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 | 今天我们为什么在成都纪念苏东坡?

来源:看度新闻 2023年01月10日 20:00
摘要:苏轼对成都的喜爱,入词入心

1月10日,农历腊月十九,是苏轼986岁诞辰。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都的浣花溪畔,看度新闻联合央视总台现象级IP《如果国宝会说话》、CCTV纪录新媒体、央视频、四川博物院、四川人民艺术剧院联袂推出《你有一条来自东坡先生的留言》直播节目,表达对苏轼的怀念之情。

“世间不能无一,难能有二”,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作为眉山出身的大文豪,今天我们为什么在成都纪念他?

苏轼之于成都,是一个文化地标

唐宋时,成都拥有“扬一益二”的美誉,苏轼在谪居黄州期间,在《洞仙歌并序》的小序中写道:“余七岁时,见眉州老尼……自言常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四十年后,苏轼仍清晰记得七岁在老尼那听的故事,可见蜀宫美景给年幼的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年近20岁的苏轼第一次来到成都,被知州张方平视为奇才“待以国士”。宋英宗治平年间,苏轼访游成都,寄住成都西郊清水河畔,会友,赋诗,讲学。相传临走时,他在清水河捐建一座青石拱桥,后世将之取名为“苏坡桥”,而现在“苏坡桥”已经变成深含文化底蕴的苏坡立交,矗立在成都西三环。

除了“苏坡桥”,苏轼在大慈寺赏画题写的“精妙冠世”四个大字,如今鎏金立壁在成都繁华步行街;塔子山公园出土的三苏残碑三通,就有苏轼的《中山松醪赋》;“所恨蜀山君未见,他年携手醉郫筒”,是苏轼未了的夙愿……

苏轼与成都,虽然只有短短几次交集,但苏轼的成都情结却贯穿他跌宕起伏的一生。历史有幸,后人敬之,现在成都以东坡元素命名的地方为数不少。苏坡街道、苏坡公园、东坡大道、东坡体育公园,以及得名于苏轼诗词的琼楼路、玉宇路……无不表达着成都对苏轼的记忆。

塔子山公园

苏轼对成都的喜爱,入了诗词入了心

苏轼写成都的诗文不少,有的开篇直点成都:“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乘槎归去,成都何在?”“成都画手开十眉,横云却月争新奇。”有的更是直接将成都入题:《次许冲元韵送成都高士敦钤辖》《成都进士杜暹伯升出家名法通往来吴中》《送家安国教授归成都》《送戴蒙赴成都玉局观将老焉》……苏轼对成都的喜爱,简而言之就是:“成都,西南大都会也。”

更有人说,《鹊桥仙·七夕和苏坚韵》就是苏轼在七夕写给成都的“情书”。“鹊桥仙”,最早为欧阳修所作,歌咏的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神话故事。北宋时,眉山属成都府路眉州,因此苏轼词中用“成都”指代故乡,这不仅仅是因为地理上相邻,行政管辖上所属,更因为苏轼心中的一种情感归属。苏轼出川后,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面对人生的不如意,他潇洒地说道“人生何处不儿嬉”。这首词完美体现了他对人生困境的超越,写送别却不拘泥于儿女之情,驰骋想象,豪气纵横,让人不得不对这位大文豪感到由衷地叹服。

身居苦难却乐观豁达 苏轼精神催人奋进 

不仅在逆境中有豁达的心态,这位善于化“失意”为“诗意”的神人,在读书时,他会劝诫: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在迷茫时,他会解释: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失败时,他会宽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在离别时,他会宽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在出发时,他会鼓励: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是一壶值得反复回味的醇香之酒,让人迷醉;苏轼是一位永远说不完的精神之王,熏陶了无数的灵魂。今晚浣花溪畔的《你有一条来自东坡先生的留言》直播节目,正应了苏轼在《河满子·湖州作寄益守冯当世》中“莫负花溪纵赏”的期盼,也是当代对苏轼七夕“情书”的回信。

编辑:邓海燕

责任编辑:叶升芃

相关新闻

评论

0 条评论 手机发评论