造血”功能。比如甘孜县格萨尔文化百村产业集中发展基地,就是龙泉驿区对口支援甘孜县发展集体经济的又一“代表作”。
格萨尔文化百村产业集中发展基地,又称格萨尔王城,位于甘孜县甘孜镇斯俄一村,格萨尔王城是甘孜州最大的产业扶贫项目和文化旅游项目,也是龙泉驿区对口帮扶甘孜县最大的援建项目,规划用地1455亩,总投资6.3亿元,其中,龙泉驿区提供9350万元作为128个贫困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金,然后,这128个贫困村又自愿将援助资金投入到甘孜县格萨尔文化百村产业集中发展基地项目中,参与“统规自建”,抱团发展文化旅游业、壮大集体经济。2017年5月该项目启动建设,2019年9月16日建成运营。今年45岁的康珠青措是甘孜县甘孜镇瓦巴村人,她告诉记者,他们村的房屋目前全都出租了出去,这样的集体经济让她感到十分踏实。
龙泉驿区对口支援甘孜县工作队副领队吴锋向记者透露,目前项目的铺面已全部租完,2019年实现了租金收入1100万,从128个贫困村建设的128栋房子中,每位村民分得了600-800元不等的租金收益。为集体经济奠定了基础,成了持续产业增收的项目。
格萨尔王城依托格萨尔文化、红色藏乡、雅砻江景区、踢踏之乡等文化旅游品牌,形成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独具特色的藏文化体验城,主要经营餐饮、休闲娱乐、客栈和特色产品销售。如此大的体量,还吸纳了当地200多名贫困群众在园区内务工,解决了当地村民就业问题。
格萨尔王城管理局局长扎西尼玛表示,当地已经成功申报4A景区,整个甘孜县,康北地区已经成为了新的旅游地标。
现在,格萨尔王城成为了甘孜县乃至四川省的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它和村集体牧场一样,都用村集体经济的模式,有效解决了甘孜县贫困农牧民群众长效增收的难题。其实,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只是龙泉驿区对口支援甘孜县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一部分内容。8年来,龙泉驿区先后派出5批干部人才,聚焦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民生事业、人才培养、全域帮扶等脱贫攻坚重点工作,累计投入财政资金3.33亿元,协调社会资金3.4亿元,实施援助项目160个。2019年10月,龙泉驿区对口支援工作队荣获“四川省脱贫攻坚奖先进集体”。今年2月,甘孜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看度记者:殷勇、张林林
编辑:叶升芃
版面编辑:邓海燕
责任编辑:何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